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教案
课标要求:
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内容、作用,经济特区、沿海对外开放城市、经济开放区的城市及地理位置,知道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经济特区的建立及产生的影响,知道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2.能力目标:通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培养分析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对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农村、城市变化的描述,认识到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并逐步确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教学重点 :农村和城市的经济改革、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教学难点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过程
一. 自主学习。知识梳理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建设成就日新月异、辉煌灿烂。
1.农村改革──开始 开始时间 试点地区 措施 影响 深化: 2. 城市改革 开始时间 重点
改革的主要方面(了解)
1
加快改革步伐的背景及措施 3. 对外开放 时间 过程 格局
二,交流展示,合作探究 1.学以致用
今年我国将隆重纪念改革开放31周年。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据此回答:
(1)右图(略)是“大包干纪念馆”里18个农民按手印群雕,这个纪念馆应建在何处?(写出具体地点)。
20世纪80年代我国农村改革的主要措施有?,城市改革的重点是?
(2)下图是“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示意图”。结合此图, 请回答:
① 在图中圈出我国对外开放最早设置的四个经济特区。
②我国扩大开放的窗口是 。已发展成为国际化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的城市 。
② 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是:
( ) → 沿海开放城市 → ( ) → 内地 (3)请你谈谈对外开放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
三.拓展延伸,感悟历史(略)
四.知识整合
五.巩固练习
2
1..1979年6月初,凤阳县县委陈庭元向安徽万里汇报工作时,引用了当地农民的歌谣:“大包干,真正好,干部群众都想搞,只要准搞三五年,吃陈粮,烧陈草。”这首歌谣赞扬的是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C.国有企业承包责任制 D.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2.下表反映了安徽省凤阳县粮食生产三年跨了三大步的情况,这种变化直接得益于( )
年代 粮食产量 1980年 5.02亿公斤 1981年 5.70亿公斤 1982年 7.15亿公斤 A.乡镇企业的发展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C.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D.人民公社制度的实行
2..自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打破“铁饭碗”和职工“下岗”等现象,已经不再是什么希奇的事情,这主要于我国的哪一重大变革有关
A.加强民主建设 B.农村经济改革 C.建立经济特区 D.国有企业改革 3. “当年曾分田翻身当家作主人,今岁又分田勤劳致富奔小康”。对联中的两次“分田”指的是( )
A.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社 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
C.农业合作社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D.土地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下列哪一个城市,既是清第一批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又是我国最早的经济特区城市
A.深圳 B.珠海 C.汕头 D.厦门
5.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陆续设置了一些“特区”。从最初设置这些“特区”的意图来看,下图的四个选项中与其他三项明显不同的一项是( )
6.一个外国旅游团到我国广东省旅游观光,要求参观在该省设置的中国最早的经济特区。假 如你是这个团的导游,你不应带他们去下列哪个城市( )
A.深圳市 B.珠海市 C.汕头市 D.厦门市
7. 2008年是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回顾历史,宁波曾是通商口岸;改革开放后,宁波又是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比较前后两次“开放”,其不同在于( )
3
A.前者是丧权辱国的,后者是自主的 B.前者是主动的,后者是被动的 C.两次开放都取得了辉煌成果 D.两次开放都增强了国力 8.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是( )
A.使我国经济尽快与国际接轨 B.增强我国经济实力,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
C.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分享新技术的成果 D.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对外开放水平 六.学习本课的收获。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