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考专项提分训练(七)
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鱼我所欲也》,完成1-5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实词。(2分) (1)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 .(2)蹴尔而与之 蹴: .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2 分) (1)所欲有甚于生者 于: (2)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而: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2分)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4.对于“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行为,孟子的结论是 。(用原文回答)(1 分)
5.文章开篇是怎样提出中心论点的? (2分)
二、阅读《三峡》,完成1-6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谳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 (1)沿溯阻绝 溯:
(2)素湍绿潭 湍:
2.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2 分) A.或王命急宣 或异二者之为 ..B.其间千二百里 择其善者而从之 ..C.春冬之时 山川之美 ..D.则素湍绿潭 入则无法家拂士 ..
3.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自三峡/七百里/中 B.自非/亭午/夜分
C.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D.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 分)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5.从全文看,作者在第四段中引用渔者歌谣的作用是什么? (2分)
6.作者是如何描写不同季节里江水的特点的?(3分)
三、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完成1-5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实词。(3 分) (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 .(2)行拂乱其所为 拂: .(3)衡于虑 衡: .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2 分) (1)舜发于畎亩之中 于: .(2)然后能改 然: .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开篇列举的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试具体比较分析。(2分)
5.第二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3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实词。(2 分) (1)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信: .(2)博学而笃志 笃: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2 分) (1)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 .(2)为人谋而不忠乎 为: .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4.结合选文,从内容和形式等方面概括《论语》的特点。(3分)
5.你认为怎样才能实现曾子的话? (3分)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甲]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①,偶语②者弃市③。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④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⑤,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选自《入关告谕》)
[注释]①族:灭族。②偶语:两个人在一起谈论。③弃市:死刑。④案堵:即“安堵”,安居不变、安顿不动的意思。⑤霸上:地名,在咸阳东。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1)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刺: .(2)闻寡人之耳者 闻: .(3)父老苦秦苛法久矣 苦: .(4)先人关者王之 王: .
2.请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3分) A.上书谏寡人者/诽谤者族 ..B.诸吏人皆案堵如故/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C.门庭若市/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D.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学而不思则罔 ..
3.用“/”给下面的语句划分节奏,划两处。(2分) 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
4.请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5. [甲]文中齐威王给群臣吏民下达命令,[乙]文中刘邦人关前给百姓写告谕,他们这样做各有什么目的? (2分)
2021年中考专项提分训练(七)
文言文阅读
(参)
一、阅读《鱼我所欲也》,完成1-5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实词。(2分) (1)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祸患,灾难 .(2)蹴尔而与之 蹴:踩踏 .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2 分) (1)所欲有甚于生者 于:介词,比
(2)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而:连词,表转折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2分)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对于)优厚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那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4.对于“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行为,孟子的结论是此之谓失其本心。(用原文回答)(1 分)
5.文章开篇是怎样提出中心论点的? (2分)
以“鱼”比喻“生”,以“熊”比喻“义”,认为义比生命更珍贵,就像熊掌比鱼更珍贵一样,通过类比很自然地引出“舍生取义”的论点。 二、阅读《三峡》,完成1-6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谳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
(1)沿溯阻绝 溯:逆流而上 (2)素湍绿潭 湍:急流
2.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C )(2 分) A.或王命急宣 或异二者之为 ..B.其间千二百里 择其善者而从之 ..C.春冬之时 山川之美 ..D.则素湍绿潭 入则无法家拂士 ..
[解析]A.有时或许;B.代词,这代词,他们;C.均为结构助词,的;D.连词,就/连词,如果。
3.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2 分) A.自三峡/七百里/中 B.自非/亭午/夜分
C.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D.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解析]A.正确的划分应为:自/三峡七百里中。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 分)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
5.从全文看,作者在第四段中引用渔者歌谣的作用是什么? (2分) 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也渲染出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气氛。 6.作者是如何描写不同季节里江水的特点的?(3分)
夏天,写了因水势大而形成的险阻和江流的迅疾,突出了江水凶险和疾速的特点(1分)。春冬之时,水退潭清,景色秀丽,突出了三峡春冬景色的清丽和奇秀(1分)。 秋季的景色清冷寂静,水枯气寒,以高猿哀鸣衬托深秋的凄清,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1分)。
三、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完成1-5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实词。(3 分) (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选拔、任用 .(2)行拂乱其所为 拂:违背 .
(3)衡于虑 衡:同“横”,梗塞、不顺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2 分) (1)舜发于畎亩之中 于:介词,在 .(2)然后能改 然:代词,这样 .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原来没有的才能。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了解到这一切之后,就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4.开篇列举的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试具体比较分析。(2分)
这六个人都出身低微,他们都是经过艰苦的磨炼,显露出不同常人的才干,后来都被统治者委以重任,而且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
5.第二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3分)
对比论证(1分)。先从正面论述人常常处在困境中才能不断奋发,然后从反面论述一个国家没有忧患就会灭亡,正反对比论证了“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观点(2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实词。(2 分) (1)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信:诚信 .(2)博学而笃志 笃:坚定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2 分) (1)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代词 ,他们 .(2)为人谋而不忠乎 为:替 .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2)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
4.结合选文,从内容和形式等方面概括《论语》的特点。(3分)
[示例]《论语》是语录体散文,语言简练,含意深远,多格言警句,体现了孔子的道德修养及学习方法和态度等。
5.你认为怎样才能实现曾子的话? (3分)
每天要多次反省自己哪些地方做得还不够好,以便在以后改正,以求做得更好。只要我们每天都进步一点点,那么我们就会成为有道德修养的人。(意思对即可)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甲]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①,偶语②者弃市③。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④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⑤,待诸侯至而
定约束耳。 (选自《入关告谕》) [注释]①族:灭族。②偶语:两个人在一起谈论。③弃市:死刑。④案堵:即“安堵”,安居不变、安顿不动的意思。⑤霸上:地名,在咸阳东。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1)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刺:指责 .(2)闻寡人之耳者 闻:使......听到 .(3)父老苦秦苛法久矣 苦:苦于 .(4)先人关者王之 王:称王 .
2.请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A )(3分) A.上书谏寡人者/诽谤者族 ..B.诸吏人皆案堵如故/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C.门庭若市/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D.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学而不思则罔 ..
[解析]A.均为代词,......的人;B.原来的/所以;C.好像/助词,用在文段开头以引起下文;D.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
3.用“/”给下面的语句划分节奏,划两处。(2分) 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
4.请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几个月以后,还偶然有人进谏。
5. [甲]文中齐威王给群臣吏民下达命令,[乙]文中刘邦人关前给百姓写告谕,他们这样做各有什么目的? (2分)
齐威王是为了广开言路,使齐国强盛(1分);刘邦是为了安抚百姓,赢得民心(1分)。
附[乙]文参考译文:
民众苦于秦朝苛刻严峻的吏法很久了,指责批评的人会被灭族,谈论的人会被判处死刑。我和诸侯们约定,先入关的人称王。(现在我)和大家约定,只有三条法律:杀人的处死,伤人或者偷盗的按情节轻重判罪。我全部废除秦朝的峻法,官吏人民都像原来一样安居不变。我们之所以来这里,是为民众除害,不是想来侵犯危害大家,不用惊恐!而且我把撤回霸上的原因,是等着各路诸侯到来,共同制定一个规约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