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99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思想性及采编原则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思想性及采编原则

来源:99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6年第3期 (总第116期)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Qingha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la Sciences) NO.3,2006 General No.116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思想性及采编原则 杨淑慧 (青海电视台,青海西宁810008) [摘要]思想性是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灵魂,突出节目的思想性,不仅需要发挥电视声画并茂,形象生动 直观真实的优势,更要灵活运用一些采编手段,使节目富有逻辑性和思辨性,达到微观与宏观的结合,低端 视角与高端价值的结合,实现新闻主题深层意义上的升华。 [关键词]电视新闻评论;思想性;采编原则 [中图分类号](;2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102(2006)03—0100—03 加以分析并做出明确的判断和评论,形成正确的导 向。然而,我们的许多评论性节目因为过于强调通过事 件分析由观众自己得出结论,淡化了编辑记者的意见,容 易形成以事件为中心而不是以论点为中心的情况,从而 削弱了评论性节目的思想性。那么该怎样增强作品的思 想性呢?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的采编原则应该遵循。 一自从1994年电视台在黄金时段开播了《焦点访 谈》之后,各地电视台纷纷效仿,如《新闻视点》、《新闻透 视》、《百姓关注》、《新闻聚焦》等等。这类节目作为新闻 的深度报道,能更深刻、更充分地反映社会生活,具有新 闻特征和政论色彩,容易出思想,也容易引起社会的广泛 关注。但往往是记者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反响却不大,原 因何在?笔者认为,是节目缺少思想魅力使然。 纵观各地评论性节目形态,都是主持人开场引出新 闻事实,而后围绕新闻事实展开评论,提出观点。“由微 观切入以宏观结束,重视低端视角与高端价值的结合,重 、抓准选题报道及时 新闻评论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强烈的新闻性,一些刚 刚发生的新闻事件立刻就成了新闻评论的焦点。例如中 国连战率团来访问,引起了海内外媒体 视宏观信息的微观解读与微观事件的宏观反映,实现软 焦点硬道理,硬焦点软着陆”。…的确,与消息类新闻节 目相比,电视新闻评论对事实过程和背景的挖掘与展示 要厚实得多,对事件意义的揭示也深刻得多。众所周知, 的高度关注,台《今日关注》栏目连续播出的《跨越 海峡的握手——连战行》更是成为国内媒体报道的 一个亮点。在连续九天的报道中,简述访问的行程,连线 各地记者对访问活动进行全方位报道,节目还荟萃我国 港台地区电视媒体的报道,穿插专家精彩点评和海内外 “需要将自己的意图传达给民众,而民众也需要一 个信道把意见传达给。如果这个信道非常畅通,这 个社会就会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的意见公众理解了, 媒体的评论。通过连战的行踪,使人们对、对两岸关 系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电视评论性节目内容广泛,选题找准了就有了成功 公众的意见接受了,再根据公众的意见来适当 的修改自己的,而评论是所有信息传播中最能体现 这一点的”。 ] 的基础。一般来说,重大事件、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的评 论往往比较容易出思想,容易引起轰动效应,但这种题材 电视新闻评论的优势在于声形并茂,夹叙夹议,被喻 为“形象化的政论”。思想性是新闻评论的灵魂。新闻 毕竟少之又少,我们的评论报道不可能仅局限于此,我们 生活在错综复杂的世界,各种有价值的新闻层出不穷,与 百姓密切相关的话题同样容易引起观众的关注。我们要 善于挖掘周围的人和事,哪怕是很平常的身边事,把百姓 关心的事作为首要选题。像居民生活,环境保护,药价涨 幅等等可能都是身边很平常的事,但只要善于发现那些 评论的思想性又取决于分析的透彻性,这就给我们的编 辑记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他们必须从所选择的新闻题 材中发现新事物,发现社会意义深远的新闻主题,再从思 想理论的高度,以敏锐的洞察力抓住事物的本质,清醒地 [收稿日期]2006—03—28 [作者简介]杨淑慧(1965一),女,汉族,河南人,青海电视台编辑。 一10o一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看似平凡,却能代表某一社会现象,折射时代精神和生活 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观众经常收看电 本质的东西,就能够出思想。因为评论往往是以一个具 体而新鲜的新闻事件与社会现象作为分析和议论的突破 口与着眼点的。一个好的选题,本身就蕴涵着诱人的力 量,它可以紧紧抓住观众的心灵,给观众以思考感奋和期 冀。如果一件新闻事件发生一段时间后,相关的评论才 与观众见面,就会大大削弱节目的可视性和吸引力,因 视新闻评论,接受它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长此以往, 对一些说法印象越深刻,就越能形成一定的观念。 三、选好角度把握尺度 “度”的把握在评论性节目中显得尤为重要,它决定 着节目的成败。同一新闻事件,记者选择的角度不同,其 结论也会大相径庭,角度选准了评论才会有的放矢,不落 此,题材的选择对一个节目的成败举足轻重。 二、善于思考善于评论 如果说电视新闻报道是要讲清楚“谁”干什么的话, 那么,电视新闻评论就是不仅要讲清楚“谁”“干什么”, 更重要的是探究“为什么”,是对事物和问题本质的探源 和剖析,是对报道事实的思考,这种思考就是将感性的事 实上升为理性观点的过程,也就是平时我们所说的透过 现象看本质,这才是评论性节目的立足点。有专家指出: 在具体内容评述的时候,无论是一事一议,还是追踪挖 掘,都需要记者敏锐透彻的观察力和锋芒犀利的观点去 立意,更需要记者以深思熟虑的思考与客观公正的态度 去评判,从报道的事件中提炼出主题并充分挖掘出蕴含 在深层次的东西,实现感性事实向理性观点的跨越。就 事论理有感而发,既恰如其分又鞭辟入里,针对每一个 不同的新闻事实新闻现象,或探究其成因或分析其走势, 把表面上看似偶然的和个案的东西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予 以关注和认识,依托新闻报道又超越新闻报道才是电视 评论节目的魅力所在。<新闻聚焦>有一期<城市呼唤文 明>的节目,就城市中存在的一些不文明现象进行揭露: “在滨河路和两个广场随处可以见到触目惊心的破坏, 而相关部门由于管理不力,只能于事后修补,费时费力、 劳民伤财,却收效甚微。针对有关部门管理上的弊端,记 者现场点评 亡羊补牢’为时未晚,然而这也恰恰反映 出我们管理上的弊端,管理跟不上,仅靠事后修补,投入 再多的人力物力也只能应一时之急,治标不治本,如果将 这笔费用用于加强管理,效果是不是会更好呢?但同时, 我们也感到,仅靠管理是远远不够的,如何尽快提高公民 的素质,使其成为一个文明的人、有道德的人、高尚的人 已经迫在眉睫”。节目以叙议结合的形式,通过所叙述 的新闻事件,从中引出作者的观点,同时,又以观点来带 动事件的进展,节目对社会学家和文明办的采访,层层深 入,环环相扣,最后很自然地推出结论:“精神文明建设 是当务之急,如果我们每个公民都能从小事做起,从自己 做起,文明修身,自我提高,自觉地做一个优秀的道德实 践者,通过共同努力,在全社会形成道德建设的合力,那 么我们的整个社会生活水平,就会再上一个新台阶,小康 社会的目标才能顺利实现”。评论紧密结合当时的十六 大精神,既切题又有一定的高度,使整个节目立论明确, 论据表达充分,论证层次分明,避免了仅仅提出事件而没 有见解的空泛议论。新闻评论作为监督的重要手 俗套。在热点的选择上,记者不适当地超“热度”,刻意 追求轰动的效应,依照自身的感情色彩,将个人视点误解 为社会视点,一味地宣泄,那么原本尖锐的问题将变得更 加尖锐,小刺激会成为强刺激,非但于事无补,反而会产 生负面效果。例如:《新闻聚焦>有一期节目反映某村村 民因公路扩建,吃不上水,有关部门却相互推诿扯皮一 事,记者最初是这样点评的:“拆迁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 样那样的问题,关键是我们的有关部门在进行城市建设 的同时,也兼顾好群众的利益。望童煎应的承诺不是 :亟应查雒 生 信丕丝差 ::措词不够严谨,易引 起误解,而且语气也不合适,经修改作者将后两句改为 ::邀鞋 ! 真正 三仝 麦 重要星塑蓝到塞 这一改,既把问题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又切合实际 点到了要害——关心群众,不再扯皮,真正为群众办实 事。可见,评论中尺度的把握是何等重要。超出限度。就 会使事物与自己的意愿背道而驰,向相反的方向发展。 纵观各台评论性节目,基本上都是主持人在演播室 或现场引出事由,经过拍摄采访事件的来龙去脉,大量 运用同期声,采访当事人,让事实说话,用当事人(目击 者)或有关人员的访谈或议论穿插其中,去增加评述的 说服力、权威性,再以主持人的评点而结束,而主持人的 点评往往是节目画龙点睛的一笔。好坏、深浅、是否有感 染力、能否提升主题,都直接影响到节目的整体表现与表 达。当然,只有在吃透节目内容的前提下,对节目高度凝 炼地点评,才是对主题的引导和延伸,更是与节目相映生 辉的响应与升华。要做到这一点睛之笔,在于紧紧围绕 当时的宣传重心,既贴近精神又贴近群众生活,从而 提升新闻主题,这才是张扬新闻魅力的重要手段。 四、微观到宏观构思精湛 电视不像报纸可以让人细品味,慢琢磨,反复研读, 电子媒体稍纵即逝,如果节目一开始不能够抓住观众,那 么仅8秒钟即可失去观众。所以我们应该在节目一开始 就找准切入点和落脚点,造成视觉冲击力,吸引住观众的 眼球。新闻评论往往是以一个具体而新鲜的新闻事件或 社会现象作为突破口和着眼点的,而且这个点还要力求 内容具体,要小口、浅口、有故事性,让观众因为熟悉它而 产生亲切感或因为解惑而产生期待感,或因被吊起胃口 而产生好奇心。有一期《新闻聚焦》节目<买车在青海>, 记者安排的切入点是这样写的: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 走过来的人们,还清楚地记得过去所谓的“三大件”,从 一101—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最早的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到后来的电视、冰箱、洗衣 谨、逻辑严密,才能凸显节目内涵是不争的事实。结构的 机,可如今,当年的“三大件”都已成了寻常商品,现在, 实质其实就是思想认识水平和艺术技巧的结合,是艺术 人们一讲住房,二讲高档家电,汽车也开始逐步走进了人 和形式的有效统一,离开了这一点,节目的可视性,思想 们的家庭。节目一开始就通过对比抓住了观众的心,让 性便无从谈起。 观众产生认同感和期待感,接着,记者通过对买车人及交 六、发挥声画语言的优势 管部门的采访,让大家对现今的车型、车价等有了更广泛 电视的优势就在于声画合一,形象生动,强烈的视觉 的了解,一层层揭开家用轿车的面纱,给人以新鲜感,同 冲击力带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带给电视受众的是无 时,起到了岁月勾沉的作用,唤起了人们记忆深处的往事 法用言辞来表达的心理张力,这种张力能使受众引起共 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可以说,此节目有着广泛深刻的 鸣,或喜,或悲,或叹,继而深思”。 观众大多喜欢看批 社会意义。另外,在构思节目时,还可以巧妙地穿插点相 评性的节目原因就在于此。例如前段时间<焦点访谈》 关的背景材料,以补充和烘托新闻主体的内容,以达到对 对小煤窑坍塌事故的采访报道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 新闻事实强调、解释、比较或否定的目的,并使报道得以 注,煤矿的简陋设施,矿工的尸体,家属的悲痛欲绝,矿主 立体化,深层次,全方位展现,从而增强报道的历史感。 的狡辩以及主管部门之冷漠,透过现场声画合一的镜头, 同时,也能使观众弄明白事件的来龙去脉与联系,引导观 留给观众的是警世的沉思。从深层意义上揭示了主题。 众关注新闻事件和新闻现象背后的东西并作出更深层次 同期声是电视节目中最真实最精彩的语言,也是观 和更高境界上的思考 众最想听到的声音,它真实地再现生活的原生态,通过人 五、逻辑严密结构严谨 物极富个性的语言,真实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感情揭示 如果说新闻评论是要解决节目言之有物的问题,那 人物的内心世界,增强节目的真实感和可信度,对揭示主 么,结构则是解决言之有序的问题。我们在采访中会围 题,增强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这 绕事件采集大量的素材,这些素材该如何剪辑,什么地方 一点在批评性节目中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大量的同期声 用文字,什么地方用同期声表达,当几个同期声相并列出 来佐证,记者才能做出有力的评论,观众也才能依此做出 现时,哪个先讲,哪个后讲,才能形成层层递进,互为补 自己的判断。 充,观点的表达上才能更具逻辑性,都是在结构文章时要 解说在电视新闻中就是音配像,这给了记者写作的 严格把握和反复推敲的。评论性节目最大的特点在于说 空间,记者可以采用大众化的语言,再融人富有时代气息 理透彻,以小见大,以理服人,这其中最主要的一条就在 的鲜活的词汇,语言犀利而准确,你所说的正是观众所想 于事实清楚,逻辑严密,所有的事物和所有出场的人物都 说的,观众才会认可你的观点,电视新闻评论性节目才能 在围绕某一事件围绕中心论点、环环相扣,相互印证,他 获得理想的宣传效果。 (她)所讲的正是观众所想要知道的东西。从而牢牢地 总而言之。电视要充分发挥集声光色于一体,图文并 吸引住观众。每位编导由于思想认识水平和表达技巧的 茂,具有较强兼容性的优势,创作出清新别致,发人深思, 不同,在节目结构和表达上也会千差万别,可谓同一个选 引导的好的新闻评论性节目,还需要我们在创作思 题,1O个编导就会有1O个不同结构的片子,但结构严 路及采编技巧上进一步下工夫。 [参考文献] [1]张萍.深度报道的叙事策略[J].电视研究,2005,(6). [2]肖枞.对电视新闻评论的评论[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3,(1O). [3]李学兵.浅议电视深度报道[J].中原声屏,2005,(4). Ideological Nature 0f TV News Commentary Programs and Interviewing and Editing Principles YANG Shu.hui (qinghai TV Station,Xining 810008,China) Abstract:The ideological nature is the soul of TV new commentary programs.To highlight the ideological nature of program,not only do we need to make the best use of TV sounds and pictures which are vivid,im。 mediate and real,but also we need to employ flexibly interviewing and ediitng approaches SO that the pro— grams become more logical and speculative.In this way,we can realize the combination of microscopic level and macroscopiclevel as well as the combination of bottom perspective nad top perspective,thus sublimating hte deeper sense of the news topic. Key words:TV news commentary;ideologicalnature;interviewing and editing principles 一10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9spj.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5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