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7年第2期 沈阳建筑 ・ 3 ・ 易可达50~60%,甚至更高。建筑节能有着巨 动地减少对自然的干扰转到主动创造环境丰 大的空间。 富性,减少对资源需求上来;从狭义的“以人 第六、一般的建筑仅在建造过程或者是 为本”转移到对子孙后代和全人类的以人为 使用过程中对环境负责,是狭义的人地和谐。 本。这是真正的绿色建筑和科学发展观 而绿色建筑是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为人 的含义。 类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最终实 总之,解决小环境污染、保护人类健康环 现与自然共生。绿色建筑不仅讲究建材的绿 境成为我们刻不容缓的责任。推广绿色建筑 色环保和本地化,以减少长途运输所引起的 是当前我国建设事业的重大战略任务,需要 能耗和污染,而且它还在建筑整个生命周期 我们共同的智慧、经验和勤勉,让我们抓住机 包括建材生产到建筑物的设计、施工、使用、 遇,协同努力,为我国推广绿色建筑,实现资 管理及拆除回用等全过程使用最少能源及制 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城镇化目标而奋 造最少的废弃,以循环经济的思路,实现从被 斗。 论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方向 吕 关谢文博张娜 从20世纪80年代环境艺术的概念引入, 艺术门类,作为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手段,在 到现在的整个中国轰轰烈烈的大规模城市建 可持续发展和节约型社会的大背景下,应有 设,以及大量的农村居民迁入城市的城市化 更多的思考与举措,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 发展,为环境艺术在我国的发展提供了极好 的、人文的环境艺术将成为环境艺术设计和 的机遇。然而,人类所面临的各种由过快发展 实践的发展方向。通过艺术设计的导向引导 所带来的影响、破坏,甚至灾难又使我们的环 社会价值的转变,充分利用和发扬先进文化, 境艺术设计面临严峻的考验。快速的经济发 促进薪的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 展伴随着大量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而引发 可持续发展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理念与 出令人担忧的全球问题,面临资源的枯竭与 措施 发展中国家在后工业化时代进一步沦为世界 环境艺术设计针对当前人类生存环境恶 需要的工厂和环境污染之源。为此,国家提出 化、可利用资源进一步耗费的问题应形成其 了树立科学发展观和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 设计理念及相应措施。环境艺术设计在于空 友好型社会的发展战略。 间功能的艺术协调,并不一定要创造凌驾于 在当今我国社会发展的特殊阶段,在人 环境之上的人工自然物,重要的是其设计元 类面临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和实现社会的可 素即满足人们的实际功能需要,又符合人们 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之机,环境艺术设计作 审美的精神要求,更重视人在环境中的情感 为一个改善人类居住环境、提高生活品质的 调节和控制,使环境真正起到陶冶情操的功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4・ 沈阳建筑 2007年第2期 能作用。 可持续发展观即科学发展观,指“既要满足 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 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持续发展观在设计中 并不是简单的环保材料与传统材料的互换, 也不是对自然的简单模仿,它是一种设计思 维的转变;是对生存环境的改善和对环境合 理利用的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实践。在 环境艺术设计中必须考虑生态要求和经济要 求之间的平衡,合理地选择材料、结构、工艺, 在使用过程中尽可能地降低能耗,不产生环 境污染和毒副作用,并易于拆卸回收,也就是 少量化、再利用和能源再生的三个原则。 在环境艺术中尽量实施简化设计,避免 设计的复杂对资源的消耗和占用,增加资源 的利用率。简化设计并不等同于简单设计,不 等于放弃艺术审美的追求。因此,简化设计即 节约资源,同时又满足审美和使用功能,越来 越成为评价环境艺术设计作品的重要标准。 在业内,我们应进一步加强新材料的开发与 应用,使当前先进的信息、生物、纳米等高科 技术服务于环境艺术设计领域。除了对传统 材料和技术的环保改造,同时也要加强对空 中水资源、太阳能、风能的合理开发利用。 在环境艺术设计中,以持续发展观贯穿 于设计的全过程,将方案的前期规划、方案确 定、施工、建成后的使用甚至停止使用后的回 收过程作一整体设计构思。在整个过程的每 一环节,我们应把环保节能的观念放在优先 的位置,处理好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如日本鹿儿岛建筑会社生态中庭,是一个将 生态型建筑理念用于办公楼设计的尝试。无 论是在建筑设计里,还是在室内环境空间里, 都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运用常规设计的 手段,充分利用风、水、阳光、植物等自然元 素,通过对外墙、遮阳板、屋顶架空层、绿色中 庭等方面进行精心的设计,在营造健康舒适 的楼内空间环境的同时,达到最大限度的节 能目的。中庭两侧全部采用通道,把办公室与 中庭空间有机地结合起来,上部开设了天窗, 在中庭顶部安装反射装饰板,充分地使用天 然光。中间的绿廊、水景、光廊充分体现人和 大自然的最大融合,通过大量具有环保意识 的设计,即在空间上体现了民族文化,又最大 地利用自然光,降低了大楼的能耗。 生态设计观 生态化,其内涵是将生态学的原则渗透 到人类的全部活动范围中,用人和自然协调 发展的观点去思考和认识问题,并根据社会 和自然的具体可能性,最优化地处理人和自 然的关系。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观要做到无 害化、无污染、可循环的设计原则。 工业文明所带来的人工环境是以对自然 环境和资源的损耗为代价的,近几十年来人 居环境的恶化、资源匮乏和环境事件的频繁 发生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反思。一种文明如果 把掠夺和征服自然视为自己的价值取向,那 么环境污染与生态危机的出现就是不可避免 的。我们不仅要通过现代科学技术的手段来应 对,还要突破技术的局限,把环境保护与建立 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放在文明转型和价值 重铸的大背景中来加以思考。从世界观和价值 观的高度寻找环境保护的新支点。在发展当代 中国的艺术设计道路上,我们在不断的探索, 几年内走过了别人几个世纪,甚至更长时期的 路,从西式古典到西方现代,从国际化思潮到 地域性文化,到当今的生态化设计。虽然,很早 就有人提出了科学与艺术的结合问题,然而在 环境艺术设计领域,我们所能看到的成功地处 理好人与生态化设计的范例并不多。 为了创造21世纪的自然和生活的和谐关 系,新世纪里爱知世博会以“自然的睿智”为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7年第2期 沈阳建筑 ・5・ 主题,通过这个展示和交流的平台,来体现现 代科技如何使大自然与人类生活之间的关系 更加和谐,对世界作出了典范。为体现“自然 又重新出现。 建立生态化设计观,创建人类社会未来 发展的生态文明,是人类不能回避的责任;是 的睿智”的主题,博览会从整体规划和设计、 人类社会与时俱进的具体体现;是社会发展 会场建设、运营到结束,都本着“减少环境负 荷与可持续发展”进行。尽量减少对原有地形 的必然选择。用更少的能源和资源去创造更 多的社会财富,实现材料应用的循环,产品产 地貌的改变,减少新建和新开发建筑,使用材 料必须能“再利用”、再循环或能被“自然界无 害分解”。此外,本次博览会各展馆及会场设 施所需电力能源将全部由设在会场内的多种 再生能源系统提供,包括太阳能发电、风力发 电、会场内的生活垃圾发酵产生的沼气发电 及四种燃料电池发电。最大的构筑物“全球环 路”作为连接各建筑群的空中环路,地面的铺 装材料是由间伐材及废木材加树脂制成的 “再生木”做成,不仅美观,走上去也很舒适。 长久手主会场让观众亲身感知到如何利用现 代科技或古老的睿智,来帮助人类与自然的 和谐共存,体现生态化的可持续发展。展馆外 层是一个巨大的、像蚕茧一样的竹编笼子,用 以帮助建筑物内层的通风遮阳。内层也是大 量运用竹、木等原生建材及一些采用高科技 技术的新型绿色建材。外墙体材料采用淀粉 和食品废弃物制成,在废弃之后,经发酵和在 微生物作用下还原成土壤。屋面采用了一种 “光触媒金属板”新型材料,就是在金属表面 涂了一层氧化钛膜,在太阳紫外线的作用下, 会产生活性氧,进而分解有机物,在雨水的冲 刷下,达到自己洗净的作用。还可让水慢慢流 过屋面,利用水的蒸发达到冷却屋面的目的 从而减少夏季的空调负荷。 为营造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很多地方 的环境设计开始回归到近自然状态或退耕还 林,有的把河两岸的水泥打碎,重新恢复为泥 地,甚至把已经拉直了的河流恢复成原来弯 弯曲曲的蛇形,使水流回缓,水中的许多生物 出与回收的循环。使用资源,净化环境,回归 自然,才会有人类的灿烂明天。 人文设计观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 造的物质和精神特别是精神财富的总和。文 化具有地域性、民族性、历史性等特征,它也 可以说是人们在生存过程中的一种心理和审 美的需求。不同历史时期产生不同的审美需 求,居住和生存环境要有一定的精神内涵和 时代文化特色,这就是环境中的人文因素。 工业文明所带来的现代设计使世界变得 越来越相似、文化越来越趋于同一。人们在不 断的思索中经历了后现代主义诸多思潮与流 派的冲击和洗礼,思维逐渐明晰,在传统中探 寻本地与地域设计元素的道路为越来越多的 设计师所青睐。一段时期以来,我们的民族图 案、文字、书法、印章、绳结、剪纸、彩娃、年画、 脸谱等老祖宗的遗物无一不被重新挖掘而粉 墨登场,并因此而造就了许多世人公认的优 秀之作。民族优秀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不应仅 止于这些符号的表象,而应重在中国传统哲 学中朴素而睿智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物 我一体”的自然观、“阴阳有序”的环境观。把 老祖宗的博大精深的思想精华结合时代的特 点和需要,来解决我们面临的环境危机也许 还有更多的东西值得去探索。 面对全球文化一体化与民族文化、地域 文化,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冲突,在继承民 族传统与西方文化之间,我们有过许多的徘 徊、折衷,有形式、符号等元素的吸收,也有外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6・ 沈 阳 建筑 2007年第2期 来文化的移植、嫁接。其实,一种文明、文化只 计文化,必将成为环境艺术设计发展的趋势。 历史文化是前人创造的,文化的生命与 延续有赖于今人与后人的继续努力,我们面 对不同的生存环境与危机,在不同的历史时 代,应有相应的举措,不能创造新的文化将面 有在始终保持本土文化主体性的前提下,在 宽容、开放的同时对外来文化加以能动的选 择与消化吸收,将外来文化中适合我们当前 与将来发展与进步的部分转化为自我文化肌 体的有机养分。日本文化在明治维新时期向 西方学习,同时将本族文化继续发扬推进,最 终形成当前具有日本特色的设计风格。“一个 临发展的危机、民族的衰退。只有结合自身的 地域特色、历史传统、现实科技水平及现代社 会意识,才能达到创造新的民族文化 提升国 家科技文化形象的目的,才能解决人类所面 对的危机和挑战。 参学报 民族文化创新的丧失,意味着这个民族文明 的终结”。当前,在中国民族传统五千年文化 的基础上,吸取人类新的科技成果,创造解决 考资料 当前人类所面临的生存危机与环境问题的新 的设计文化,即和谐的、节约的、生态化的设 [1】曾赛军、谭吉武、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再谈学习钢管混凝土柱技术规程的体会 东北大学设计研究院 王明恕 东北大学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 冯芳芳董天文 新型结构出现紧随出版设计规程,这对 新结构发展和推广应用非常及时,初读后感到 尚不够完善,写了一篇短文,认为可以弥补不 足,但参照有关文献详读后认为尚需进一步探 讨,即基本公式应用条件规定不全,有违理论 之处。未能根据理论提出可应用的范围。钢管 能使钢管环向张力达到屈服。箍紧力主要是 提高管内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混凝土按抗压 强度设计,环箍力也要充分发挥作用。 笔者lg ̄C60混凝土和Q235钢管对规程(I) 和规程(II)作了比较,以钢管断面积 A.=216cm2为准得出混凝土强度提高值△£和 混凝土承载力提高值△N(因箍效应主要是混 混凝土的特点是除了钢管竖向分担荷载外,环 向对混凝土还有箍紧作用,提高核心混凝土的 抗压强度,箍紧力越大提高强度越多。但必须 凝土强度提高)。如图l曲线所示(示意图)。科 学总是发展的,材料的性质若变化,图示也变 指出,此箍紧力是被动产生的,是靠混凝土受 压后,径向产生变形,钢管才产生箍紧作用。所 以箍紧力与钢管和混凝土的材料性质有关,也 与钢管直径和管壁厚度有关,试想管径(D)较 小,管壁很厚,既使将核心混凝土压碎也不可 收稿13期:2006年12f131日 化。所以现只能以某一特例(C60和Q235)阐 明其理论。从图中可以看出,在该特例中钢管 直径D=50~90cm都是可行的。D=40~100cm也 不超限,D=60~80cm最好。从中也可以算径 (D)厚(t)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