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99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记叙文中考考点及答题格式大全

记叙文中考考点及答题格式大全

来源:99网


一、记叙文

一、 概念

(一)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文章。

(二)分类

1.散文: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

2.小说

(1)概念: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体裁。

(2)三要素

①人物:支撑故事情节,并通过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旨。

②情节:承上启下,吸引读者,设置悬念,背景设置,埋下伏笔。

③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二、 记叙的线索

(一)概念:指串起来事件发生及发展过程的事件或情感等。记叙文的线索有明线或

暗线,常用来做线索的有时间、人物、事件、情感等。

(二)时间:以时间推移为线索。

例如:《最后一课》《老王》

(三)人物: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

例如:《我的叔叔于勒》中“我”是线索人物,全文以“我”的见闻感受来安排材料。

《背影》中的“背影”。

(四)事件:以事件的发展变化为线索。

例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以“我”“冒险——遇险——脱险”为线索。

《社戏》中“盼戏——看戏——怀念社戏”

(五)情感:以情感的发展变化为线索。

例如:

(六)某物:以物为线索串联事件内容。

例如:《皇帝的新装》《我的第一本书》《羚羊木雕》。

(七)地点行踪

例如:《散步》

三、 概括内容

(一)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1.何人在何时何地因何原因做了何事结果如何。

2.何人如何确立?——谁体现主旨,谁就是主人公。也可以借由标题确定。

(二)问法:请简要概括全文主要内容。\\请概括文章写了哪些事?(人+事)

(三)答法:( )who +( )情况下+ do + 结果

(四)梳理请全文的情节及人物心理变化题。

1.故事情节变化:①要围绕主旨、体现主旨。②必须确定好答题区间。

2.心理变化:①准确定位,寻找原因。②如果找不到,依托句子进行概括。

四、记叙顺序

(一)顺叙

1.概念: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记叙的方法。(时间顺序、地点的转移、事情的内在逻辑顺序)

2.作用

(1)按时间、空间、事件发展展开叙述。

(2)使文章条理清晰(叙事有头有尾)、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3)使文章中心更明确突出。

(二)倒叙 3 1 2 4 4 1 2 3

1.概念: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边,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倒叙内容是文章的主要部分之一,只是位置移到了前面。(倒叙是一条线索,只有一个故事)

2.作用

(1)文章先写 (结果),再写 (起因),突出 。

(2)开篇点题,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3)避免平铺直叙,使情节波澜起伏。

(4)引出下文 ,为下文 做铺垫。

(三)插叙 1 2 3(A)4

1.概念:在顺叙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插入有关的另一事情的叙述,插叙完接着顺叙中心事件。插叙的内容是一个片段,它不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插叙与顺叙不在一条线上,全文至少有2个故事)

2.作用

(1)内容上:补充交代 (几件事,写全)

(2)情节上 ①解释上文 的原因。

②与文中 对比\\相照应,突出 。

③为下文 做铺垫。

(3)人物 突出人物 的性格、品质、情感,丰富人物形象。

(4)突出文章主旨:

(5)推动情节发展,使文章内容丰富,情节起伏;使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四)补叙

1.概念:对前边说的人或事做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

2.作用

(1)补充交代了 。

(2)让情节更完整,让人不会产生怀疑。

(3)造成悬念,使文章有起伏。

(4)深化主旨。

五、标题

(一)标题含义

1.表层 。

2.深层主旨(一语双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

(二)标题作用

1.特殊性:含义、修辞、写法、一语双关、网络用语、仿歌词、象征等。

2.线索,贯穿全文始终。

3.概括全文主要内容: 。

4.点明(揭示)暗含主旨: 。

5.情感:who对who 情感。

6.点明文章写作对象(性格、特点、形象、身份)。

7.奠定全文感情基调。

8.设置悬念,形式新颖,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三)标题拟写

1.线索 2.概括内容 3.中心事件 4.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六、段落作用

(一)开头段作用(内容——概括、人物、手法、主旨,结构)

1. 总领全文,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做铺垫。

2.照应标题、首尾呼应。

3.写了 (交代了背景、主要人物、起因、时间、地点)

4.奠定全文感情基调。

5.点明(揭示)暗含主旨 。

6.设置悬念、形式新颖,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7.倒叙、修辞、环境描写(点明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气氛,引出下文)。

(二)结尾段作用

1.总结全文(上文)、收束全文。

2.照应标题、首尾呼应、与上文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严谨。

3.写了

4.为上文 解释原因。

5.点明(揭示)暗含、深化(升华)主旨 。

6.表达方式:(1)议论,引起读者思考。(2)抒情,引起读者共鸣。

7.巧合式结尾,出人意料,给读者留下思考和想象空间,意蕴深刻。

(三)中间段作用

1.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承接上文 ,引起下文 \\为下文 做铺垫。

2.照应标题、前文、结尾。

3.写了 ,表达情感,点明中心。

七、描写

(一)按描写对象分

1.人物描写

(1)分类

①外貌描写(肖像描写):人的身材、容貌、衣服、打扮以及仪态、风度、习惯特点等。

②神态描写:对人的面部表情进行刻画。

③动作描写:对人物个性化的行动、动作进行描写。

④心理描写:对人物的心理活动,如内心感受、心理活动、意向、愿望、思索、思想斗争等进行描写。

⑤语言描写:对人物个性化的独白(自言自语)或对话(与别人交谈)进行描写。

(2)格式

① 描写

②生动形象地写出who因sth而 特点、状态(交代身份、职业、家庭背景、精神状况)

③突出who 心理、性格、形象。

④表达who对who 的情感、作者对who 的情感。

⑤点明(揭示)主旨:

⑥推动情节发展,与上下文照应。为下文 做铺垫,与文中 形成对比。

2.环境描写

(1)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对自然界景物、季节、气候、时间、场景进行描写。

①概括环境:描写 景色(天气),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空间、场景、气候等。

②人物:渲染 气氛,烘托 心情,突出人物 心理、形象、性格、品质。

③情节:为上文 解释原因,为下文 做铺垫,与文章题目、开头相呼应,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④主旨:突出\\暗示文章主旨 。

(2)社会环境描写——对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进行描写。

①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揭示社会现实。

②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社会关系。

③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

例如:①都德《最后一课》普法战争。

②鲁迅《孔乙己》辛亥前后农村生活。

③孙犁《芦花荡》

(二)按描写角度分

1.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对人物做正面的刻画,直接把人物的外貌、心理、语言、行动等方面呈现在读者面前。

出色的正面描写摹形传神,细致入微,所以很多神态、心理和动作描写也叫细节描写。

2.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1)对描写的对象,不做正面的描绘,而从其他人物、事物的描绘、渲染中,烘托描

写的对象,从而获得独特的艺术效果。

(2)作用:

①侧面描写了 ②更加突出了

③突出who 性格、形象 ④突出文章主旨

八、修辞

(一)比喻

1.概念:本体、喻体、喻词(像、好像、似、似的、若、如、如同、仿佛等)

2.作用:将A比作B,生动形象写出A 的特点,表达 情感。

(二)拟人

1.概念:描写或叙述的事物被赋予人的动作行为或思想感情。

2.作用:将A人格化\\赋予A人的动作、情态,生动形象写出A 的特点,表达 情感。

(三)排比

1.概念:具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长度类似或意义相关、相同的字词或句式。

2.作用:将ABC进行排比,强调 ,表达 情感,句式整齐,增强语势。

(四)夸张

1.概念:对客观的人、事物的形象、性质、状态、特征、程度等做扩大、缩小或超前的描写。

2.作用:将A的 扩大\\缩小,生动突出了sb 的性格,表现\\揭示\\讽刺主题,增强感染力,给人以深刻印象,引发读者丰富想象。

(五)反复

1.概念:同一个词或句式不断重复出现。

2.作用:强调 ,加强语气,表达 情感。

(六)反问

1.概念: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不需要回答。

2.作用:强调 ,加强语气,表达 情感。

(七)设问

1.概念:自问自答。

2.作用:提出问题,引人思考,强调 。

(八)对偶

1.概念:整齐匀称,词性相对,节奏感强。

2.作用: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音韵和谐。

(九)反语

1.概念:反语又称“倒反”、“反说”、“反辞”等,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此意,却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是一种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修辞方法。

2.作用:①揭露\\批判\\讽刺\\嘲弄,增强语言的战斗力。

②鲜明地表示说话人的态度和立场。

③使语言有变化,不死板,生动有趣,增强幽默风趣感。

(十)通感

通感修辞格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

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

感觉的

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

九、写作手法

(一)对比

将A和B的某方面进行对比,突出强调A 的特点,表达 情感。

(二)衬托(正衬、反衬)

用B来衬托出A的特点,突出强调A 的特点,表达 情感。

(三)伏笔(一两笔,点到为止,比较隐蔽,是“隐性”的,即埋下伏笔)

为下文 埋下伏笔,引出下文 ,推动情节发展,使人物形象更鲜明,结构更严谨,主旨更突出。(对比、衬托)

(四)铺垫(对起陪衬作用的部分往往大肆渲染,唯恐读者看不见,是“显性”的。)

制造悬念,使情节具有合理性。

(五)照应

前文 与后文 相照应,(为下文 做铺垫),浑然一体,设置悬念,使人物

形象更鲜明,结构更严谨,主旨更突出。

(六)象征

1.概念: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作者的某种情感,增强文章表现力。

2.作用: 象征 ,表达 情感,通俗易懂,增强文章表现力。

(七)托物言志

本文写了物,表达主题(志向、意愿),体现作者 的情感。

(八)欲扬先抑

先写了抑的方面,与后文扬的方面作对比,突出强烈表现sb品质,突出文章中心 ,使文章内容更有波澜,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九)以小见大

以 的小事,表达 主题、情感。

(十)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通过描写特点景物,抒发、表达 的情感,情景交融,给读者“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感受,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十一)详略得当

详写 ,略写 ,突出 ,突出文章中心 ,使文章结构合理。

(十二)借物喻人

(十三)借事喻理

(十四)移步换景

(十五)虚实结合

(十六)叙议结合

(十七)大词小用

十、人称转换

(一)第一人称

以“我、我们”的口吻展开叙述,亲切真实,便于作者直抒胸臆,表达 的情感。

(二)第二人称

以“你、你们”的口吻展开叙述,亲切自然,拉近与读者距离,引起共鸣。

(三)第三人称

以“他、她、它”的口吻展开叙述,真实客观,叙述不受时空,更自由。

(四)白蝴蝶(小生灵)——单纯名词(情感称呼)

十一、赏析、有什么表达效果

(一)词的含义

1.原义(字面意):原意+用法(修辞、描写、叠词)

2.文义(语境意):词所在句子所要表达的意思,生动形象写出服务对象怎么样。

3.情感义: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形象。

(特殊意义:叠词、拟声词,注意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

(二)句

1.表达效果

修辞、描写、写作手法、表达方式、句式(长短句、骈散句,使句式灵活,富有节奏感;设问、反问、排比、双重否定、对偶、感叹、陈述、疑问、哲理句、倒装句、祈使句等)

2.含义

(1)找出具有抽象意义的词(代词)。

(2)联系上下文(含义),解释其具体含义,并连成完整的句子。

(3)注意句子位置,若放在文章结尾,需要答出文章主旨和作者情感。

3.作用

(1)修辞。

(2)描写。

(3)上下文关系。

(4)如果是人物,即为衬托、对比。

(5)如果是景物,即为对比。

十二、中心

(一)中心内容

1.写人:人物性格、品质,情感双向。

2.写事:道理、感悟、启发。

3.写物:情感。

(二)中心位置

标题、开头、结尾(抒情、议论、帅选关键词)、

十三、感悟题

(一)审题

1.结合、具体分析,2.简洁、概括,3.字数,4.联系实际,5.作用、含义,

6.找原句,7.原因+情感。

(二)格式

结合文章内容(文中事+主旨+启示),结合自身生活(我学习生活+主旨+事)。

十四、人物形象

(一)简单:概括人物是什么样的性格?

格式:人物是一个 、 、 的人。

(二)复杂: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人物是什么样的形象?(要结合文章内容)

1.格式:人物是一个 的人,从 看出。(性格+事件)

2.注意:所答人物形象词语的顺序——主旨词语、主要事件、原词、体现身份词语。

(三)常见的概括人物形象的词汇

1.老师

(1)慈爱,有爱心,爱生如子。(2)善于专研,课堂语言风趣生动,吸引学生。

(3)工作认真,有责任感。 (4)教学有方,善于运用机智的教育方式,充满教育智慧。

2.父母

(1)坚强,不轻易向命运屈服。(2)善良,同情弱者,尊重邻里。(3)慈爱,爱子女。

(4)勤劳节俭。(5)尊重孩子,善于引导、教育孩子。

3.子女

(1)不懂事,与父母存在代沟,但能知错就改。(2)爱父母,孝敬父母。

(3)刻苦勤奋,努力上进。 (4)淘气、机智。

4.其他

寡言少语、平凡、朴实、纯真、善良、可爱、沉着、冷静、乐观、稳重、害羞、幽默、谨慎、正直、郁郁寡欢、洒脱、循规蹈矩、狡猾、豪放、泼辣、热心、胆小、老实、圆滑、暴躁、勇敢、从容、耐心、踏实、谦虚、勤俭、敬业、诚实、执着、势利··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9spj.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5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