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优化计算盘点
高考考纲中要考查能力之一就是计算能力,如何算得快,算得准,俨然成为每一个高三生绕不过去的槛,甚至成为部分考生的梦魇。为了帮助各位学生更好地备考复习,更好地提升计算能力,本文汇总了一些帮助提高计算能力的方法供参考。
1.多解问题
高中某些模块的题目解法很多,平时讲评问题时需要尽可能做到多解的理解和掌握,做到方法选择的多元化积累,这样做到考试时选择上游刃有余。
【例1】已知长方体AC1中,棱AB=BC=1,棱BB1=2,连结B1C,过B点作B1C的垂线交CC1于E,交B1C于F.
求点A到平面A1B1C的距离.
分析:看到这道题,需要回想总结一下求点到面距离的方法,然后针对题目选择一下哪种方法更简便。解法一:转化为线垂直于面
因为CD平行于A1B1,所以过A点做A1B1CD的垂线,然后求距离。解法二:利用等体积法
VC-A1B1A=VA-A1B1C,然后求解距离。解法三:利用线面平行进行点的转移
AB∥平面A1B1C,所以点B到平面A1B1C的距离等于点A到平面A1B1C的距离,又BF⊥平面A1B1C.∴所求距离即为BF=
2×125.=522+12总结:这道题目难度并不大,通过它想说明平时需要掌握并积累常见问题的常见的多解解法,理解每种方法的应用条件和优缺点,然后进行一部分练习,在训练中摸索体会,逐步形成该类问题的求解体系,进而在考试中熟练的选择并计算。
在立体几何的解答题中,多解非常常见,例如求线面角和二面角等,主要分为代数法和几何法。不同的方法的特点差别很大,希望加大研究,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并做到熟练应用,需要引起学生高度重视。
→2→1→→2→
【例2】如图所示,设P、Q为△ABC内的两点,且AP=AB+AC,AQ=AB+
5531→
AC,则△ABP的面积与△ABQ的面积之比为________.4
→2→→1→→→
解法一:根据题意,设AM=AB,AN=AC,则由平行四边形法则,得AP=AM
55→
+AN,且AMPN为平行四边形,于是NP∥AB,所以
SS
S可得
△ABP△ABC→|AN|1=→=,同理,|AC|5
△ABQ△ABCS
1=.故4
SS
△ABP4=.5
△ABQ点评:解法一利用向量的加减运算,同时利用相似关系等,表示出面积求解。过程简单,但是思维量很大,并不是很容易想到。解法二:建系法+一般问题特殊法
因为题目对于一般三角形都成立,并没有对三角形特殊的,因此我可以采用特殊三角形,一般选择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或者等边三角形,此题选择直角三角形。同时涉及向量的运算,坐标运算最简单明了,此外为了避免计算量过大,需要建系简单易行。
便于计算,设A(0,0),B(15,0),C(0,20),然后利用坐标运算表示出P,Q坐标,进而表示出面积。
总结:坐标运算通常给人感觉计算量大,其实不然,那只是针对三维立体问题,而二维平面问题通常不会很大,此外通过选择特殊的三角形,点的合理设置,运
算量会变得更小,会使很多平面向量问题思维简单,并且计算量小。
【例3】已知圆C:x2+(y-2)2=5,直线l:mx-y+1=0.求证:对m∈R,直线l与圆C总有两个不同交点。
解法一:直线方程与圆的方程联立,消去y得(m2+1)x2-2mx-4=0,∵Δ=4m2+16(m2+1)=20m2+16>0,
∴对m∈R,直线l与圆C总有两个不同交点.解法二: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与圆C总有两个不同交点.
解法三:直线系l:mx-y+1=0恒过定点(0,1),且点(0,1)在圆C:x2+(y-2)2=5内部,所以对m∈R,直线l与圆C总有两个不同交点.
点评:此题难度不大,前两种方法比较常规,解法二更为简单,解法三因为过圆内定点,使得求解更容易,这需要题感和平时的积累。因而在解析几何部分几何性质应用得当会大大降低计算量,提高做题的速度,对于圆和后续的圆锥曲线同样适用。因而需要积累常见的几何性质代数化的方法。【例4】
x2y22已知椭圆C:2,左、右顶点分别为A,B,点M是椭圆1(a2)的离心率为22aC上异于A,B的一点,直线AM与y轴交于点P.|0-2+1|1=2≤1<5,所以对m∈R,直线l
m+1m2+1
(Ⅰ)若点P在椭圆C的内部,求直线AM的斜率的取值范围;(Ⅱ)设椭圆C的右焦点为F,点Q在y轴上,且AQ//BM,求证:PFQ为定值.x2y2解:(Ⅰ)略;C:1;42(Ⅱ)解法1:如图2-1,设M(x0,y0),其中x02,则22
y0x0y0
(x2).1,且直线AM的方程为yx0242令x0,得yP又kBM2y02y0,即P(0,).x02x02y0y,AQ//BM,所以kAQ0.x02x02y0
(x2).x02图2-1所以直线AQ的方程为y令x0,得yQ2y02y0,即Q(0,).x02x02
2y02y0),FQ(2,).x02x02由题知,F(2,0),则FP(2,224y04y0
于是FPFQ2220,即FPFQ,所以PFQ90.2x042y0
故PFQ为定值.解法2:如图2-2,由题知,直线AM的斜率存在,设直线AM的方程为yk(x2),且k0,则P(0,2k).yk(x2),由x2y2消去y,得142(2k21)x28k2x8k240,……………………①8k24所以xAxM2.2k1图2-2又xA2,于是xMyM4k.2k2124k,把xM代入yk(x2),得2k212
yyB124k24k所以M(2.,2),kBMMxMxB2k2k12k111又AQ//BM,则kAQ,所以直线AQ的方程为y(x2).2k2k11令x0,得yQ,即Q(0,).kk1由题知,F(2,0),则FP(2,2k),FQ(2,).k于是FPFQ220,即FPFQ,所以PFQ90.故PFQ为定值.解法3:由椭圆的参数方程,设M(2cos,2sin),02,且.22sin2sin22sin
所以直线AM的方程为y).(x2),P(0,),FP(2,2cos22cos22cos222sin2sin22sin
).所以直线AQ的方程为y(x2),Q(0,),FP(2,2cos22cos22cos2
22sin22sin8sin220.于是FPFQ(2)(2)22cos22cos24cos4
所以FPFQ,即PFQ90.故PFQ为定值.解法4:由题意知,直线AM的斜率存在,设直线AM的方程为yk(x2),且k0,得P(0,2k).由椭圆的仿射性质:kAMkBM
1b2
.2,得kBM2ka
11,所以直线AQ的方程为y(x2).2k2k11令x0,得yQ,即Q(0,).kk又AQ//BM,则kAQ1由题知,F(2,0),则FP(2,2k),FQ(2,).k
于是FPFQ220,即FPFQ,所以PFQ90.故PFQ为定值.
点评:
1.证法1是设点法,是典型的设而不解法,计算量相比更小,学生使用得相对较少;证法2是设线法,利用直线与椭圆相交于一个已知的点A,从而方程①本身可解,进而求出点M的坐标,这样后续的几何对象就可以用代数式表示.所以证法2也称之为可解法,较证法1,更好地体现了方程的本质.因而平时需要充分理解两种方法的特点,不要上来惯性思维——设线法。2.证法3用到了椭圆的参数方程,这需要几何对象本身具有特殊性.证法4用到了椭圆的仿射性质,这种证法只能用来欣赏,高考中使用不能够得分.2.选填忌大做
高考选填题占据总分的半壁江山,做得好与坏直接决定了整份试卷的成功与否。有些同学选填题做了一个小时,导致后面的题目会却没时间作答;有的同学辛辛苦苦做对了后边较难的解答题,却多错了两道简单的选填题;有些同学做完检查对错,无所适从。下面分享一些做选填题的思路和方法,供部分类型题目选用。【例1】
解法一:特殊值法
因为是选择题,可以选择特殊值法。优先采用常见的好算的整数,典型的如0,±1等。本题比较选项的差异,例如代入0,恒成立,B,D错;代入5,不成立,C错。故选A,30s解决战斗,又快又准。解法二:二次函数法
令f(x)=x2-ax+4,分类讨论对称轴与定义域的关系,分三类情况。解法三:参变分离
点评:考试或者写作业时优先选择解法一,检查时可以选择解法二、三;当作业或者试卷讲评时,需要三种方法同时掌握。
【例2】二次结论的应用
等差数列{an}的前m项和为30,前2m项和为100,则它的前3m项和为(A.130
B.170
C.210
D.260
nn-12
d得
)
解法1:将Sm=30,S2m=100代入Sn=na1+ma1+
mm-1
d=30,22m2m-1
2
d=100.
2ma1+
解之得d=
401020a,+2.1=2mmm
∴S3m=3ma1+
3m3m-1
d=210.2
解法2:根据等差数列性质知:Sm,S2m-Sm,S3m-S2m也成等差数列,从而有2(S2m-Sm)=Sm+(S3m-S2m).∴S3m=3(S2m-Sm)=210.解法3:∵Sn=na1+
nn-1n-1x-1dSnSnd,d,∴=a1+∴点(n,)是直线y=+nn222
SSSa1上的一串点,由三点(m,m)、(2m,2m)、(3m,3m)共线易知S3m=3(S2m-Sm)
m2m3m=210.
解法4:令m=1得S1=30,S2=100,从而a1=30,a1+a2=100,得到a1=30,a2=70,∴a3=70+(70-30)=110,∴S3=a1+a2+a3=210.
点评:解法1最容易想到,运算量最大,最不可取;解法2和3借助等差数列部分总结的二次结论,这些结论在选填题不需证明,可以直接应用,会显著提高做
题的准确性,因此常见的二次结论需要积累;解法4非常巧妙,利用赋值变成特殊值法,值得借鉴。
3.检查对错
考试中做完需要进而订正检查,在作答时做好计算过程的空间布局,便于后续的核查;同时检查时存在多解,尽量选择另外的方法,同时针对特定类型题目,积累一些简便的方法。【例1】
点评:这是一位同学的测验题,第二问的答案代入n=1时都不成立,很显然错误,这样的答案根本经不起推敲,需要重做。
π3x∈R.求f(x)的最小正周期。【例2】已知函数f(x)=cosx·sin(x+)-3cos2x+,3413313解:由已知,有f(x)=cosx·(sinx+cosx)-3cos2x+=sinx·cosx-cos2x
22422+
3133131π=sin2x-(1+cos2x)+=sin2x-cos2x=sin(2x-).444444232π所以,f(x)的最小正周期T==π.
2
π点评:三角函数的化简非常重要,此类问题检查时,可以代入x=0,,看两式是3
否相等,起到变换方法检查的效果。
4.计算习惯
从小学到高中,每个同学都养成了相对固定的计算习惯,但有的学生的习惯相对繁琐,费时,出错率高,而自己可能并不能感知,这需要老师针对计算的过程提出一些优化改进的建议,尤其是解答题部分,然后尝试应用执行,不断探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