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救落水儿童学习体会
冰冷的江水中,10多名大学生手拉手搭成“人梯”,将两名落水少年拉向生的此岸,3名大学生却终被无情的江水卷走。
这是一条令人倍感沉重的消息。三个青春灿烂的生命以一种高尚的方式瞬间离我们而去,三个家庭却又势必因此而承受巨大悲痛。在网上,许多网友都对这10多名大学生特别是英勇献身的3人致以了崇高的敬意。不过也有一些人,基于所谓的理性视野和“实事求是”精神,进行了一番“值得与否”的探究和思考。类似的例子不少。最为典型的莫过于上个世纪80年代,第四军医大学的一位名叫张华的大学生,为了救一名淘粪老农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社会上由此而引发了激烈的大辩论:
一名大学生牺牲自己而救一名淘粪农民,值不值得?
个风华正茂的生命就这样走了,走得悄无声息又惊天动地,走得大义凛然却又令人痛惜;两名落水少年获得了新生,他们却献出了生命。他们用生命谱写了一曲英雄的赞歌,用感天动地的英雄壮举对“90后是崩溃的一代”进行了无比有力的反讽。该事件被有关媒体报道后,迅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震动和无限敬意。
但网络中却总有那么有一些人,似乎总也看不到人性闪烁的光芒,总要基于所谓的理性视野和“实事求是”精神,进行了一番“值与不值”的探究和思考。于是,“不会游泳该不该救人”、““救起两个人牺牲三个人值不值”以及“该见义勇为还是该该见义智为”等等话题便由此而展开。针对这些所谓理性、近乎麻木的“冷思考”,笔者不由得想起了原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先生在评价“范跑跑”时的一句话:
“做人可以不高尚,但却不能无耻!”
所要的“与时俱进”与“和谐”么?见到有人落水,只要是善良正直的人,都不会见死不救,即使自己根本就不会游泳。几年前,同是长江大学的“80后”学生赵传宇寒江救人的事迹感动了很多人。
1 / 3
时年87岁高龄的作家魏巍在给他的信中写道:
“这一切都使我陷入深深的感动中,并使我透过历史,重新看到雷锋的身影,雷锋高尚的灵魂!”几年后的今天,长江大学的10名男女大学生在明知救人有生命危险的情况下同样为救他人而舍生忘死,但却因为陈及时、何东旭、方招三人生命的陨落而遭受了如此这般的质疑与冷嘲热讽。——难道,“理性”网评人就是这样担当社会责任的么?难道,这就是我们
这或许是一个永远都难有共识性答案的问题,毕竟每个人的生长环境及知识结构和价值取向都存在差异,不同的人会持有不同的观点,同一个人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也会做出不同的判断。“生命至上原则”近些年时常被人提及,且被许多人拿来作为自己文章或“破”或“立”的一个基石。这一原则具有许多合理性和积极的现实意义,但同时,却也存在过于泛化的倾向和表现,甚至被完全等同于“个人至上”或“个体生命至上”,或直接成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或“个人中心主义”的堂皇变种。
不可否认,对自己生命保持起码的尊重和敬畏,也是“生命至上”的一种具体表现,但“生命至上”在本质上绝非全部指向自我。湖北这10多名大学生结人梯救落水少年的举动,未尝不是“生命至上”的体现,只不过指向的是他人。
事实上也正因为如此,让其“额外”获得了另一种更为灿烂的道德价值。也就是说,我们不能笼统地把“生命至上原则”作为讨论“值不值得”的逻辑前提,更不能把“不值得”结论简单地建立在“自我生命至上”的基础之上。
此外,有人认为,“生命至上”原则下还应“科学施救”,这固然没错。但在落水生命稍纵即逝的突发事件和危急情况下,更加彰显的是人的本能和个体固有的道德底蕴,何况“结人梯”的施救方法并非毫无“科学”和理性含量。
过多的理性审视与技术“解构”,或许只会模糊已发事件的本来面目,偏离整个事情的关键点。即使“值不值得”不是一个伪问题,但在面对三个英勇献身的生命和三个残缺的家庭时,我们还是少
2 / 3
些这方面的争论,多些触手可及的关爱与温暖。不然的话,恐怕既是对三个已逝生命的打扰,也是对两名获救少年的残忍。(
如果非要以交易观来审视,这场惊天动地的救人确有“遗憾”之处。其实,牺牲3名大学生还算幸运,因为落水的9名大学生都不会游泳,恰好在百米以外有一些冬泳队员,他们快速赶到救出了6名大学生。百米之外、很多、冬泳队员,这三个因素叠加在一起,可以说是一个小概率事件。若非如此,可能是5个,6个,甚至是更多的牺牲。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是可以用交易来衡量的。在看客越来越多的当今社会,感动已是稀缺,震撼更是千金难求。而又有什么,能比这个救人的画面,更加令我们震撼的呢?我们可以闭上眼睛想像一下——他们无畏地下水,男童获得了新生,无情的江水卷走了年轻的生命,还有亲人朋友的哀伤思念„„
这让我想起了美国大片《拯救大兵瑞恩》。若以值不值的角度来看,拯救瑞恩绝对是不值,要为一个人而牺牲好多人。可是,即便是在生命至上、私权张扬的美国,其主流价值观念也是推崇牺牲精神的。否则,就是“抛弃大兵瑞恩”了。
很高兴,我们的90后大学生,也是选择了“拯救”。
人总还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即便是为此作出牺牲,做些看上去“不值”的事情。对这样的人和事,我们必须保持足够的敬意,而不是用怀疑的目光来亵渎他们。
美术与设计学院 xx 联系电话:
3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