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组织参与城郊社区营造的困境与措施
作者:李晓彬
来源:《党政论坛》 2017年第9期
社会组织参与城郊社区营造已成为社区治理的又一创新发展路径。在当前的城郊社区营造过程中,社会组织以其自身资源整合能力的优势,一方面,在城郊社区内部,能够有效整合社区资源,满足居民需求,解决社区问题,动员年轻人回归到城郊社区,参与社区活动与建设,促进社区和谐发展;另一方面,也能够与城市社区进行外部链接,吸引市区的投资者、消费人群及其他社会组织参与到城郊社区营造中来,实现“城乡联盟”“共享经济”。通过参与社区营造,社会组织也进一步地促进了自身发展。但与此同时,因城郊社区自身基础的薄弱与社会组织自身的局限,使得社会组织参与城郊社区营造面临着一些发展的困境,需要不断优化。
一、社会组织参与城郊社区营造的价值——以上海绿领社区发展中心为例
上海绿领社区发展中心(简称“绿领”)是在崇明民政注册的公益性社会组织,以协力构建更具幸福感的社区为使命,立足社区,通过培育和创造社区资本推动社区发展,通过培育社区互助、促进社区文化、协力居民自治组织的发展,构建具有共同价值观、相互信任、守望相助、环境优美、安全稳定的社区。绿领坚持“以人为本、助人自助”的专业服务理念,同时以社区资本为视角看待社区发展和以家庭和谐为基础服务,社工进入社区、融入社区,共同提高居民参与社区积极性和自主解决社区问题。
在崇明民政局业务指导下,绿领社区发展中心不断加强规范化管理,依托崇明绿华镇发展优势和资源禀赋,整合资源建设农村社区示范基地,参与城郊社区营造。绿领的服务宗旨为“整合资源、服务社会、发展专业”,其服务项目主要有乡村旅游公益体验项目、乡村旅游补充型建设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和经济合作组织建设与旅游产业促进项目。具体而言,绿领社区发展中心在参与绿华镇社区营造过程中的价值有如下三个方面:
1.有效沟通、市场、社区及其他组织
在面对、市场、社区及其他组织时,社会组织扮演的角色分别是社区治理的助推者、供需信息的掌握者、公共服务的供给者和项目业务的合作者。因此,在社会组织参与社区营造的过程中,当社区与、与市场、与其他组织之间产生利益冲突时,社会组织能够作为良好的中介,在它们之间进行沟通,并向它们各自传达诉求,力求找到一个可以协调各方关系、兼顾各方利益的平衡点,搭建一个协商对话的平台,能够有效促进社区治理,建立有序的供需机制,提供精准的公共服务,为社区争取更多的其他组织的支持,以期形成新的利益整合关系,发挥社会组织的纽带和桥梁作用。
在访谈中笔者了解到,绿领社区发展中心首先在崇明区民政局进行了注册登记,得到了国家和的认可,而后在绿华镇与其接洽,走访社区,走进居民区,具体地了解社区及其居民需求的情况,之后进行了全面的市场需求调研,把市场的需求与社区及居民的需求对接,同时,又利用组织自身的关系拉动点赞网等其他组织参与到绿华镇社区营造中来,这样,就把、市场、社区、其他组织之间的社会关系网很好地构建起来,进行整体的资源整合与分配,服务居民和社区,也使自身不断地完善和发展。
2.充分整合社区资本和资源
社会组织是社会资本建立和发展的载体,整合社会资本和资源是社会组织发展的基本要义。在社区营造中,社会组织以其专业的技术团队,能够充分发掘社区的自然及生态资源,进行合
理地开发与利用,又因其自治性和公益性,能够深入社区居民,倾听居民的诉求,并通过活动的组织动员更多的居民参与,从而凝聚社区居民,充分整合社区资本。
绿领以问题和规划为导向,不仅在社区内部进行资源的整合,也能够对外链接,把崇明区与上海市区进行对接,实现“城乡联盟”“共享经济”。根据绿领负责人介绍,绿华镇社区最大的问题就是资源整合的缺失,需要社会组织来提供技术上的支持和专业上的指导。因此,绿领开展了经济合作组织建设与旅游产业促进项目,把绿华镇的农家乐业主、种植业主、养殖业主、渔业业主都整合起来,对绿华镇进行整体规划,统筹经营。对外,绿领中心把本社区的资源与上海市区的市场需求相对接,与上海市区的其他社区、社会组织及企业进行项目合作,既推动绿华镇的城市化进程,也带给市区更多的资源和服务。
3.精准供给社区公共服务
在提供社区公共服务上,社会组织比和市场有着诸多的优势。在社区营造中,社会组织代表着居民利益,又因其组织发展的弹性及功能发挥的自发性,能够比更敏锐地捕捉居民的需求,比市场更准确地把握供需的信息,因此能够及时、精准地为社区居民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品。以需求为导向,绿领开展了乡村旅游公益体验项目,包括乡村旅游+自然教育、旅居养生、商务培训、社区农业等,为社区成员提供了大量的活动,也能够吸引市区的人来投资、体验生活,在满足需求的同时实现了“共享经济”。正如绿领负责人所说,“有一个社区成员和我说,自从项目开展以来,我们这好热闹,进进出出年轻人好多,以前没有看过这么多年轻人,晚上七点以后很安静,现在感觉这里很有人气和活力”,这也是很典型的农村社区营造。此外,绿领中心也搭建了一个议事会平台,计划在后期建设一个乡村共创服务的工作坊,动员社区成员都参与进来,能够调动社区成员的积极性,并促使年轻人回归社区,参与社区活动与建设,加快推进绿华镇社区营造的进程。
二、社会组织参与城郊社区营造时面临的发展困境
城郊社区营造的成功实现首先需要社区具备良好的发展基础,同时也离不开社会组织自身的良好发展。作为新成立和发展的新型社会组织,绿领参与绿华镇社区营造,积极地进行资源整合和动员参与,为社区提供发展机会,满足社区居民需求,为促进绿化镇社区营造,推动绿华镇城镇化进程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一方面城郊社区营造的基础还是比较薄弱的,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组织自身发展的局限,导致社会组织参与城郊社区营造时面临着一定的发展困境。
1.城郊进行社区营造的经济和社会基础较为薄弱
相对于城市社区来说,城郊进行社区营造的经济和社会基础较为薄弱,导致社会组织参与城郊社区营造的困难重重。第一,城郊面临“空心化”,社区营造参与人员不足。例如,绿华镇社区中的年轻人都去市区打工了,留下来的老人居多,且大多是农民,他们对城郊社区营造不了解,缺乏专业的技能和知识,也没有较大的热情和精力参与其中,造成了参与人员不足的问题。这就增加了社会组织参与城郊社区时动员居民参与的难度。第二,城郊社区得到的关注度较低,社区营造支持力不足。城郊社区因其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状况不佳,加之缺乏一些的扶持和市场、社会的关注,导致其社区营造缺乏一定的社会基础。这使得社会组织在参与城郊社区营造时不能获得更多力量的支持和帮助。第三,城郊的资源多为自然和生态资源,比较分散,整合难度大。如绿华镇,其资源涉及农业、种植业、渔业等,且经营者都是分散的个体户,没有形成规模化和集体化,对单个的社会组织来说,整合起来具有极大的挑战性,需要耗费的精力和时间周期也会很长。
2.社会组织自身发展的局限性
在城郊社区本身基础薄弱的情况下,社会组织也面临着自身发展的局限性,导致城郊社区营造进程缓慢。
第一,因法律和保障的不规范、不完善影响其良性运作。
现阶段,有关社会组织的法律条文只有《基金会管理条例》《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存在着法律地位低、法规不完善、不配套、制度有盲点等问题,另外,对社会组织的保障并不完善,对于社会组织的财税规定不明晰,优惠力度也不大,导致社会组织一系列资金问题的发生。这是包括绿领在内的社会组织普遍面临的一大困境,因法律和保障的不规范、不完善,社会组织在参与城郊社区营造时,在与街道、居委会进行项目对接的过程中,会遇到法律法规上的,也不能及时得到的相关支持,会影响到其自身的发展,也会影响到参与社区营造的项目的良性运作。
第二,因专业化属性及人才的不明确、不稳定影响其服务质量。
目前,我国社会组织的数量呈不断上升趋势,类型也呈多样化,涉及科教文卫等各行各业,这也产生了一个问题,就是社会组织的专业化属性很不明确。同时,也要注意到,目前社会组织中普遍存在着专业化人才的缺失及不稳定现象。从绿领的服务项目来看,内容涉及范围较广,可能会影响其专业化属性,且目前绿领的成员较少,作为新型的社会组织,成员对其发展前景的考量也可能导致人才的不稳定,进一步会影响其在城郊社区营造中的服务质量。
第三,因公信力及影响力的不足影响其持久参与。
社会组织要保持其生命力,在社区营造中获得持久发展,还必须要注重自身的公信力及影响力。社会组织公信力的不足主要是由于一些社会组织不愿意公开自身的组织结构信息,不能使财务收支状况做到透明化,有时与媒体披露的信息不符等,使得和民众不能对其进行有力的监督,导致公信力的缺失。而社会组织的影响力不足主要体现在社会组织宣传手段的不到位,一些新型的社会组织不善于运用先进的新媒体技术去扩大自身的影响力,使传播效果受到影响,很难得到民众的信任和认可,从而不能调动居民参与社区营造的积极性,慢慢地,社会组织将面临退出社区营造舞台的危机。作为新生的社会组织,绿领还没有被社会各界所普遍熟知,且其公信力和影响力也较为不足,会影响其在城郊社区营造中的持久参与。
三、社会组织参与城郊社区营造的优化措施
针对社会组织参与城郊社区营造面临上述的诸多困境,一方面要夯实城郊社区的基础,加快其城镇化进程,另一方面也需要社会组织突破自身发展的局限,更好地为社区营造贡献力量,造福于城郊社区和居民。
1.夯实城郊社区营造的基础
夯实城郊社区营造的经济和社会基础是社会组织参与城郊社区营造的前提。只有城郊社区自身的发展条件完善,才会吸引社会组织的参与和更多社会力量的加入。第一,动员年轻人回归城郊社区,为城郊社区营造注入新鲜活力。城郊社区营造的主要动力源在年轻人,因为年轻人在市区工作,接受市区的新观念、新思想,具备一定的知识和能力,自身素养较高,且其身体状况较好,有精力去参与社区营造,因此需要城郊社区居委会通过宣传和教育,以及带领本社区居民去实地考察和学习已经成功的城郊社区营造等方式,让年轻人看到城郊社区发展的巨大潜力,引导年轻人回归城郊,来激发他们参与社区营造的积极性,为社会组织找回社区营造参与的主心骨。第二,国家和应予以其更大的支持力度。在城市社区发展不断加快的同时,国家和要把关注点转移到城郊社区治理上来,在经济上和上予以城郊更多的支持,为
城郊提供更多的人才、技术等资源,以促进其经济的发展和基础设施的完善,加快其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地吸引市区企业、社会组织等更多力量的关注和参与,共同实现城郊的社区营造。第三,在国家和的支持和引导下,城郊社区应对本社区的资源进行全面的排摸,做好城郊总体的发展规划,同时把分散的个体户集中起来,在整体的规划下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给社会组织以更好的社会资本培育基础和更高层次的社区营造的空间。
2.突破社会组织自身发展的局限
在完善城郊社区基础的同时,社会组织也要突破自身发展的局限,才能帮助城郊社区营造的成功,实现自身的使命和价值。
第一,国家和给予完善的法律和来保障社会组织良性运作。
国家和应尽快对社会组织的法律地位、作用、职能、资金来源、治理范围、税收优惠和监督管理等各方面做出明确的法律规范,完善社会组织的监管制度,加强对社会组织产权的保护,为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同时,也要完善对社会组织上的保障,加大对社会组织税收的优惠力度,减轻社会组织的资金压力,逐步提高专业技术和服务质量,实现其价值。只有社会组织自身实现良性运作,才能在城郊社区营造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来更好地为社区和居民服务。
第二,通过专业化和专业稳定的团队来保证精准的服务质量。
社会组织在建立之初,必须要对自身的属性和职能明确定位,以保证其专业化。同时,专业化的社会组织更离不开专业稳定的团队。针对目前社会组织内专业人才的缺失及不断流失的状况,首先要通过国家和的努力,提高社会工作专业人员的社会地位和薪资待遇,转变社会工作专业人员的就业观念,吸引更多的社会工作专业人员进入社会组织中来。其次,社会组织也要注重内部人力资源的配置,建立一套完整的人才选拔、任用、考核的系统机制,吸引外在优秀人才的进入,并提升内部成员的素养,不断增强组织自身的凝聚力,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技能、高活力、专业稳定的团队,确保组织的可持续发展。有了专业的服务和专业的团队,社会组织才能在参与城郊社区营造时保证精准的服务质量,打造出有城郊特色的品牌。
第三,通过公开透明和善于“推销”来获得持久的参与。
在社会组织运作管理的过程中,要坚持信息的公开透明,同时积极应对和民众对其的有效监督,完善组织内部的财务管理、项目运行管理、人员培训、志愿者管理、社会公共关系协调等组织制度的建立,以此来不断维护其公信力。同时,社会组织要善于运用新媒体去“推销”自己。社会组织要抓住“互联网+”的时代契机来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加强项目和活动的宣传。
(作者单位:上海党校)
(责任编辑 周 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