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L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J .Dec.201l Vo1.27 No.4 第27卷第4期 动员式参与与主体间 居委会的社区参与策略考察 王 冠 (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济南,250014) [摘要] 居委会调动社区居民参与的策略是动员式参与。在动员式参与之下,由于政治动员的路径依赖导致居委 会和社区居民的主体性都没有有效地发挥。社区居民的参与呈现为主体的脱域状况,有效改善主体脱域状况的手段,是 加强居委会主体性、社区居民主体性和外在环境的建设。 [关键词] 居委会;社区参与;动员式参与;主体间性 [中图分类号]C91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89(2011)04—0098—05 的社区参与包括职能的转移和居民需求的满足, 一、动员式参与是居委会社区参与的 重要策略 前者需要居委会承担较多的职能,比如人口管 理、计划生育等,后者需要居委会了解社区居民的真 社区参与是指社区居民和社区组织作为社区管 理的主体和客体,参与社区各种活动或者事务的决 策、管理和运作的过程和行为。居委会是社区参与的 重要主体,其在基层政权或者它的派出机关的指导下 进行工作,由此可以把居委会看成和社区居民之 实需求并采用各种合法的手段满足。从参与的内容 讲,居委会的社区参与主要包括政治参与、经济参与、 文化参与和其它参与。其中,政治具体表现在对于社 区中各种政治事务的参与,经济参与主要表现为对于 社区各种经济事务的管理、经济组织的协调与服务 等,文化参与主要表现为对于社区文化的塑造、宣传 和引导等;环保参与等其它参与也是居委会的主要参 与内容。 社区参与本身属于政治行动,在此过程中涉及到 社区居民利益和需求的表达和维护。居委会社区参与 的成效不仅在于居委会行动本身,更为重要的是它是 否有效地调动了社区居民的社区参与热情和主动性。 间的联系桥梁。居委会既然属于群众性自治组织,其 必然是为居民服务并且维护居民利益的,并且是作为 个组织或者说利用组织力量展开行动的。就当前的 一社区参与讲,居委会具有不可替代性,因为在社区中 很难找到一个既获得认可与支持、能传递意 见和建议,又在社区居民中具有威信、能表达居民真 实需求的组织。“居委会的历史地位是通过它的双重 如果它有效地调动了社区居民的社区参与热情与主 动性,那么它可能是成功的;但是如果没有调动社区 居民的社区参与热情和主动性,那么它必然是不成功 的。 功能来实现的,它既协助进行社会管理和提供公 共服务,又组织居民开展民主自治和互助服务;它因 协助而与形成彼此依赖关系,它因组织居民 而与居民形成彼此依赖关系,它因协助而得到政 府的认同,它因组织居民而得到居民的认同”【”。 居委会对于社区的参与是全面、深层次的参与。 居委会调动社区居民参与,必然涉及居委会和社 区居民两个重要主体。从理论上说,二者都应该是社 区参与的重要主体,居委会作为群众自治组织更应积 它不仅重视自身的参与,同时重视社区居民、社区企 业、企事业单位、社区驻地机关等部门的参与;不仅重 视参与行动本身,而且重视参与行动的方向和居民参 极调动社区居民的参与,而此种调动过程必然涉及到 居委会与社区居民的互动。居委会与社区居民的互动 过程既是居委会对居民动员的过程,也是居民表达自 身合法权益的过程,笔者把此种互动过程或者居委会 与意识的建构。从居委会社区参与的层次讲,居委会 [收稿时间]2011—10—09 [作者简介]王冠(1983一)。男,山东单县人。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教师。 第27卷第4期 王冠:动员式参与与主体间性:居委会的社区参与策略考察 99 的社区参与方式称之为动员式参与。居委会的动员式 休息”等。 参与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居委会制定动员目标,然后 运用各种策略、途径、方式和手段影响社区居民,从而 实现动员目标的过程;二是社区居民在居委的动员策 略、途径、方式和手段的影响下,参与政治行动的过 程。其中,第一个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第二个方面是 第一个方面的反馈。同时,动员式参与通过其功能的 从以上关于A社区居委会的动员过程我们可以 看出,动员式参与起源于外在的事件,即在上级指示 下进行的或者说是上级安排的事件。外在事件本身的 性质决定的社区参与的范围,其对于全部社区成员来 讲是公共物品或服务,因为某个社区居民对此项运动 的参与并不会减少其他社区成员对于此项运动的参 与,即此项运动项目具有不可排他性。 发挥与外在的环境进行着互动。“正是这种动员主体 与客体的冲突和统一,动员过程与环境的矛盾和协 调,勾画了动员过程中那前进与曲折、现实与梦幻、令 人振奋而又迷惘的种种历史画卷”圆。那么,居委会的 参与式动员采用了哪些策略、途径、方式或手段,效果 如何,存在何种问题,如何进一步解决这些问题,就成 为本文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一个动员式参与的个案的分析 笔者选择了山东济南市的A社区作为分析的对 象,此社区在社区居民的动员参与方面相对来说是比 较成功的。A社区建立于世纪9O年代,其范围较大, 有15144人,居民多属于常住居民,其中40%属于从 市中心迁移过来的(由于住房拆迁或者单位搬迁), 35%属于土著居民,25%属于流动人口(在流动人口 中,90%以上的属于租房者,剩余的属于在别的小区 居住者)。从小区居民的年收入看,人均2万元,属于 较为富裕的小区。小区属于开放式小区,外人可自由 出人。 按照提升社区居民健康水平的指示,A社区 居委会决定开展一次“全民健身运动”,社区所有居 民只要有行动能力都可以参加。在运动开展前,居委 会主任曾经征求过经常来居委会活动的老人的意见 和建议,并且嘱咐居委会的工作人员去访谈社区里其 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为了促进社区居民对于此项运动 的参与,居委会运用宣传板、社区广播等告知居民此 项活动的内容和意义。很多居民对于此项活动有参与 的意向,但是能否真正参与还不清楚。为此,居委会主 任联系居民代表、社区党员等积极分子,共同制定了 行动的细则。参于参与人员,居委会进行了登记。从登 记情况看,有行动能力的老人90%报名,青少年的参 与率也在85%以上,但是2o__60岁之间的人员参与 率不高,只有30%,无论居委会工作人员还是社区积 极分子怎样动员,都无济于事。他们的理由大多是“工 作忙、没时间”、“需回家看父母”、“好不容易到周末得 外在事件的具体运作,需要考虑社区居民的各种 需求和愿望。在此过程中,居委会有一个价值选择的 过程,因为社区居民的需求和愿望是多层次的、多类 型,这些不同需求之间的存在顺序性,只有在前一种 需求获得满足的基础之上后一种需求才能获得满足。 由此,居委会需要对于多层次、多类型的居民需求进 行归纳总结,制定具体细则。此过程可能是居委会独 立完成的过程,也可以是居委会与其它组织合作完成 的。 动员式参与包括两种方式:一是直接动员,即动 员主体和动员客体之间直接互动,比如居委会干部或 者其它居委会工作人员直接说服社区居民参与活动; 二是间接动员,即动员主体和动员客体之间的间接互 动,他们之间的互动是依靠其它中介进行的,比如居 委会干部或者其它居委会工作人员利用社区积极分 子去动员社区居民参与活动。两种动员方式无所谓孰 优孰劣的问题,需要根据成功可能性、方便性等原则, 选择较为有效的方式提升社区居民的参与率。 动员式参与的手段包括物质性动员和精神性动 员两种方式,以此来提升社区居民的参与率。在A 区,居委会对于每一个参与的居民发放纪念品,属于 物质性动员,而对于排名靠前的居民既发放纪念品, 又发放证书,属于物质性动员和精神性动员的有效结 合。 通过居委会的动员,居民表现出或高或低的参与 率。或者可以说,居民参与率高低是居委会动员式参 与成效的标准:居民参与率高,则居委会动员式参与 策略较为成功;反之,则居委会动员式参与策略存在 问题。就A社区讲,老年人和青少年保持了较高的参 与率,而20__160岁之间的居民则表现出较低的参与 率。 由此可以看出,实际运作中,A社区居委会的动 员式参与框架是:首先需要有外在的事件,在此起点 之上制定参与细则,采用直接或间接、物质或精神的 动员方式动员社区居民参与,然后才是社区居民的真 实参与。 100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12月 三、动员式参与的问题—— 主体的脱域与原因 前面已经说明,动员式参与包括两个方面,如果 没有动员客体的参与或者动员客体有较低的参与,很 难说动员式参与是成功的。而A社区居委会的动员 式参与,就存在20__6O岁之间的居民表现出较低的 参与率的问题。事实上,这并非个案,从总体说来我国 目前的社区发展与建设,普遍存在社区居民的参与不 足的问题:“社区居民总体参与率不高,而且分布不均 匀,表现在参与的积极性不够高而且发展不平衡,老 年人和学生参与较多而青壮年参与较少”【3j。青壮年较 低的参与率,即部分“社区建设主体的脱域”。 所谓脱域(disembeding),在吉登斯(Giddens)看 来,指的是“社会关系从彼此互动的地域关联中,从通 过对不确定的时间的无线穿越而被重构的关联中脱 离出来”同( ,即脱域代表了人们的社会生活已经超越 了地域的。社区建设主体的脱域,代表了社区建 设主体的生活超越了社区的,从社区中脱离出 来。“由于人们受中国城市社区场域性的,仅仅在 行政划分的局限中观察社区成员(实质是社会成员) 的生活,虽然能够看到不动的房产和很少迁移的户 籍,但是看不到社区主要成员的社会行动或社会生 活。因为社区的主要成员一定是那些在每个机构、某 个领域就业的专业人员或从业人员,而这些社区主要 成员的主要活动是他们不在社区之中进行的职业活 动,是那些随着时代信息化、网络化、符号化和专业化 而在交易市场、机关企业和社会团体中开展的活 动”[51。 无疑,经济的发展、政治的转型、的改革等为 社区建设主体的脱域提供了条件,更为重要的是动员 式参与本身存在的不足也诱发了社区建设主体的脱 域。哈贝马斯认为,现实中的人际关系包括工具行为 和交往行为,其中工具行为是主客体关系,交往行为 是主体间性行为。动员式参与涉及到居委会和社区居 民,居委会在动员式参与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但是如 果这种关系仅仅是一种类似于哈贝马斯(Juergen Habermas)所说的工具行为,必然会造成社区居民的 参与不足,因为社区居民的主体性被抹杀了,而只有 建立在主体间性基础之上的动员式参与才能真正地 提升居民社区参与的积极性。不幸的是,当前的动员 式参与是一种传统的政治动员式工作方式的路径依 赖。 政治动员是“一定的阶级、阶层、民族等社会集团 和政党、利益团体等社会政治存在形式,为了维护自 身的利益,为建立或巩固自己的国家政权,并运用这 个政权的力量处理好社会利益关系,激发社会成员的 积极性,以实现特定政治目标的行为和过程”[61。随着 中国政治改革的进程的加快,政治逐渐缩小其控制领 域和控制范围,逐渐从社区各种具体事务中脱离出 来,把这些职能转交给居委会,但是由于这个过程没 有完成,居委会还没有真正地实现自治。“在社区建设 过程中地方对居委会在财政资源、人事任免和行 动权力方面具有绝对的控制权,社区工作主要围绕政 府制定的评价考核指标体系进行,居委会更多地体现 为组织而非居民组织。”17]居委会的社区工作更多 地体现为安排任务的达成,居委会本身的主体性 没有有效地发挥,同时由于受到传统工作方式的 影响,其在具体的工作中,也采用了动员式参与的方 式促进社区居民的参与。 但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增加了个体的自主性,而 开放的社会环境增加了人们的选择性,社区成员的异 质性在增加,社区居民的主体性在“单位人”向“社区 人”转变的过程中逐渐显现出来,而且社区居民越来 越认识到主体性的重要性,社区臧民的理性意识不断 增强,其有参与的权利,而不参与也是其自身的权利。 作为居民自治组织的社区居委会,其拥有转移的 职能的达成义务,而没有强制居民参与的权利。所以 社区居民主体性的增强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主体脱域 状况的发生的可能性。而动员式参与强调了居委会的 主体性(事实上,居委会的主体性也没有被有效地维 护),而忽视了社区居民的主体性,或者虽然重视了部 分社区居民的主体性而忽视了其它社区居民的主体 性,此种动员式参与必然导致没有主体性被忽视的社 区居民的参与性不足,也必然导致这社区居民的主体 的脱域状况发生。比如在A社区,由于认真考虑2O一 60岁之间的社区居民的真实需求,所以这部分人群 的社区参与率是不高的。 四、主体间性——有效提升 动员式参与效果的措施 为了有效地提升动员式参与的效果,减少社区建 设主体脱域状况的发生,需要首先改善自身的主体性 状况,减少对于的资源性依赖,加大自主性的建 设。麦卡锡和扎尔德(McCarthy&Zald)指出,决定社 会运动消长的重要因素只能是社会运动组织在一个 第27卷第4期 王冠:动员式参与与主体间性:居委会的社区参与策略考察 101 社会中所能利用的资源总量的多少,他们提出了五个 命题:第一,有关资源聚集(金钱与人力)的研究,必须 先行了解社会运动,因为在社会冲突的过程中,资源 的投入是必要的;第二,资源的聚集需要以组织的形 态进行;第三,社会运动的成败要能够体认到个人与 组织从外部投入运动的重要性;第四,需求和供给模 型可被应用到社会活动中的资源流动;第五,可由成 本与报酬解释个人与组织在社会运动中投人的重要 性 。按照麦卡锡和扎尔德的说法,充足的资源、资 源的合理流动和资源的公正分配是维持社会动员持 续的重要手段。所以,采用多元化的方式从外部获取 资源(比如可以与其它组织合作、也可以自己创收)并 促进资源流动和公正分配资源是提升居委会自主性 的重要方式。 而且,居委会必须重视社区居民的主体性,更为 准确地说,必须重视利益相关的社区居民的主体性。 社区居民的主体性体现在其真实的利益和需求方面, 科学的方法了解社区居民的主体性是必需的。而异质 性的社区居民为切实提升动员式参与的效果提出了 挑战,异质性必然代表这利益的多元化、需求的多样 性,所以创新方法、科学客观地在异质性之间寻找同 质性、开放异质性空间就成为运用主体间性提升居委 会参与效果必须要考虑的内容。 运动选择性激励手段,激发社区居民的积极性。 “公共物品一旦存在,每个社会成员不管是否对这一 物品产生做过贡献,都能享受这一物品所带来的好 处。公共物品的这一特性决定了当一群理性的人聚在 一起想为获取某一公共物品而奋斗时,其中的每一个 人都可能让别人去为达到该目标而努力,而自己则坐 享其成”【9】。所以必须运用选择性激励手段去促进所有 利益相关社区居民的参与,选择性激励是某些社区居 民如果不参与则会失去某些东西,唯有如此,才能使 理I生的个体积极地参与到社区建设中。 改进动员方式,多种方式并用提升社区居民参 与率。动员方式不仅有直接动员和间接动员、物质性 动员和精神性动员,还有诱导性动员和强制性动员。 其中,诱导性动员和强制性动员相结合也是有效提升 社区居民参与的重要方法,匹配两种动员方式、合理 化动员结果,对于利益相关的社区居民既有诱导又有 强制,必然能够提升社区居民的参与率。 动员式参与只有与外在的环境进行合理的物质 和能量的交换,才能真实发挥作用,如果不能进行合 理的物质和能量交换的话,那么动员式参与就会受 阻。和本福德Snow&Benford)认为要成功动员 参与者,动员者需要细分并运作三项任务:用以确认 问题和归咎对象的“诊断框架”;用以提供问题的方 案、建设和策略的“处方框架”;用以论证行动合理性 的“动机框架”。对于框架中整合来说,框架与更大尺 度的信仰系统的关系以及框架与参与者的互联性也 极为关键:越强的互联性便越可以放大框架的动员效 能fl埘。所以,外在环境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 建设、文化环境等,影响着动员式功能的发挥。主体性 的动员式参与功能的健康发挥必然是与改革的 进程密切相关的,如果减缓改革的进程或者 扭转改革的方向,居委会的动员式参与的主体性必然 难以有效地发挥,所以需要采用渐进的策略并坚持改 革的方向促进居委会的社区参与:社区居民自主性的 增强必然是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的,试图改变 市场经济的性质而降低居民自主性的努力都是徒劳 的,也是违反社区居民的理性意识需要的,所以必须 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等指出 了社会运动组织的网络对于社会运动动员的重要性 【n】,即如果社会中存在着一些相互支持的动员组织的 话,社会动员的水平必然会提升,那么社区参与中,如 果社区其它组织能够积极配合居委会的行动,必然能 够改善当前的主体间性状况,提升居民社区参与率; 社区参与本身是一种权利,参与的状况反映着社会文 化,如果整个社区形成一种积极的参与文化,那么不 但社区居民的参与率会提高,而且整个社会的民主程 度也会相应地提高。 [参考文献] [1]陈伟东,权力平衡模式:居委会“两难困境”的破解[J],红 旗文稿,2008(22). [2]吴开松,当代中国动员机制转化形态研究【J],内蒙古社 会科学(汉文版),2007(3). [3]王珍宝,当前我国城市社区参与研究综述[J],社会,2003 (9). [4]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5]刘少杰,新形势下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的边缘化问题[J], 甘肃社会科学,2009(1). [6]徐彬,论政治动员[J],福建党校学报,2005(1). [7]杨敏,公民参与、群众参与与社区参与[J】,社会,2005 (5). 1 8 j McCarthy,J D.,&Mayer,N.Z.Resource mobilization and social movements:A paritla theory[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77. [9]赵鼎新,集体行动、搭便车理论与形式社会学方法【J],社 会学研究,2006(1). 1 10 J Snow,D.A.,&Benford,R.D.Ideology,flame resonance nad 102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12月 participant mobilization【J】.International Social Movement Research,1988,(1):197—219. (责任编辑:齐家) [1 1] Snow,D.,et a1.Social metwords and socila movements:A microstructurla approach to diferential recruitment[J】. A mer/cans Sociological Review,1980,(45). Mobilized・--participation and Intersubjectivity: A Research on the Residents’Committee’S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Strategy WANG Guan (School of History&Social Development,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Jinan,Shandong Province 2500 1 4,China) Abstract:The strategy that the residents’committee mobilizes the community residents’participation level is the mobilized—participation.The external events are the starting point,followed by formulating participation rulesmobilizing and ,actual participation finally.In the mobilized-participation process,community residents’participation condition presents as the main bodys’disembeding.The main bodys’desembeding is caused by the route—dependence of the political mobilization which does not make the subjectivities of both the residents’committee and community residents play effectively.So the measure improving the mobilized—participation situation is strengthening residents’committee’S subjectivity and community residents’ subjectiviy,and tbuilding the extenarl environment. Key words:residents’committee;community participation;mobilized—participation;intersubjectiviyt (上接第97页) [4] 陈宇光:论布尔迪厄社会实践理论的三个核心概念【J]. 的群体,理解城市社区中农村妇女的社会现状也需置 于社区网络之中,农村妇女对城市社区逐渐从陌生害 怕到了解熟悉到乐于融入,最后成为“社区人”,这需 要一个过程,也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参考文献] 南通职业大学学报(综合版),2003(4). [5]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社,1998. [6] 赵苏阳:社区教育创新与美国社区教育经验的镜鉴『J1. 求索,2009(8). [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 [1] 恩格斯:反杜林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 皮埃尔・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 【M].北京:编译出版社,1998. r。]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979. [3] Bourdieu.P..&Wacquant L.D.A n Invittaion to Relefxive Socilog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992. (责任编辑:齐家) Field,Habitus and Cultural Capital 。-____——A Study of the Peripherization of Farm Women in the Urban Community SONG Hui—fang (School ofPublic Management,Fujian Normal University,Fujian 350108,China) Abstract:Since the middle of 1990s,the government-promoted model has been adopt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ommunity.Wih tthe development of the situation,farm women have come into the construction of community,but the peripheization of their situation has become striking.This article tires to find the factors of the peripherization,and explores the means to resolve the problem with Bourdieu’S ideas of sociology study:“Field.Habitus and Cuhural Capital”. Key words:farm women;participation of community;field;habitus;cultural capitl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