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黑龙江资源型城市接续产业竞争力分析
通过对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接续产业竞争力的总体水平进行客观、现实的评价与分析,明确黑龙江省接续产业在区域发展中的优势和劣势,有利于黑龙江省资源获得合理配置,从而为制定提升黑龙江资源型城市接续产业竞争力路径提供依据,对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接续产业提升整体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标签:资源型城市;接续产业;产业竞争力
引言
中国现有资源型城市118座,占全国城市总量的1/3,党的提出: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那么资源型城市通过选择发展接续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改变产业结构单一的局面,为剩余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劳动者收入,解决因依靠资源型产业而产生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问题是极具现实意义的。黑龙江省作为中国资源型城市较为集中的省区,拥有木材、石油、煤炭、水电等重要的生产原料基地,其中煤炭资源90%以上集中分布在鸡西、鹤岗、双鸭山和七台河这四个城市,石油、天然气主要集中在大庆市一带,伊春市与铁力市则属于森工城市。伴随着开采造成的自然資源储量的下降,原因等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如城市经济发展呈粗放型生产方式、城市规划缺乏统筹性、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替代接续性产业匮乏、由于资源性的枯竭造成失业人口剧增、社会安全不稳定性高等诸多的矛盾与问题。尽快选择、确立与发展我省的接续产业,提升接续产业竞争力对我省扎实推进“经济区”、“十大工程”建设,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更大发展具有积极而现实的意义。接续产业特指为了以不可再生资源开发为基础而兴建起来的资源型城市的再造和可持续发展,依托现有资源条件和基础,利用高新技术,以市场、企业为需求主导,通过和项目支撑的产业延伸和替代发展起来的产业,尤其是非资源型产业。
一、黑龙江资源型城市接续产业发展现状
虽然接续产业具有易受资源的制约、对资源的依赖程度较高的特点,但其同时又具有经济效益高、资金积累快、能够使资源通过深加工迅速增值的特点。资源的不可再生与加快城市经济发展的矛盾,客观要求资源型城市要适时培育和发展新兴接续产业。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的实质就是资源型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紧紧围绕资源型主导产业关联效应来新建、拓展、扶持相关产业,推动产业结构的有序演进。黑龙江已确立的十大重点发展产业是:绿色食品业、林产品加工产业、生物产业、新材料产业、现代服务业、煤化石化产业、矿产钢铁产业、新型农机装备产业、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交通运输装备制造产业。其中的绿色食品业、林产品加工产业、生物产业、新材料产业、现代服务业都是积极可行的接续产业发展目标。鸡西市依托资源优势,进行煤炭精细化工和转化项目,延长煤炭产业链,发展了煤转焦炭项目、煤转煤气项目和煤炼油项目,提高了煤炭产品附加值。实现煤电一体化、煤钢一体化,到“十二五”期末,鸡西市的电力装机容量达到400万千瓦,焦炭产量达到450万吨,煤电化产业产
值达到500亿元。2012年,鸡西市生态保护达标率100%,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0.4%,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电磁辐射水平及区域周围环境功率密度均低于国家标准限值(40μw/cm2),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0%。由于林木资源的日益枯竭,黑龙江省以林木资源为依托的资源型城市及市县正逐步转向以生态旅游、绿色食品加工、森林食品等接续产业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模式。大兴安岭是我国重点国有林区,是享誉国内外的“中国野生蓝莓之乡”,是国家16个重点成矿带和3个重要找矿靶区之一,2013年大兴安岭发展“一镇一品一特色”的以林果、林菌、林渔、林畜、林服、林药等镇域经济特色的林下经济,将蓝莓产业、北药产业、黑木耳产业、脱毒马铃薯、生态旅游业等作为该地区的接续产业。大兴安岭地区年生态服务价值可达1940亿元,14年时间的天保工程里森林和湿地累计创造了2.7万亿元的生态价值。
二、黑龙江接续产业竞争力理论分析
根据波特教授著名的“钻石模型”,产业竞争力是由生产要素,需求状况,相关和支持性产业,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和同业竞争等四个主要因素,以及行为、机遇等两个辅助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资源条件”是产业竞争力所必须依赖的基本资源,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丰富而具有特色的资源条件是其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是产业竞争力形成的基本前提,不仅有利于降低产业内产品的生产成本,提高产业的经营效率,还有利于增强产品的差异性,更有利于提升产业的发展水平,使产业具备竞争对手难以获取的优势,有利于改善产业的要素供给。黑龙江省资源型接续产业正是由于具备丰富的资源条件,因此在生产要素方面具备先决的竞争力优势。而在市场需求把握上要注重调整,以选择和预测当前及未来市场需求的产品作为接续产业选择发展的目标,必要的是企业在战略选择上同国家、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相一致。值得赞同的是在扶持上,国家与黑龙江省对于发展接续产业都是持积极肯定的态度:在2013年第十二届全国一次会议上,黑龙江省代表提出要“健全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建立接续产业发展的信贷援助机制,设立资源型城市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给予资源型城市资源就地深加工的支持,增强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黑龙江省人民银行系统相继出台了近30个促进煤城转型信贷指导意见,金融支持接续产业、旅游业、第三产业、中小企业等发展。七台河市市出台鼓励新上固定资产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非煤替代产业、焦化副产品精深加工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生产性服务业和旅游等生活性服务业的优惠。2012年工信部公布的针对区域工业经济发展提出的一项综合性、指导性的产业——《产业转移指导目录(2012年本)》,将哈大齐工业走廊、大小兴安岭特色工业区确立为重点发展医药产业和培育发展北药开发产业。大森林、大冰雪、大界江、大湖泊、大湿地、大熔岩、大油田、大农场这些独具地方特色的资源与产业优势在同行业中应该是处于领先地位,发挥本土的区位优势及科技人才与科技成果的助推力量,借助交通运输的强有力保障,极大增强了黑龙江接续产业的竞争实力。根据施正荣用“微笑曲线”对现代加工制造业价值链准确形象的描述和概括表明,产业和企业只有不断往附加值高的区块移动和定位,才能赢得良好经营效益与持续发展[1]。因此,資源型城市在累积了附加值最低中有部分的足够经验和能力之后,只有不断创新进取,向“微笑曲线”两端逐渐升级,才能赢得竞争的主动,增加并扩大产品的附加值及利润空间,才能赢得更强的国际产业竞争
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资源型城市接续产业向上游的研发、产品设计和下游的金融与物流业方向发展,向“微笑曲线”两端逐步升级,增强资源型城市接续产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
三、接续产业发展示范案例——大庆市
非油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大庆城市转型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式的标志。无论是从产业角度、从科学发展的观点出发还是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来审视,大庆市已经上升到资源型城市从开发建设到成功实现转型三个阶段中的第三阶段——接续产业占城市经济的主导地位,经济发展摆脱了对资源的依赖。2012年大庆经济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大庆市发展接续产业的重要平台。2012年大庆市油与非油经济比重是46:54,并且根据大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在“十二五”期间,大庆市三次产业比例调整到3.7:75.3:21,油与非油经济比例调整到40:60,非石化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3%,化学需氧量排放五年降低10%。2012年大庆市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3.9%,战略新兴产业增速和规模全黑龙江省第一,120万吨乙烯改扩建、60万吨聚丙烯二期等建成投产,产能均进入全国同行业前列,高新区综合排名上升到全国88个国家级高新区的第29位,可持续发展能力位居第19位。高新区现有高等院校3所、科研院所13家、省级以上研发中心和重点实验室31个、科技型企业1200家、先后获批建设12个国家级创新基地。2013年高新区计划建设总投资1403亿元的千万元以上重点项目149个。2012年大庆市入选“世界特色魅力城市200强”,大庆市按照生态、自然、现代、宜居的建设理念,深入推进植树、复草、治水、净气、降噪“五大工程”,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5.2%,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90%。
四、提升黑龙江资源型城市接续产业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1.提升石油城市接续产业竞争力对策建议
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引领,勇于创新,加大对高新技术及项目的投资力度。重点发展高附加值石化产品及精深加工业、天然气化工等接续产业,重点发展农牧产品加工,延伸乳品产业链、肉制品产业链、玉米加工产业链、豆制品产业链、薯制品产业链以及果蔬制品产业链;重点发展雪地温泉体验、湿地旅游度假、石油工业旅游等休闲旅游产业;重点发展以风电和地热为主的新能源、新材料;重点发展数据处理、信息技术服务、动漫制作、软件开发等外包业务;积极推进石油城市向生态园林型城市转变。
2.提升煤炭城市接续产业竞争力对策建议
发展非煤接续替代产业、绿色有机食品和医药产业。煤化工产业重点发展煤炭气化生产合成氨及肥料、甲醇及其下游产品开发、煤层气开发和腐殖酸综合利用等。以世界与国家的视角关注食品安全问题尤其是粮食安全问题,面向东北亚等主要国家的市场需求,打造安全优质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出口基地。打造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实木家具生产基地、东部再生资源集散加工中心。加大对俄
经贸与国际界江旅游重点开发,在生态建设方面要加强水土流失预防和治理,提高矿区土地复垦和矿井水回收利用率。
3.提升森工城市接续产业竞争力对策建议
由于大兴安岭地区属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被列为开发区域,主要发挥水源涵养的功能,以提供生态产品为主,因此为更好地进行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建议适度引导部分人口向城镇转移,将接续产业定位在绿色食品、农林牧产品生产与精深加工、林下特色种植养殖、生态旅游与农业化观光休闲上。依托资源优势与地域特色,加速向生态优良、产业发达的“双优势”转变,延长产业链条,放大接续产业发展亮点。重点建设山珍果酒开发、休闲食品开发、蓝莓加工、木耳营养餐、林蛙深加工等绿色食品项目。充分挖掘大小兴安岭森林生态文化,将生态旅游业发展成为支柱产业。
参考文献:
[1]马乃喜.生态环境保护原理与实践[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
[2]袁占亭.资源型城市接续产业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3]芮明杰.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理论与方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4]宋晓丹.黑龙江省科技创新现状评估与对策分析[J].黑龙江经济发展报告,2013,(1).
[5]宋晓丹.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J].经济视野,2012,(5).
[6]吕萍.资源型城市发展接替产业的耗散结构分析[J].学习与探索,2011,(4).
[7]宋冬林.东北老工业基地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8]芮明杰.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理论与方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9]赵强.产业集群竞争力的理论与评价方法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
[10]刘晓铁.产业竞争力因素分析[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