部编人教版2021四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综合知识
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1.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铁杵成针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1]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1)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方:___________________。
(4)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并且说说本文给你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课外阅读。
獐(zhānɡ)与鹿
王雱(pānɡ)数岁时,客有以一獐一鹿同笼,以问雱:“何者是獐,何者是鹿?”雱实未识,良久对曰:“獐边者是鹿,鹿边者是獐。”客大奇之。 [1]“王雱数岁时”中的“数”的读音是_____,“数岁”的意思是__________。
[2]“何者是獐”中的“何者”的意思是( )。 A.为什么 B.哪一个 C.哪个人
[3]王雱____(A.认识 B.不认识)獐和鹿,这从文中“_________”可以知道。
[4]请写出画“____”的句子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客大奇之”,你认为客“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
1 / 8
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给下面的汉字注音。
盂(______) 沧(______) 孰(______) 汝(______)
[2]下面两句话一是直接引用句,二是间接引用句。试将第一句改写为间接引用句,将第二句改写为直接引用句。
(1)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文中哪一句话可见两小儿辩论内容的复杂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两小儿的“辩斗”对你有什么启发?请联系实际谈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铁杵成针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1)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弃:______________ (2)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方:_____________
(3)太白感其意,还卒业。还:___________ 卒业:_____________ [2]读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逢老/媪方/磨铁杵 B.逢/老媪/方磨铁/杵 C.逢/老媪/方磨铁杵 D.逢/老媪方/磨铁杵 [3]读句子,想人物对话。 问之,曰:“欲作针。”
李白好奇地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婆婆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老媪的意志可以用成语___________来形容。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王冕(miǎn)传(节选)
王冕者,诸暨(jì)人也。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lǒnɡ)上,窃①入学
2 / 8
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zhé)②默记。暮归,忘其牛。或③牵牛来责蹊(xī)田,父怒,挞(tà)④之。已而复如初。
(注释)①窃:偷偷地。②辄:就。③或:有人,有的人。④挞:用鞭子打。 [1](理解句子)读一读,给句子选择正确的翻译。 (1)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________) A.王冕进入学堂偷窃,听到学生们在读书。 B.王冕偷偷地进入学堂,听学生们读书。 (2)或牵牛来责蹊田。(________)
A.有人牵着牛来责骂王冕家的牛践踏田地,踩坏了庄稼。 B.或者牵着牛来践踏田里的庄稼。
[2](梳理内容)文中写了哪个事例来说明王冕爱读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个性表达)结合短文,试着说说王冕能成为大文学家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语言积累)王冕读书的故事让你想到了哪句名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认真阅读下面短文片段,完成后面习题。
二三月间,微风轻轻地__________着,毛毛细雨从天上___________下来。千万条柔柳_____________了鹅黄色的嫩叶。青的草,绿的芽,各色鲜艳的花,都像___________________聚拢来,形成了___________________的春天。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光增添了许多___________________。 1、这段话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哪篇课文?) 2、将文中空白处填充完整。
3、文中描写的景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意思写出文中的词语。要认真思考哦。 (1)颜色非常鲜明而美丽。( )
(2)反映人们到集市上买卖东西,文中用来比喻春天一到,花草像约好了似的都热热闹闹地生长起来。( )
(3)文中指生气勃勃的趣味。( ) 5、这段话主要写了什么?(填序号)( )
①写燕子在春光烂漫时从南方赶来,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趣。 ② 写燕子活泼可爱的外形。
6、摘抄文中你认为优美的词语和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古文阅读。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1]解释加点字意思。
(1)尝与诸小儿游。 尝:____________ (2)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竞走:________________ 唯:__________________
3 / 8
(3)取之信然。 信然: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句子意思。
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说说为什么“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题目是:《_______________》,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_》。
8. 阅读理解。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①壁引其②光,以书映光而读之③。邑人④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⑤。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⑥成大学。 (注释)①穿:凿穿。②其:它的,指蜡烛。③之:指代书。④邑人:同县的人。⑤偿:报酬、回报。⑥遂:于是、就。
[1]“资给以书”的“资”意思是________。当这个字表示“钱,货物”的意思时,可以组词为__________。
[2]下列词语解释有错误的是( ) A.不逮:烛光照不到。 B.穿壁:在墙上凿洞。 C.大姓:姓“大”的人。 D.佣作:做雇工,劳作。
[3]根据文中第一句话用一个成语来起个题目。
[4](1)“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用文中原句回答)
(2)这是对匡衡的_________描写,从中我体会到了他______________的品质。
[5]本文写了匡衡的哪两件事?请你列两个小标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课内阅读。
铁杵成针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1]给下列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过是溪(____)
A.这 B.正确 C.名字叫“是” (2)太白感其意(____) A.被她的意志感动 B.明白了她的意思 C.感谢她的语意
(3)还卒业(____) A.还是结束了学习
4 / 8
B.回去完成了学业 C.还是完成了学业
[2]用原文填空回答问题。
(1)李太白刚开始在磨针溪读书状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太白“过是溪”看到的事情是“___________________”。 (3)李太白还卒业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阅读理解。
孟母诫子
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织。孟辍然②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③也,呼而问之日:“何为中止?”对日:“有所失,复得。”其母引④刀裂其织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注释]①诵:背诵。②缀然:突然中止的样子。③喧:遗忘。④引:拿来。 [1]这个小古文蕴含的道理是( )
A.母亲要教育孩子 B.教育孩子要用暴力 C.做任何事都要全神贯注,不能半途而废
[2]解释加点的字。
其母方织(________) 以此诫之(__________)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课内阅读。
王戎不取道旁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世说新语》)
[1]用自己的话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
(1)竞走:_______________(2)信然: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下列句子的大致意思。 (1)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说说为什么“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从这个故事中获得了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文言文练习。
王戎七岁,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 。”取之,信然。 [1]补全文言文。
[2]这篇文言文的题目是《王戎__________》,王戎是“___________”之一,自幼聪慧。
5 / 8
[3]解释下列字、词。
(1)尝: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竞走: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信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学习了这篇文言文,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课内阅读。
王戎不取道旁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1]解释下列词语
尝:_______________ 竞走:____________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选自《世说新语·雅量》,主要讲了王戎在其他孩子争着去摘路边的李子时不为所动,并推断李子必苦的故事。
B.读文言文,要注意音节的变化,适当停顿。“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儿竞走/取之,唯/成不动”这句话的朗读节奏划分无误。
C.看到路边李树果实累累,诸小儿“竞走取之”,而王戎“不动”,两相对比并结合王戎的回答可以看出王戎是一个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人。 [3]王戎为什么说“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课内阅读。
铁杵成针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1]判断下列句子中带点的词语解释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A.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抛弃)(_____) B.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这)(_____)
[2]下面对“太白感其意,还卒业”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白感动她的意志,回去完成学业。
B.李白被她的意志感动,回去完成了学业。 C.李白感谢她的意志,最终完成了学业。
[3]“问之”是___向____ 提问,他可能会这样问:“___________” [4]下面成语中与“铁杵成针”意思相近的是( ) A.水滴石穿 B.恍然大悟 C.点石成金 D.粗中有细
15. 课内阅读。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
6 / 8
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1]解释文中的加点字。 溺: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个故事中描写的人物叫_________,她化为精卫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
[3]大海十分辽阔,精卫却坚定地衔树枝和石子来填塞大海。这表现了精卫( )
A.做事自不量力,十分愚蠢。 B.坚定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
C.做事不经过仔细思考就开始行动。
[4]发生下列哪种情况时,我们会赞扬这是精卫填海的精神?( )
A.小豆豆在围棋比赛中输给了对手,她坚持刻苦练习,相信自己总有一天能获得冠军。
B.马小虎总是丢三落四,这个毛病从上幼儿园开始,一直持续到小学四年级。 C.林雯雯每年春节都和家人一起挂红灯笼,贴春联。
16. 对比阅读,完成练习。
囊萤夜读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嚢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孙敬悬梁
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①不休。及至②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③。后为当世大儒④。
(注释)①夕:晚上。②及至:到了。③屋梁:房梁。④儒:有学问的读书人。
[1]用组词法解释下列加点字。
好学(______) 晨夕不休(______) 悬屋梁(______) [2]仔细阅读两篇文章,填写下面思维导图。
[3]请从两篇文章中各找出一个表示“珍惜时间”的词语,用“______”画出来。
[4]有同学说:“现在科技发达了,生活好了,囊萤夜读、孙敬悬梁这类的故事不会发生了,再讲这类故事不合时宜。”请谈谈你的看法。
7 / 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阅读《囊萤夜读》,回答问题。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1]晋朝人车胤学习态度和学识如何?(用短文原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因“家贫不常得油”,又时如何解决这一困难的?(用短文原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还知道古人勤奋苦读的事例有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4]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课文直通车。
精卫填海
炎帝( )之少( )女,名曰( )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 )而不返( ),故为卫精,常衔( )西山之木石,以堙( )于东海。 [1]本文选自《__________》 。 [2]给文中加点字注音。
[3]解释句子加点字以及句子的意思。 (1)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卫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人们通常在什么情况下赞扬精卫填海的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