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 敏“20o8 (下们J) 浅谈我国高校学分制改革 口夏赕【1]余继华罔 ([1]湖北大学物理学与电子技术学院 湖北・武汉43oo62; f21九江市都昌县北山八一中学 江西・九江332600) 摘要学分制是一种以自主选课为基础、以取得学分为计量单位的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具有学年制所没有优势。目 前,我国大多数高校推行的“学分制”只是处于摸索阶段,还存在着很多矛盾和问题,探索改革高校教学管理是现在高校教学 管理研究的重要现实课题。 关键词学分制教学管理中图分类号:G64 改革发展O 文章编号:1672—7894(2OO8)12一O14一O1 文献标识码:A 1学分制的起源及优势 学分制是教育模式中的一种,它是一种以学生自主选课为基 第一,教育资源和教师配置影响选修课程开设。高校在建设初 期对学分制的考虑不足,教师配备的多样化也不足。在高校扩招之 后,为了“选课”而开设选课,让很多教师去开设非本身研究领域的 选修课,导致选修课质量也不高,选课制难以真正充分的落实。 第二,原本固定的学年制教学模式制约学分制的发展。学年制 础、以取得学分为汁量单位衡量学生学业完成情况的教学管理制 度,学生积累足够的学分即可毕业,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与兴趣 安排个人的修学计划,个人选择的空间很大。 学分制是高等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18世纪末,随着 经济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社会对扩大学生知识面的要求、对教育 个性化的要求越来越迫切。于是,欧美一些大学开始根据社会需要 来进行改革和尝试。19世纪初教育家洪堡提出了“学习自主”的思 想,18lO年柏林大学开始让学生自主选择课程等等,1869年哈佛大 学最先创立学分制。之后,经过不断发展和改革,逐渐演变成为今天 我们所说的学分制。 我国早在1918年就开始实行学分制,是推行学分制较早的国 家之一。新中国建国后,我国学习苏联的教学模式而采用学年制。改 革开放后,由于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日益成熟,我国又逐渐掀 起一轮推行学分制改革的新浪潮。 在初期,我国在学年制下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改革 开放以来,我国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社会的发展 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种大环境下,为了适应社会对高等教 在我国已经施行了半个多世纪,绝大多数学校的教学管理已经围绕 学年制形成一套成熟的教学管理模式,而这些模式却很难直接运行 与学分制中,这就需要重新进行整合。而且这种调整和摸索让很多 教学管理人员和学生在认识上对学分制产生怀疑,增添了学分制改 革的阻力。 第三,相关需要进行与时俱进的更新。我国现行的高等教 育建立于建国初期,而相关的管理规定和也大多制定于上 世纪七八十年代,计划性、固定性较强。由于学分制灵活的模式与原 有的无法直接衔接而制约了学分制优势的发挥和发展。 3如何从教学管理工作入手解决学分制下教学管理面临的几大管 理方面的问题 世界经济的发展推动社会各个部分的改革和发展。教学作 为高等教育中一个重要环节,必定要冲破原有计划经济的束 缚,由学年制向学分制转变。虽然西方很多国家的学分制已经发展 得比较成熟,但高等教育的发展不能直接照搬别国经验,必须进行 合理的本土化或者在原有基础上改革。学年制在我国已经推行多 年,完全是不可取的,况且我国现在的资源状况还无法完全支 撑西方模式的学分制。因此,我们必须通过有步骤的改革,将高等教 育教学制度逐步引导向学分制转变。 首先,观念上的不理解和疑虑是学分制发展的重要阻碍。其实, 很多I司题根源于此。社会的疑虑,学生和家长的疑虑,甚至很多 在教学管理岗位上的工作人员对学分制的认识也不足。因此,国家 应该在推进改革的同时让宣传工作同步进行,让大家认识学分制, 理解学分制。这才是推行学分制的基础。 其次,与教学实际结合,加强教学体质改革研究工作。教学管理 最后是要运用于教学实际的,它的改革必须与教学实际相结 合,没有实际做支撑的研究终究只能是空中楼阁。立足我国现行的 教学、立足高校沿用的教学管理模式,在探索中实践,在实践中 不断总结新的经验,在现有的基础上找到通向学分制的最合理、最 科学、最高效的改革之路。 育的新要求,高校必须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推行新的教学管理模 式。学分制的优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有利于优化知识结构,培养各种类型的人才。学分制一改 学年制“统一的教学计划,统一教材”的束缚,学生以根据个人发展 需要自由选课,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样的教学模式实现了各学 科渗透,组成最优化的知识结构。 第二,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习潜力大的 学生可以选学双学位、主辅修,或者选择选修课;对于对课程有其他 要求的学生(如因家庭困难需勤工助学、学习基础差、或者有身体 原因等等,需要延长学习时间),可以自主选择课程安排及上课时 间,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参与性。 第三,有利于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学分制要求学校开设不同学 科的课程,这便从制度上促使教师去开拓新的学科领域,把教学与 科研密切结合起来,提高自身水平。而由于跨专业选课、主辅修制、 第二学位等的实施,学校师资、教学设备、图书资料等资源也得到了 充分的利用,从侧面提高了办学的效益。 可以说,学分制作为一种教学管理,它将是高等学校深化 教学改革的必然途径。 2我国学分制现状,现行学分制中凸现的问题 虽然我国学分制起步较早,却几经兴衰,真正意义上的推广也 不过十余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我国高校出现了各种 类型的学分制,有完全学分制、学年学分制、加权学分制等等。但从 本质上来说,目前我国绝大部分高校实行的还是学年学分制,即在 将原本固定不变的年限改为弹性修业年限,课程设置分为必修、限 定选修课、任意选修课三类。必修课仍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所开设 的基本课程,规定学生必须学习此类所有课程。对于学有余力的学 生,还可选择双学位或主辅修。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推行的“学分制”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 题有: 14 最后,扶持和高校建设共同推进。学分制改革是一项系统 工程,国家的相关和管理制度,如学历学位管理等应该向逐步 推行学分制进行步骤型修订,还要对中小学相关制度进行配套改革 与之衔接,给学分制改革一个生长的土壤;而高校自身发展也应该 朝学分制方向看齐,改善办学条件,增强师资力量,丰富课程资源, 逐步建立和完善选课制和科学的课程和考试体系,完善学分制相关 的教学资源。 参考文献 【1】殷为民,蒋晓虹,郑蕾.学分制管理模式对学生学习动机行为的影响Ⅱ】高教 论坛,2oo6(6) 【2]扬燕,陈舒怀.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的学分制改革Ⅱ】.江苏高教,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