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
1.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中,某组同学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了两次实验,并根据实验数据绘制了如图乙所示的图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两次实验时大气压都低于标准大气压
B.第一次实验和第二次实验所用水的质量之比是4:5 C.实验中烧杯上的盖子留个小孔是为了使烧杯内外气压平衡 D.两次实验都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水的内能
2.疫情期间医护人员佩戴护目镜时往往会形成一层水雾覆盖在护目镜内侧,如图所示,下列诗句中加点字的形成与护目镜上的水雾形成相同的是( )
A.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B.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C.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
D.冰合井泉月入闺,金缸青凝照悲啼 .
3.如图所示,某实验小组把盛有水的纸盒放在火焰上烧,做“纸锅烧水”实验,则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纸锅里的水未加热前,水是不会发生汽化现象的
B.水烧开了纸盒仍不会烧着,这是因为纸的着火点较高,高于水的沸点且水沸腾时需要吸
收大量的热
C.纸锅里的水加热到沸腾后温度将保持不变,若撤去酒精灯火焰,则水将不会沸腾 D.纸锅里的水烧干后,继续加热会使纸锅燃烧
4.“估测”是物理学中常用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列估测值符合实际的是( ) A.课间做一遍眼保健操的时间约为1min B.百米冲刺后,人的心率约为60次/min C.一根普通牙刷的长度约为10cm
D.刚从冰箱冷藏室拿出来的鸡蛋的温度约为3℃ 5.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
B.吹奏笛子时,演奏者用手指按住不同气孔,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 C.公共场合要“轻声慢语”指的是减小发生声音的响度 D.医生通过听诊器给病人诊病是利用声音能传递能量
6.超声雾化器是利用超声波将药物(溶液或粉末)分散成微小的雾滴或微粒。关于雾化治疗,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利用了超声波可以传递能量 C.超声波可以在液体中传播 为了( )
B.人耳能听到超声波 D.超声波是由振动产生的
7.如图所示,小胡同学做有关声现象的实验时,将一个正在发声的音叉贴近面颊,目的是
A.估算发声音叉的质量 B.体验发声音叉的温度 C.感受发声音叉的振动 D.判断声音的传播速度
8.如图甲所示是一手工艺品,由竹筒(A、B两端开口,C处开一小口)和活塞(如图乙所示)组成,将活塞从B处塞入,在A处吹气并来回拉动活塞能发出悦耳的哨音(如图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哨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B.嘴音是由活塞上下振动产生的 C.换用更大的力吹气改变了哨音的音调 D.吹气时来回拉动活塞改变了哨音的音调
9.甲、乙是两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若甲、乙两物体的速度之比为2∶3,运动所用的时间之比是2∶1,则甲、乙的通过路程之比是( ) A.3∶1 确的是( )
B.3∶2
C.4∶3
D.3∶4
10.如图甲是a,b两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路程与时间关系图像,关于该图像下列说法正
A.图甲中的a车的图线表示的是a车比b车晚出发5s B.图甲中的10s时刻表示a,b两车此时的速度相等
C.图甲中的b车的图线表示的是b车出发时间在a车前15m处 D.图乙中的图线是b车的速度与时间关系图象 11.关于速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C.物体运动的路程越长,速度越大 A.轻舟
B.万重山
B.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路程长短的物理量 D.物体运动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大 C.坐在轻舟上的人
D.以上说法都不对
12.“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诗句中描述“轻舟”在运动,所选择的参照物是
二、填空题
13.如图是某同学常温下在教室内用甲乙装置分别探究“冰和蜡烛熔化特点”的实验。甲装置缺少酒精灯加热,是___________(选填“可行”或“不可行”)的;乙装置采用了“水浴法”的加热方式,优点是使被加热的物质受热缓慢且___________。根据探究可知,熔化过程中冰(或蜡)的物质总质量___________(“变大”、“不变”或“变小”)。
14.夏天刚从冰箱中取出冰棒后,发现以下几种现象:
A.冰棒上粘着“白粉”;B.剥去纸后冰棒就冒出“白雾”;C.若把冰棒放进茶杯里,不一会儿茶杯外壁就会“出汗”;D .把冰棒放在嘴里变成“糖水”。这四种物态变化过程均放热的是______。(填写对应的字母)
15.常用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________的性质工作的,小强在用温度计测量烧杯中液体温度时温度计放置的位置如图甲所示,其中正确的是________。图乙中所示的是用温度计分别测得的冰和水的温度,那么冰的温度是________℃,水的温度是________℃。
16.如图所示,一位演奏家正在吹笛子,现场听众听到的笛子声是通过______传播的。吹奏时,只松开A孔和只松开B孔相比,笛子发出的声音的______一定发生变化,其中______时高一些。
17.“十一”期间,小明与同学们一起旅游,来到一座大山前,对着悬崖大声喊了一声,1.8s后听到回声。小明喊话时站立的位置到悬崖的距离为________m,声音在空气中是以________形式传播的。(在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为340m/s)。
18.城区步行街上安装了如图 1 所示的噪声监测装置,某一时刻该装置的显示屏显示 35 的数字,这个数字的单位是_______,它_____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控制噪声;其中图 2 和图 3 是两种声音的波形图,则图_______(选填“2”或“3”)是噪声的波形.
19.王宁同学今年15岁了,身高169_____(请填写合适的单位)。他的家到学校的路程是1500m,他骑自行车的平均速度是15km/h,则他骑自行车上学上所需的时间为_____h。 20.直跑道上百米赛跑,甲、乙两个计时员用同样的表测一个运动员的成绩,甲看到发令冒烟时按表,乙听到发令响时按表,他们测出的时间大约相差_____s。(结果保留两位小数,声速是340m/s)
三、解答题
21.北方的冬天早上,玻璃窗上会结一层冰花,那冰花在窗内还是窗外?为什么? 22.在通常情况下,许多物质的密度、沸点、凝固点、比热容等都是稳定不变的。这些稳定不变的物理量既是物质的基本属性,也是自然界平衡与和谐的本质反映。假如这些物理量发生改变,我们生产、生活中的许多现象就会发生变化。请仿照示例,就任一物理量发生改变,提出一个相关的物理问题,并做出合理的猜想。
(示例)问题:如果水的密度变小,轮船的吃水深度将如何变化? 猜想:轮船的吃水深度将增加。
问题:______;猜想:______。
23.汽车以20m/s的速度匀速行驶,司机发现前方有大山,当汽车经过某处时,司机按响喇叭,经过2s后听到了回声.求:(声音的速度是340m/s) (1)汽车从按喇叭到听到回声汽车行驶了多远? (2)按喇叭时汽车距离大山多远?
24.在汽车正前方有一座高山,汽车以15m/s的速度向前行驶时,鸣笛一声,6s后司机听到鸣笛的回声,(设当时气温为15摄氏度) 问:(1)司机鸣笛时与高山的距离? (2)司机听到回声时,汽车离山多远?
25.“国庆”期间,小强一家开车到太湖五千年文博园旅游,接近文博园时,看到路边标志牌如图所示。求:
(1)小车以速度表中的速度行驶还需多长时间到达目的地? (2)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最快需要多少时间能够到达目的地?
26.便捷的交通与互联网给人们出行带来了极大的方便,王爷爷带小孙子驾车到萍乡北站,然后乘高铁去南昌参观滕王阁,8:20开车出发,并看到路边如图所示的交通标志牌,此刻吩咐小孙子通过铁路12306网站查询列车时刻表,如表。
(1)在交通正常的情况下,依据以上信息并通过计算,爷孙俩最快能赶上哪一车次? (2)该趟高铁运行的平均速度为多少km/h?
车次 G1346 G1692 G1482 萍乡北开 08:38 08:49 09:11 南昌西到 09:40 10:05 10:31 运行距离 240km 240km 240km
【参】***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B 解析:B 【分析】
水沸腾时的温度随大气压的降低而减小;根据吸热公式Q吸c水mt计算水的质量;硬纸板的作用是减少热量的散失,使水在短时间内达到沸腾,纸板上留一个小孔的作用是使烧杯内外的气压相同;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有做功与热传递。
A.由图可知,两次实验时水沸腾的温度均为98C,而标准大气压下水沸腾的温度为100C,则说明两次实验时大气压都低于标准大气压,故A正确,A不符合题意; B.当加热时间均为6min时,根据吸热公式Q吸c水mt可知
Q吸c水m1(t1t0)c水m2(t2t0)
代入数据可得
(98C92C)m1(98C88C)m2
则第一次实验和第二次实验所用水的质量之比是
m198C88C5 m298C92C4故B错误,B符合题意;
C.实验中烧杯上的盖子留个小孔是为了使烧杯内外气压连通、平衡,故C正确,C不符合题意;
D.两次实验都是通过采用酒精灯加热,即热传递的方式改变水的内能,故D正确,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B
解析:B
医护人员护目镜内侧的水雾是液化现象,而霜是凝华现象,露是液化现象,雪是凝华现象,冰是凝固现象,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3.A
解析:A
A.蒸发是汽化的一种,任何情况下都能进行,故A错误,符合题意;
B.水烧开了纸盒仍不会烧着,这是因为纸的着火点较高,高于水的沸点且水沸腾时需要吸收大量的热,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纸锅里的水加热到沸腾后温度将保持不变,若撤去酒精灯火焰,水无法吸热,不会沸腾,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纸锅里的水烧干后,继续加热纸锅温度升高,会使纸锅燃烧,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D
解析:D
A.课间做一遍眼保健操的时间约为5min,故A不符合实际;
B.平静状态下,人的心率约为75次/min,百米冲刺后人的心率比平静状态下的心率快得多,故B不符合实际;
C.一根普通牙刷的长度约为15cm,故C不符合实际;
D.冰箱冷藏室的温度一般在1~8℃,刚从冰箱冷藏室拿出的鸡蛋的温度在此范围内,故D符合实际。 故选D。
5.D
解析:D
A.每个人说话的音色都不一样,“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A正确,不合题意;
B.吹奏笛子时,演奏者用手指按住不同气孔,是为了改变振动的空气柱的长度,即改变空气柱振动的快慢,故是为了改变音调,B正确,不合题意;
C.公共场合要“轻声慢语”指的是减小发生声音的响度,C正确,不合题意; D.医生通过听诊器给病人诊病,得知病情信息,这是利用声音能传递信息,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6.B
解析:B
A.超声雾化器是利用超声将药物(溶液或粉末)分散成微小的雾滴或微粒,说明声音可以传
递能量,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我们人类耳朵能听到的声波频率为20Hz~20kHz,当声波的振动频率大于20kHz或小于20Hz时,我们便听不见了,“超声波”高于20000赫兹,所以听不到,故B错误,符合题意;
C.超声波属于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超声波属于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7.C
解析:C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发声音叉在振动,将一个正在发声的音叉贴近面颊,目的是为了感受发声音叉的振动,发声音叉的质量不能知道,这个做法不是为了体验发声音叉的温度,声音的传播速度也不能判断。 故选C。
8.D
解析:D
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我们平时听到的声音大多都是通过空气传播的,故A错误; B.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用嘴吹管的上端,可以发出悦耳的哨声,声音是由管内空气振动产生的,故B错误;
C.吹出的哨音响度由吹管口的力度决定,故换用更大的力吹气改变了哨音的响度,故C错误;
D.吹气时来回拉动活塞,振动频率发生了变化,则改变了哨音的音调,故D正确。 故选D。
9.C
解析:C 【详解】
由题意可知,速度之比为
v甲2 v乙3时间之比为
t甲2= t乙1根据svt可知,路程之比为
s甲v甲t甲224== s乙v乙t乙313故AB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C。
10.A
解析:A 【详解】
A.由图甲可知,b车出发5s后a车才出发,故A说法正确; B.由图甲可知,10s时b车的速度为
vb=
a车的速度为
20m15m=0.5m/s
10sva=
20m=4m/s 5s故B说法错误;
C.由图甲可知,b车的出发地在a车前15m处,b车比a车早出发5s,故C说法错误; D.由B解析可知,图乙中的图线不是b车的速度与时间关系图象。 故选A。
11.A
解析:A
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速度,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据此分析判断。 【详解】
AB.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故A正确,B错误;
C.在相同时间内,物体通过的路程越长,物体运动的速度就越大。但C中缺少相同时间这个条件,故C错误;
D.在物体通过相同路程时,物体运动的时间越短,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但D中缺少相同路程这个条件,故D错误。 故选A。
12.B
解析:B 【详解】
A.“轻舟”在运动,不能选择“轻舟”本身做参照物,故A错误;
B.“轻舟”已过“万重山”,说明轻舟相对于万重山的位置发生变化,所以选择的参照物是“万重山”,故B正确;
C.相对于坐在轻舟上的人,“轻舟”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 “轻舟”是静止的,故C错误;
D.B正确,则D错误.
二、填空题
13.可行受热均匀不变
解析:可行 受热均匀 不变
[1]常温下教室的温度高于0℃,即高于冰的熔点,所以冰在常温下能够熔化,故让冰在常温下的教室熔化是可行的。
[2]利用水浴加热法能使被加热的物质受热均匀。
[3]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和物态无关,所以熔化过程中冰(或蜡)的物质总质量不变。
14.ABC
解析:ABC
A.冰棒上粘着“白粉”,是冰箱内的水蒸气遇冷凝华而成的小冰粒,此过程放出热量,故A符合题意;
B.剥去纸后冰棒就冒出“白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液态小水滴,此过程放出热量,故B符合题意;
C.把冰棒放进茶杯里,不一会儿茶杯外壁就会“出汗”,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茶杯外壁液化成的小水珠,此过程放出热量,故C符合题意;
D.把冰棒放在嘴里变成“糖水”,是冰棒由固态变成了液态,是熔化现象,此过程吸收热量,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BC。
15.热胀冷缩D-2238
解析:热胀冷缩 D -22 38
[1]液体、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特性,常用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工作的。 [2]温度计测量烧杯中液体温度时,液泡应完全浸入液体但不能与杯壁、杯底接触,温度计放置的位置如图甲所示,其中正确的是D。
[3][4]图乙中所示的是用温度计分别测得的冰和水的温度,分度值为1℃,测量冰的温度计上刻度值越往下往大,则说明在零刻度线以下,那么冰的温度是-22℃;测量水的温度计上刻度值越往下往小,则说明在零刻度线以上,水的温度是38℃。
16.空气音调只松开B孔
解析:空气 音调 只松开B孔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笛子声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2]按压不同的空,空气柱振动的频率不同,音色不同。 [3]只松开B孔,空气柱较短,振动频率快,音调较高。
17.波的
解析:波的
[1]声音从悬崖传到人耳的时间:
1t1.8s0.9s, 2由vs得小明与悬崖的距离: tsvt340m/s0.9s=306m;
[2]声音在空气中是以波的形式进行传播的。 18.分贝不能3
解析:分贝 不能 3
[1] 因为声音的强弱用分贝来表示,所以噪声监测设备上的数据的单位是分贝,符号是dB;
[2] 噪声监测装置只能监测不能控制噪声;
[3] 结合选项中的声音的波形图可知,图3中的波形没有规律,声音杂乱无章是噪声的波形
图。
19.cm01【详解】115岁同学的身高约160cm故填cm2家到学校的路程是1500m=15km骑自行车上学上所需的时间为
解析:cm 0.1 【详解】
[1]15岁同学的身高约160cm,故填cm。
[2]家到学校的路程是1500m=1.5km,骑自行车上学上所需的时间为
ts1.5km=0.1h v15km/h20.29【详解】乙听到声才开始计时说明声已经传播到了终点才开始计时所测得的时间肯定少了因此乙所测得的时间会比甲少少的时间为所以他们他们
测出的时间大约相差029s
解析:29 【详解】
乙听到声才开始计时,说明声已经传播到了终点才开始计时,所测得的时间肯定少了,因此乙所测得的时间会比甲少,少的时间为
ts100m 0.29s v340m/s所以他们他们测出的时间大约相差0.29s。
三、解答题
21.北方冬天晚上外面的温度较低,窗户玻璃的温度比室内空气的温度低,室内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会在玻璃的内表面凝华变成固态的冰,形成冰花,冰花在窗内. 【解析】
试题分析:冬天玻璃上的冰花是室内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凝华而成的.北方冬天晚上外面的温度较低,窗户玻璃的温度比室内空气的温度低,室内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会在玻璃的内表面凝华变成固态的冰,形成冰花,冰花在户内. 考点: 生活中的凝华现象.
22.如果水的凝固点变低,会更容易结冰吗? 凝固点变低,冬天会更难结冰 [1][2]可以提出一个问题,水的凝固点,如果水的凝固点变低,是否会更容易结冰;然后作出猜想,凝固点变低,即凝固的温度变低,那么水要降低更低的温度才能结冰,所以冬天会更难结冰。
23.(1)40m;(2)360m
(1)汽车从按了喇叭到听到回声行驶的距离:
s车=v车t=20m/s×2s=40m;
(2)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距离:
s声=v空t=340m/s×2s=680m;
因声音传播的距离和汽车行驶距离之和等于按喇叭时与前面大山距离的2倍,所以,按喇
叭时与前面大山的距离:
s声s车680m+40ms==360m. =22答:(1)汽车从按喇叭到听到回声行驶的距离为40m; (2)按喇叭时汽车距离大山360m. 24.(1)1065m;(2)975m
(1)由速度公式得,在t=6s的时间内,汽车行驶的距离
s1v1t15m/s6s90m
声音传播的距离
s2v2t340m/s6s2040m
设司机鸣笛时汽车到高山的距离为s,则有
2ss1s2
所以司机鸣笛时与高山的距离
ss1s290m2040m1065m 22(2)司机听到回声汽车距高山的距离
sss11065m90m975m
答:(1)司机鸣笛时与高山的距离为1065m; (2)司机听到回声时,汽车离山975m。 25.(1) 0.3h;(2) 0.2h 【详解】
(1)小车以速度表中的速度行驶需要时间为
t1s18km=0.3h v160km/hs18km=0.2h v290km/h(2)小车以最快的速度行驶需要的时间为
t2答:(1)小车以速度表中的速度行驶还需0.3h到达目的地; (2)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最快需要0.2h能够到达目的地。 26.(1)G1482;(2) 180km/h 【详解】 (1)由图知
s30km,v60km/h
到达萍乡北站所需的时间为
ts30km0.5h v60kmh他们8:20开车出发,到达萍乡北站的时间为8:50, 根据表中信息可知,爷孙俩只能赶
上G1482次车。
(2)根据列车时刻表可得,乘坐G1482到达南昌所用时间
tt2t110:319:11高铁运行的平均速度
4h 3vs240km180kmh4 th3答:(1)在交通正常的情况下,依据以上信息并通过计算,爷孙俩最快能赶上G1482次车; (2)该趟高铁运行的平均速度为180km/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