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著名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背诵版)
伊子 整理
孔丘
教育作用:庶、富、教(教育与经济关系);性相近,习相远也(教育与人的发展),人当终身不断受教育、
教育对象: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
教育目的: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学而优则仕—--学习是做官的途径)、
教学内容:文(六艺为主)行忠信(道德教育)两方面。六艺(诗书礼义乐春秋)。偏重人事、文事,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
教学方法:因材施教(首倡)、启发诱导(最早)、学思行结合、好学与实事求是的态度、由博返约。
道德教育:仁(准则)礼(规范)为核心内容。立志、克己、力行、中庸、内省、改过等原则和方法。
论教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热爱学生,教学相长;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传;温故知新。
孟轲
教育作用:理论基础——性善论(四端)、社会作用(治国治民不可缺少因素,得民心有效手段)、对个人(求放心、存心养性)。
教育目的:明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大丈夫的人格理想:高尚气节浩然之气(三不能)。持志养气、动心忍性、存心养性、反求诸己的方法。
论教学:遵循发展人的内在能力(内省说)。深造自得、盈科而进、教亦多术、专心致志等原则与方法。
荀况
教育作用:理论基础——性恶论(性伪之分)。作用在于-—--化性起伪(环境、教育、个体努力共同作用)
教育目的:大儒为理想目标。以德才兼备、言行并重为标准。儒者三分(俗、雅、大儒)
教育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尤重礼乐。
教与学:学习过程为“闻见知(兼陈万物而中悬衡、虚壹而静)行“四环节。
师道观:尊师作为国家兴衰和法制存废的标志、学生无条件服从教师(师云亦云)。
道家----反对人为与教条
教育作用:法自然(把得之于社会的影响逐渐损弃)
逍遥的理想人格:至人、神人、圣人(自由主义思潮)
学习与求知:涤除玄览(抛弃任何成见)和虚而待物(包容兼取态度),其出弥远、其知弥少(事物规律非理性能掌握,要用直觉和内心去体验),闻之疑始。
墨家——--—理想主义、务实态度、主动精神
教育作用:素丝说---人人都应该学习和接受教育(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
教育目标:兼士。三条标准----博乎道术(知识技能)、辩乎言谈(思维论辩)、厚乎德行。教育内容:以科技知识和思维训练(三表)为特色。三表-———有本之者(历史经验与知识)、有原之者(据民众经历)、有用之者(实践中检验)
教育方法:主动、创造、实践(言必信行必果)、量力(首提)。实用主义色彩、
学记
教育作用与目的: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社会政治作用),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明白(对人)
教育制度:学制--—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学年---——两段、五级、九年。
学校管理:视学—-—开学祭祀,定期视察。考试---隔年一考,标准为: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九年知类通达、强力而不返。
教育教学原则:教学相长、尊师重道、藏息相辅、豫时孙摩、启发诱导、长善救失。
师道观:师严--—-尊师。教师自我提高规律----教学相长。
董仲舒
对贤良策:三大文教---—独尊儒术、设立太学、量才而授官,录德而定位(重选举,任贤使能)。
论人性与教育作用:仁气(性)与贪气(情)。性非教化不成—--教育在于发展人性使人向善。
教育对象:中民之性者。理论基础----性三品说(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肖之性)
论德育:德教是立政之本、以三纲(基本准则)五常(道德观念)为核心内容。树重义轻利的人一辈子理想,以
仁安人、以义正我,必仁且智的修养原则与方法。
教学内容:六艺。尤重《春秋》
教学方法:强勉努力、专心致志、精思要旨。
王充—-鲜明的批判精神,强烈的学术民主精神
论人性:三因素-——正性(禀五常之气)、随性、遭性。
教育作用:对人—--强调胎教,教育定人性发展方向、改造人性实现自身价值的途径、
对改造社会——--知识的力量(仁义之力),隐效性。
教育目标:文吏、儒生、通人、文人(行政人才)和鸿儒(学术理论人才)。
教育内容:博通百家及从现实的自然世界语人类社会中获得知识。
论学习:知识来源--—-学之乃知,不问不识(学知与闻见)
学习过程---—见闻为与快乐意(感性认知与理性考虑结合)
学习效果-—--效验(有效、有证)
学习方法—---问难与距师(考虑与见解)
傅玄
人性论:有善有恶,具有可变性。
教育的地位与作用:对人性-—-因善与攻恶,教育就是扬善抑恶的过程
对治邦—-—-教育是政治一部分,统治的辅助手段。
论学校教育:乃育人才、宣德教之关键。兴学不妨农事,有计划地发展教育(始涉教育经济学领域)。
德育论:深入了解教育对象,进行礼义、孝义、仁、信、廉耻、节欲等教育。
原则与方法--—-内省法、因善恶以训诫、 德育须以经济发展为基础
颜之推
论士大夫教育:士大夫须重教育-——-性的品级与教育直截了当相关、教育关乎个人前途、知识是种谋生手段。
教育的目标---—培养各种治国人才;内容-—-—德(孝悌仁义)、艺(经史百家、杂艺)也应重视农业生产知识。
论儿童(家庭)教育:重儿童早期教育——内心纯净、可塑性大;专注记忆力强。
内容—-—-言语、道德、立志教育
原则与方法-----严慈相济。注意三方面:以行、学、身教。
学习态度与方法:态度-—--识见广博、开启心扉、修身利行为旨、
方法—--—勤学、切磋、眼学(书本知识与实践经验,亲身观察获取)
韩愈
性三品说:人性决定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决定人发展的主要因素。性(包含着仁义礼智信等内容)、情(有喜怒哀乐爱恶欲等表现)皆分为上中下三品、两者相对应。
教育作用:教育促进人性的变化;但人性规定教育所起的作用、权利和内容(五常德育)。
教育的任务:为治国兴邦培养人才
人才培养与选拔:用德礼而重学校;以实际才学为标准,不拘一格爱惜人才。
教学论:读六艺之文(途径),修先王之道(目的);
学习经验-—--努力勤学、多读博学、积极考虑
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善于培养与识别)、生动活泼(多种形式活跃课堂)
师道观:教师的作用—-—古之学者必有师
教师任务-——-传道为主,授业解惑为辅
择师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学无常师
师生关系——--提倡相师(互相拜师学习),乐为人师、勇为人师、虚心拜师。
王安石—--——崇实尚用的教育思想
熙宁兴学:改革太学(校舍、师资),创立三舍法;恢复和发展州县地方学校;恢复和创设武学、律学和医学;编撰《三经新义》(诗经、尚书、周礼)作为统一教材;科考改革(废明经诸科,经义、论、策)
学教目的:培养具有实际才能的治国人才
教育内容:为天下国家之用者(经术、朝廷礼乐刑政之事、武事三方面)
人才论:教(培养)之之道---—普设校、实用内容以教,培养治国人才为目标
养(管理)之之道----高俸禄、约之以礼、裁之以法
取(选拔)之之道----自下而上推荐、量德才而授官、实际中考察
任(使用)之之道----任其所宜,久其任。
朱熹—--—理学教育集大成者
教育宗旨:存天理,灭人欲。学习的目的是为了革尽人欲,复尽天理。(纲领性口号)
人性论:二分为“天命之性(纲常伦纪),气质之性(天理与人欲的混合)、
继承性三品说将人性三分为-——-圣人之性、贤人之性、中人之性
教育作用与目的:变化人的气质之性即“存天理、灭人欲”(也是德育的根本任务)
论“大学”与“小学”教育:
小学(8-—-15)-----培养圣贤坯璞,以教事为主,要早且生动形象。
大学---——重明理,格物而致知,培养于国有用人才、重自学研究与切磋交流。
德育论:根本任务--——存天理(三纲五常为核的封建伦理道德)、灭人欲
方法--——立志、居敬(内无妄思、外无妄动)、存养(敛心悟理)、省察、力行、
朱子读书法:循序渐进(量力性原则)、熟读精思(巩固性原则)、虚心涵泳(客观性原则)、
切己体察(实践性原则)、着紧用力(积极性原则)、居敬持志(目的性原则)
王守仁
教育作用:学以去其昏蔽即致良知(去除物欲关于良知的的昏蔽)
德育论:目的-—-明人伦;内容----六经为主,以省悟吾心 ;方法(以知行合一思想为指导)---—静出体悟、事上磨练、省察克治(私欲)、贵于改过
教学论:原则-—-凡有助于“求其心\"者皆可作为教学内容(六经),训蒙教约(“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目为训练标准)。
学习上—---反对迷信盲从,提倡自知、自得、点化、解化、谏师。
儿童教育论:批判揭露不顾儿童身心特点的传统教育,主张顺应儿童性情。(自然主义倾向
教育方法——-—诱、导、讽;内容—-——歌诗、读书、习礼等发挥各课程多方面作用
教学程序----动静搭配、体脑交叉;教育原则————随人分限所及,量力施教。
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教学应该留有余地。
黄宗羲
论学校教育:公其是非于学校(学校与讲学议政结合)-----近代议会思想的萌芽
教育内容:广泛实用的特点。经学、史学、诗文、自然科学(天文、地理、数学等)知识
教学论:力学致知、学贵适用、学贵独创(由博致精、重异同之论、深思能疑、讨论辩难等)
师道观:尊师(“重师弟子之礼\");教师从事清议,其应由郡县公议产生,不限于官吏为师。
王夫之
教育作用:教育是治国之本,其发展须以经济为基础。对人则使人继善成性或改恶为善、
教学论:教学是教师指导下学生自觉学习的过程
方法---—-因人而进、施之有序、学思结合互促进。
德育观: 两个特点——---天理存在人欲中(节欲);不以“一己之私\"而“废天下之公”。
三个道德修养方法—-——立志、自得(自觉)、力行
师道观:为师之道-—--必恒教其事(热爱与坚持),明人者先自明,要正言、正行、正教。
颜元-—以“实”为特征的教育理论体系
培养目标:养实德实才之士——-—-上下精粗皆尽力求全的通才和终身止精一艺的专门人才。
学校为人才之本
教育内容:真学、实学--—-六府、三事、三物(六德、六行、六艺为核心);分科设教;
除经史礼乐外诸多自然科学知识、军事知识与技能列入。
“习性”教学法:联系实际、练习与实践。也倡讲授,学用结合、讲练结合。
康有为
维新运动中的教育改革主张:教育改革目标——--兴学育才;措施--—-废八股,改试策论;创设新式学校、授科技知识、养新人才。
大同书中的教育理想:乌托邦色彩
人人皆有权受公费教育;重视学龄前教育;主张男女教育平等;实施德智体美等诸方面教育。
完整的教育体系--人本院~~育婴院和慈幼院~~小学院(6—11)(德育为先体为主智为次)~~中学院(11-15)(关键期)~~大学院(16—20)(开智为主)
梁启超
教育作用:开民智、伸民权(权生于智)
教育目的(宗旨):培育新民(须具有新道德、新思想、新精神、新的特性与品质)
论师范教育:师范教育,群学之基;依照日本参考国情设小学堂和师范学堂培养新教师、
论女子教育:三方论述---—开发女性资源、教育乃女子天赋权利、女子自立成才育儿等论述。
论儿童教育:人一辈子百年、立于幼学;
教育该由浅入深、易到难、循序渐进;注意兴趣和理解;内容要丰富多彩
论学制:最早依照学生身心发展时期来确定学制
0—5:幼儿期---家庭教育与幼稚园期;6---13:儿童期—--小学校期
14—--21:少年期-——中学校期;22-—-25:成人期-——-大学校期
论教育经费:小学教育经费由公产所入支办;学校所在区域设教育会议所管教育财政庶务;征学校税
严复
教育目标:培养德、智、体兼备的真国民;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三育论
体用一致的文化教育观:全面学习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政治学说(全盘西化倾向)~~~
构建一种融会中西,兼备体用的新文化体系的设想。
蔡元培—对民主、科学、自由、个性的追求
教育方针:五育并举以造就完全人格为核心;五育—--军国民教育(体)、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最高境界)、美育教育;
改革北大的教育实践:抱定宗旨,改变校风(研究所、整顿教师队伍、砥砺德行等)
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
教授治校,民主管理(评议会、各门教授会)
调整系科结构,改革教学制度(扩充文理、学分制、旁听制、招女士)
教育思想:大学区制;经费、行政、思想、内容等,传教人员不参教。
李大钊
教育的本质:教育受制于经济基础和政治;教育与应双管齐下相互结合。
倡导工农大众的教育:意识到农民教育的重要
倡导青年教育:青年要有正确的人一辈子观,磨练坚强的意志,走与工农结合的道路。
杨贤江
教育本质:教育起源于人类实际生活的需要;是社会的上层建筑之一,也是劳动再生产的手段;由政治经济决定,对政治经济也有影响。(历史唯物主义观)
批驳:三论-——教育万能、教育救国、先教育后;
四说—--教育神圣、教育清高、教育中正、教育
“全人一辈子指导”与青年教育:
青年期是第二诞生期、人一辈子的改造期;全人一辈子指导—--对青年全面关怀、教育和引导(包括文化和实际生活问题),使之德智体诸方面健康成长,成为“完成的人”。倡导树立的人一辈子观,从书本与社会中学习,把读书、观察、实践与社会结合起来。确立正确的生活态度。
晏阳初—-教育救国、乡村教育、平民教育(定县乡村)
四大教育:文艺教育攻愚,培养知识力;生机教育攻穷,培养生产力;
卫生教育攻弱,培养强健力;公民教育攻私,培养团结力。
三大方式:学校式教育-——青少年为主,《平民千字课》为教材,平民学校、生计巡回学校、
社会式教育—-—各项活动;家庭式教育-—-对家庭成员进行道德卫生等系列教育。
“化农民”与“农民化”:化农民(目标)---农民科学化,科学简单化;
农民化(途径)———与农民打成一片,了解农民情况与需要
梁漱溟-—乡农教育实践代表(山东邹平)
乡村建设和乡村教育理论:
中国问题的症结——-文化失调(解决方法)——-—乡村建设(目标)---乡村教育(方法)。
乡村教育的实施:乡农学校——-—由学众、学董、教员、学长组成,分乡学和村学;
学校组织原则———政教养卫合一、以教统政;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融合。
课程—--共有课程(识字、唱歌和精神讲话)、据生活环境需要设置的课程。
《村学乡学须知》—--仿北宋“吕氏乡约\"、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体系
职业教育的作用: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
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
职业教育的地位:在学校教育制度上应是一贯的、整个的和正统的
职业教育的目的: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
职业教育的方针:社会化(办学宗旨、目标、组织、方式),科学化(科学原则)
职教的教学原则:知行结合---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
职业道德教育:敬业(嗜好心、责任心)乐群(协作奉献精神);职业平等,无高低贵贱。
陈鹤琴——“活教育“思想体系
目的论:三大目标-—-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健全身体、建设创造能力、合作服务)
课程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五指活动-—-儿童健康、社会、科学、艺术、文学活动。
教学论: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基本原则);用比赛、游戏、故事、暗示调动学生;
四个步骤--—实验观察、阅读考虑、创作发表、批评研讨。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与实践
“生活教育”实践:晓庄学校(1927—1930);山海工学团(1932);小先生制;育才学校、
“生活教育”理论体系:
定义: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前进的需要而教育;
生活决定教育,教育需要通过生活发挥作用
特质:六大(1936)--生活的、行动的、大众的、前进的、世界的、有历史联系的。
四大(1946)---民主的、大众的、科学的、创造的、
三大基石:生活即教育(核心思想)—-—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应以生活为中心;
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
社会即学校—-—社会含有学校的意味,学校含有社会的意味;
教学做合一(方)----有教先学;有学有教、即知即传;
会者教人学、能者教人做;教与学都以做为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