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第414期2018年2月(下)TheScienceEducationArticleCollects
Total.414
February2018(C)
学分制改革背景下教学管理困境及对策研究
———以G高校学分制改革为例
杨园华
(广东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中图分类号:G0摘
要
文献标识码:A
广东·广州510320)
DOI:10.16871/j.cnki.kjwhc.2018.02.065
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倡导多元化、包容性和发展的教学思想,很好地支持了当代教学管理制度中学分制的本体论基础。其次是发展性的构建主义教育基础理论,认为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向传递知识,而是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构建自己知识的过程,这为学分制管理制度提出指导方向[3]。从理论分析可以发现,学分制改革有利于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进而培养多元化人才,是未来高等教育教学的发展趋势[4]。
2016年G高校开始实施学分制改革,学分制改革
在给学生提供更加自由的课程选择机会和弹性学习时间的同时,也给教学管理带来了一定的挑战,集中体现在增加了教师课程讲授的压力和展开课堂实践教学的难度,同时给课堂管理和作业布置带来了一定的问题。本文详细分析了学分制改革导致教师在教学管理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关键词
学分制
教学改革
问题
对策
StudyontheDilemmaandCountermeasuresofTeachingManagementundertheInnovationofCreditSystem:TakingGUniversityasanExample//YangYuanhuaAbstractGuniversitycarriesouttheinnovationofcreditsystemin2016.Theinnovationnotonlyprovidesmorefreedomchoicesofcoursesandflexiblelearningtimeforstudents,butalsobringssomechallengestoteachingmanagementinteachingpractice,whichconcentratesonincreasingtheteachingstressanddifficul-tyofclassroompracticeteachingforteachers,atthesametime,bringssomeproblemstotheclassroommanagementandhome-workarrangement.Thispaperanalyzestheproblemsthatledtoteachersinteachingmanagementduringtheinnovationofcreditsystemandputsforwardcorrespondingsolutions.
Keywordscreditsystem;teachingreform;problems;countermea-sures
2学分制改革下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
G高校于2016年开始实施学分制改革,学分制改革实践整合了学校教育教学资源,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同时也使得学生学习更具有弹性,大大增强了学生的选课自主性和灵活性。但学分制改革也给教学管理带了一些挑战。
第一,学分制改革导致教师教学压力增大。学分制使得教学管理具有较大的灵活性或弹性,师生双向选择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和选择权,打破了学生定向选课的原则,而教师教课水平和质量将成为学生是否选课的重点评价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师授课压力,提高了对于教师教学质量的要求。同时,选课学生的多元化导致同一门课程的学生来自不同专业甚至不同学院,学生知识结构各异,知识水平不同,学科学习能力有差异,给教师课堂教学尤其是因材施教带来一定的复杂性[5]。
第二,学分制改革导致选课学生分散、开展课堂实践教学困难,课堂流动性大、学生到课率低等问题[6]。自由选课、自主学习、自我认知与自我实现是现代高校大学生必备的综合素质[7]。在学分制给学生学习带来自由与便利的同时,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和班级,学生彼此不熟悉,学生之间沟通交流较少,课程实践教学受到了一定的阻碍。首先,对学生进行分组较为困难,在分组的过程中,学生比较排斥与不同专业和不同学院的学生组成小组;其次,就算老师强制进行了分组,学生需要一个彼此了解和熟悉的适应期和缓冲期,在刚开始分组的前1-2次课堂讨论课中,学生分组谈论氛围较差,学生互动较少。此外,学分制改革导致学生不再有行政班级的归属感,部分学生由于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导致学习涣散,课堂流动性大、学生到课率低。而学生考勤较为困难,一些学生未到课时,很难了解该学生未到课的原因并及时教育。完全学分制在授课方面打破了固有的班
1引言
学分制最早出现于德国,1862年之后在美国哈佛大学得以逐步推广和完善[1]。“学分制”的基本含义是以学分作为计量单位衡量学生的学业状况,学生修读任何课程成绩合格,即取得该课程规定学分,学生只要取得规定的总学分即可毕业[2]。学分制的主要特点是学习时限的弹性、学习内容的选择性、课程考查的变通性和培养过程的指导性,旨在充分发挥学生潜能,鼓励学生个性灵活自主地发展,从而建立其以学生为中心,以选课制为基本形态,以学分管理为管理媒介,以培养适应多样化社会需要的个性化与社会化统一发展的人才的现代教学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1-2]。
从理论角度来说,学分制改革的理论依据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后现代主义教育哲学,它强调教育的主要
作者简介:杨园华(1984—),女,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资源与环境管理、治理。
149
教育管理
级制度,代之以每门课的教学班级,这导致对学生组织性纪律性约束力的减弱,给学生日常管理会带来一定的困难
[5]
。
三是学分制改革导致学生作业布置和作业管理难度加
大。学分制教学情况下大部分学生上课时间不一,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和学院,课后布置作业时常有学委通知不到位不及时的情况,导致一些同学无法准确及时收到课后作业的信息,而如果在课堂上布置作业,则会占用上课时间。同时,作业的统一收集也较为困难,多元化的学生由于课程进度和安排不同,作业任务各异,很难形成一个合乎所有学生实际的统一上交作业的时间。此外,学委对学生不熟悉,在收集作业时,也很难判断哪些同学未按时交作业,导致学生作业管理难度加大。
3对策
针对学分制改革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对策:
第一,针对学生多元化导致教学压力增大的问题,要科学合理地设计课程体系,并积极与学生沟通,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在课程设计的时候,要考虑到课程知识的专业化深度和综合性广度的有机结合,科学设置每一次课的讲课内容,并且在第一次课时跟学生就上课的方式及课程内容安排等方面展开深入的沟通,征求学生的意见和看法,并及时调整和修正。同时,让学生对在学习过程可能遇到的问题有一个预知和充分的认识。在第一次上课时,积极地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来自哪些专业和哪些学院,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由于学生多样性的现状,可能在教学的过程中部分学生会听不懂,并且积极鼓励学生在遇到这种问题时一方面要利用课后时间补充知识来解决课堂上的疑惑,另一方面也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如果发现有听不懂的问题,下课时及时向老师提问,及时把问题解决。同时,针对理论课,多增加一些案例教学和视频教学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提高上课的注意力和精神集中力,提高听课的效率和质量。此外,告知同学们老师的微信联系方式,学生如果有什么问题可及时与老师沟通,从而从整体上缓解教师的授课压力,并提高了学生的课程参与度。在“公共管理学”基础课程上运用此方法,在第一堂课上给学生详细阐述了课程的整体设计、课时安排、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学生较好地理解了教师上课的节奏和内容安排,学生上课积极性明显提高。
第二,针对学生来自不同专业课堂管理难度大的问题,设立分组式的课堂教学管理体系。主要采用孙子对“分数”管理的思想,针对不同的专业设置相应数量的学习委员比如课堂学生来自3个专业,则在3个专业中指派3个学习委员),每一个学习委员必须要对本专业的学生进行管理,更鼓励学委对班级所有学生进行管理。然后,将整个班级分成小组。采用学生自由组合的方式,结合分组讨论的有效性原理(管理学研究表明,小组分组时4-7个人时,讨论最为有效),并考虑到教室的座位安排为每一排有5个座位
150
连在一起的实际,将一组人数确定为5人。其次,请每一组选一个小组长,小组长负责本小组平时的组员考勤,作业的收集,和组织课堂上的小组讨论工作。通过以上的班级分解,可以实现老师管学习委员,学习委员管小组长,小组长管组员的管理形式,使得课堂和课后的学生管理井然有序。这一方式一方面帮助老师节省了课堂点名时间,另一方面也给学生锻炼管理能力的机会。此外,针对学生考勤问题,还可以利用已有的校园网络平台和多媒体教室,采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进行在线课堂考勤系统辅勤[6]。通过教师管小组长,小组长管组员的方式,每次上课一旦有同学缺席,小组长可以快速报告老师详细情况,节约了课堂点名占用课堂时间的同时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出勤率。在“公共管理学”基础课程上运用此方法后,一学期共45课时的课程中,总体出勤率达到了95%以上。
第三,针对学分制改革导致大部分学生上课时间不一,作业难布置和收集的问题。一方面在作业布置的方式上,采用课堂讲解作业要求,但作业的要求均形成具体的文字说明,分享给班级学委,学委再分享给所有学生,以保证每一个学生均能清楚作业的要求。在作业收集问题上,采用作业布置后下一周上课时同学们在上课前交作业的方式,并且要求学生用一本固定的作业本写一门课程的作业,预留周末时间进而为学生完成作业提供了时间保障,从而有效克服了作业布置难收集难的问题。在“公共管理学”基础课程上运用此方法后,一学期共布置作业4次,学生作业一次交齐率达到了90%以上,较好地克服了学生作业收集困难的问题。
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学分制的实施是高校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经之路。G高校于2016年开始实施学分制改革,虽然学分制改革在短期内会导致教师在教学管理中产生一定的问题,但通过积极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积极稳妥地推进学分制改革,从而提高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参考文献
[1]王昱.高校实施学分制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学术
研究,2007(8):54-55.
[2]厉志红,李海峰,王培光.地方性普通高校学分制改革的瓶颈约
束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3(15):31-32.
[3]王正维,焦艳,唐安.课程体系的解构与建构———学分制改革的
理论与实践[J].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21-27.
[4]陈梦稀,钟毅平.学分制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
中国高教研究,2003(8):86-87.
[5]周凤杰.基于完全学分制的课堂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渤海大
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103-106.
[6]刘超,龚国勇.学分制条件下课堂考勤管理系统的设计[J].计
算机教育,2007(16):60-62.
[7]孙璐璐,赵有益,虎玉森,等.普通高校学分制改革面临的困境
及对策[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2(8):165-166.
编辑李前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