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论旅游地空间层次与管理
作者:陈婷
来源:《价值工程》2014年第18期
摘要: 本文从空间层次的角度出发,将旅游地划分为感知、过渡、核心三个空间区域,并对三个区域下的管理进行简要阐述,目的在于使旅游地通过实施与之相符的管理措施,进而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实现自我的协调、持续发展。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atial level, divides tourism destination into three regions: space of perception, transitions and core, briefly describes management under the three regions, aims to make tourism destination better play to its strengths through management measures consistent with itself, and then achieve self-coordinate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关键词: 旅游地;空间层次;管理
Key words: tourism destination;spatial level;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8-0206-02 1 旅游地空间层次关键要素的认识 1.1 旅游地的含义
通常,把一定地理空间的旅游资源同旅游专用设施、旅游基础设施以及相关的其他条件有机结合起来,称为旅游地。
它包含4层含义:第一, 旅游地是一个地域综合体。第二, 旅游地以旅游点为其基本单位。第三, 旅游地的旅游条件较为完备。如:住宿、餐饮、交通、购物、游览、娱乐等。第四, 旅游地在旅游业的经济产业结构中占有重要的比重。 1.2 空间结构及空间层次理论
1.2.1 空间结构的理论内涵 ①社会经济空间组织的构架或脉络。②最佳的企业规模、居民点规模、城市规模和中心地等级体系。
1.2.2 空间结构的基本特性 ①整体性。任何经济地域的空间结构包括旅游地的空间结构都是由核心、过渡、感知三者组合而成,三者三位一体,互相作用,紧密联系,形成统一的整体。②系统性。任何空间结构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空间结构相互联系与互相制约中存在与发展的。③层次性。经济地域空间结构的层次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从某一经济地域在更高级地域系统中所处的地位上看它的层次性;另一方面,就经济区域自身的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水平、所处的发展阶段而言,各个地域的空间结构又有高、中、低之分,每个经济地域的空间结构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④区域性。不同经济地域单元(核心、感知及过渡)的形式及它们之间的空间关系可以是抽象的,作为人们理性思考、概括的成果。
1.2.3 从存在空间的概念上,舒尔茨提出了人对空间认识的三个层次 景观空间层次——社会和自然空间互动的结果,形式关系不太清晰。城市空间层次——人和人为环境互动的结果,其结构作为整体是人们生活的场所。建筑空间层次——体现了人的自身活动和空间的私密性,是人最亲近的场所。这种空间往往指建筑的内部空间。
1.2.4 旅游地空间 本文所指的旅游地空间是指某旅游国家、地区或旅游区的空间容量。 1.3 旅游地空间层次
1.3.1 旅游地空间层次划分的原因及意义
原因:①就旅游地而言,我国的旅游规划大多在封闭系统的思想指导下,仅以本区域的自身要素为依据确立自身竞争优势,没有或很少考虑与之相关联的旅游区域条件。②就旅游者而言,陈文晖在《我国国内旅游需求的空间特征与空间优化研究》一文中论述了旅游者旅游需求的空间层次性;杨新军、吴必虎、牛栋在《旅为空间模式及其评价》一文中从空间角度对旅游者的旅为模式进行阐述。
意义:旅游地空间层次模式的建立可为旅游地旅游发展中的一些关键性问题提供建议性答案。
1.3.2 旅游地空间层次的划分 本文的划分以空间层次理论中的同心圆形式表现。即:感知区、过渡区、核心区(如图1所示)。
1.3.3 感知区、过渡区、核心区三区特征概述 ①感知区:感知区通常被认为是旅游资源、区位条件、区位经济背景等最好的类型。从地域空间类型看,感知区覆盖面最广,同时其代表城市也可以被划分为中心旅游区、近郊旅游区、远郊旅游区三个空间层次;因其资源的数量、规模、类型均是最优的、旅游吸引点最多、吸引力强、旅游者选择的空间范围最大,逗留时间长。②过渡区:过渡区被认为是旅游资源、区位条件、区位经济背景等较好的类型。从地域空间类型看,过渡区实质是感知区的一个亚区,其地域面积、旅游资源的数量、规模、类型、吸引点、吸引力、旅游者选择的空间范围、逗留时间等等均次于感知区。③核心区:核心区是旅游活动的核心和空间载体,是旅游资源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激励旅游者出游的最主要的目的和因素,是旅游者完成旅游活动的最后印象区。 2 旅游地在各空间层次下的管理
2.1 感知区的管理 ①明确旅游业在整个经济产业中的地位,结合自身资源的特色,发展主题,分析市场环境;制定旅游业的发展规划,确定其发展方向,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一个总的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指导方针。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与旅游业发展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改进与完善旅游大环境。③依据自身资源特色及市场需求,集中重点建设高品位、大体量且具有强代表性的标志性核心区。④对旅游线路与涉及旅游项目的优化方案应注意:1)传统长线名胜风景区域应精品化;2)近程旅游线应舒适化;3)边远民族文化游线应猎奇化;4)中心城市游线应精细化;5)休闲地串景应人本化。⑤要由行业促销者转变为行业的支持者,提高旅游资源的知名度。⑥将感知区的形象代表城市建设成为旅游中心城市,注重对其旅游功能的突出及旅游形象的树立。
2.2 过渡区的管理 ①以感知区的旅游规划为依据,分析整合自身资源优势,制定符合自身特色的旅游发展规划。②为旅游者提供良好的旅游外围空间。③积极挖掘新资源,开发新景点,增加新的旅游亮点;扩大旅游者的旅游空间,延长旅游者的停留时间,增加当地的经济效益。④对市场环境进行分析,确定符合自身发展的市场战略导向。⑤对当地居民进行“发展旅游,繁荣经济”的思想意识的培养,形成全民营销旅游的营销氛围。
2.3 核心区的管理 管理者对核心区即旅游景区/点的管理应多从微观入手,细化管理措施。具体包括:①以上述两区的旅游战略规划为依据,分析市场环境,并结合自身旅游资源优势做自我的旅游发展详规、发展导向。②在继续保持自身强势品牌的市场竞争优势的同时,及时淘汰过时的旅游产品,开发新产品,延伸产品服务的内容及附加值,保持自身强大的吸引力。③改进与完善景区/点内部的管理。如旅游开发与建设项目的管理、旅游资源与职场安全的管理、旅游服务质量的管理、旅游产品的管理、财务管理等等细微性的管理。④依市场环境及其他因素的影响,结合景区/点自身情况,注意选择对景区发展有利的治理模式。⑤任何景区/点都涉及土地使用成本及区内环境承受能力等一系列客观存在的现实问题,管理者应依自身情况审时度势制定合理的经营成本预算,使景区/点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将环境承受因素控制在最佳范围内,找到景区景点最佳发展的契合点。 3 结束语
此文仅希望旅游地的发展以空间层次理论为向导,认清自我,找准定位,配合与之相协调的管理措施,发挥1+1>2的效应,提升自我在国内、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地位,实现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进而使整个旅业有更好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宋薇.优化区域空间结构,发展大连三市经济[J].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2,18(5).
[2]查良松,陆均良,罗世伟.旅游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曾坤生.西方空间结构理论评述[J].经济学,1999.
[4]彭德成.中国旅游景区治理模式[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年3月.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5]于大中,吴宝岭.城市空间层次浅析[J].新建筑,1998:1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