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
何志平
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首個節氣。「立」是開始,「春」是蠢動,立春一詞代表春天開始,萬物復甦,大地回春的意思。中國以農立國,春季對農民來說意義重大,是一年農事之始,故古人對立春很重視。
立春日迎春,是古人的一項重要活動。從周始,朝廷已有祀春的儀式,皇帝會率領文武百官出城迎春,祈求豐收。迎春禮中祭拜的是芒神,是掌管農作物及草木的神。由於芒神是東方之神,迎春禮一般在東郊舉行。到後來,迎春活動的地點不限於東郊,宮廷內、府衙門前等地都有迎春活動,活動的內容也越來越豐富。
除了祀春儀式,古代立春日有「鞭春牛」的民俗活動。漢朝時,立春日有塑立土牛(春牛)及耕人的禮俗,以泥捏紙粘而成,藉以象徵春天來臨,農民必須準備春耕的意思。原本只是一種靜態的陳列,後來演變成鞭打春牛的活動。當立春日皇帝率群臣往東郊迎春,會順道鞭打春牛以示勸農耕,士民都出城圍觀。有說這是因為牛休息了一個冬天,不鞭策牠會使其骨頭變得生硬,難以活動,變成懶骨頭。當官吏鞭春後,在旁圍觀的民眾便蜂湧而上爭著搶「牛肉」,搶得「牛肉」表示家有好彩頭,今年會豐收。
鞭牛的習俗
宋代的「鞭春」,從地方到都有舉行。首都地區,更需於立春前一天將春牛抬進皇宮讓皇帝御覽。到第二天大清早,近臣內官便會用五色絲杖鞭牛。明朝初期,地方官在立春前兩日,會將由彩色紙製作的春牛以及各種供品抬到東郊祭祀芒神,然後用鞭子打破春牛,任憑兒童拾取放在牛肚中的各色核桃、紅棗、柿餅等乾鮮果品。
及至清代,迎春典禮更為隆重。立春前,預製春牛一頭。在立春日,約清晨五時,行春隊伍從常州府衙門出發,先由兵勇打鑼開道,八名差役抬著春牛緊隨其後,常州知府率縣令、守備,以及士紳、社會名流及各界代表數十人緩步而行至玄妙觀,進入大殿後,官員按文東武西站立,由知府行香主禮,率眾三跪九叩,祈求風調雨順。
在清朝,還有所謂「拜春」的習俗。清顧祿《清嘉錄》記載:「立春日爲春朝,士庶交相慶賀,謂之拜春。粉爲丸,祀神供先,其儀亞
1
于歲朝,埒于冬至。」這種拜春活動,與元旦的拜年相似,也是迎春活動的一種。
立春日還有吃春餅的食俗,稱爲「咬春」。民間在這一天會吃一些春天的新鮮蔬菜,既爲防病,也有迎接新春的意味。吃春餅的食俗,可追朔至晉,而興於唐。唐《四時寶鏡》記載:「立春,食蘆、春餅、生菜,號菜盤。」可見唐人已經開始試春盤、吃春餅了。另《關中記》說唐人「于立春日作春餅,以春蒿、黃韭、蓼芽包之」,並互相送贈,取迎春之意。
春卷的典故
所謂春餅,又稱荷葉餅,是一種薄餅。春餅是用來卷菜吃的,菜包括熟菜和炒菜。講究的還會到盒子舖去叫「蘇盤」(又稱盒子菜)。盒子舖就是醬肉舖,店家派人送盒子菜到府中。盒子裏分格放熏大肚、松仁小肚、爐肉(一種掛爐烤猪肉)、清醬肉、熏肘子、醬肘子、熏鶏、醬鴨等,吃前先用刀切成細絲,另配幾種家常炒菜,如肉絲炒韭芽、肉絲炒菠菜、素炒粉絲,攤鷄蛋等,一起捲進春餅裏吃。
明、清時期,春盤改成了小巧玲瓏的春卷,不單是民間食品,更成爲宮廷糕點之一,登上了大雅之堂。清朝滿漢全席的一百二十八道菜點中,春卷是九道點心之一。
提到立春,很多時會聽人說某年是「雙春閏月」,究竟甚麼叫做「雙春閏月」呢?古人制定節氣,是以地球環繞太陽公轉的軌道平均定二十四個點(節氣)。節氣的定立,是為幫助農夫提供四季變化的概念。由於西曆是以地球環繞太陽的時間為基礎,所以二十四節氣的日期和西曆相當接近,如立春日通常在每年西曆二月四日或五日。
相反,農曆主要是根據月球環繞地球公轉的時間來制定。農曆一個月會有二十九日或三十日,一個農曆年十二個月,即大約有三百五十四日,比太陽年(西曆)少了約十日。如此,三個農曆年便會比三個太陽年少約一個月。為彌補這個差距,農曆的曆法便引入「閏月」的制度,即在一個適當的年份中,增加一個月,從而令它可以和太陽年的時間大致配合。按此制度,每十九個農曆年中便會有七個閏年。
閏年的由來
2
因西曆與農曆的曆法制度的偏差,故每個農曆年不一定有一個立春節氣,一般的年份有一個立春(即所謂平年),有些年份可以有兩個立春(即所謂雙春閏月),有些則可以沒有立春(即所謂盲年)。今農曆丙戌年便有兩個立春,分別在西曆二○○六年二月四日(農曆正月初七)及二○○七年二月四日(農曆十二月十七日)。而將至的丁亥年,則仍有一個立春,是在西曆二○○八年二月四日(農曆十二月二十八日)。所以丙戌年是雙春閏月,而丁亥年也不是盲年。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