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99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信息化理念下的中职语文教学设计实践与研究——以《诗经·静女》为例

信息化理念下的中职语文教学设计实践与研究——以《诗经·静女》为例

来源:99网
第30卷第2期 景德镇学院学报 VO1.3O No.2 2015年4月 Journal of Jingdezhen University Apr.2015 信息化理念下的中职语文教学设计实践与研究 ——以《诗经・静女》为例 朱红群① (浙江省杭州市临平职业高级中学,浙江杭州311100) 摘要:在研读相关文献与总结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笔者以信息化理念为指导思想对《诗经・静女》一文进行了三种不同 版本的教学设计,并在每次教学设计和实践后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反思和修正。在三次教学设计和实践之后,笔者得到一 些关于中职语文信息化教学的启示与思考。 关键词:信息化;中职语文;教学设计;实践与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2095-9699(2015)02-0114—05 信息化教学已经成为当下教育界的一大热点。在 学的目标所在。 此大背景下,笔者也进行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 (二)教学流程设计 统教学以提升中职语文教学质量的实践,对古代诗歌 l、情境导入 《诗经・静女》一诗的教学进行了信息化教学设计。 (1)播放配《在水一方》音乐的爱情主题的动画视 《静女》是一首描写青年男女幽期密约的恋情诗,诗歌 频。(2)展示荷尔德林的诗,引出《诗经》,并对其中的 采用重章叠唱的语言形式,辞微意丰,堪称古代“朦胧 爱情诗做简介。(3)回顾并齐背已学古诗《关雎》和 诗”,给人以无限审美享受。笔者通过相关文献的研 《蒹葭》,导入课题《静女,从远古走来》。 读,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分别进行了以下三个不同 2、吟诵朗读 版本的教学设计,并在每次教学设计和实践后进行了 (1)齐读:全班齐读,力求读准确。(2)自读:参考 有针对性的反思和修正。 网页“诵读之家”中的诵读方法,力求读出节奏感和旋 一、《诗经・静女》设计第一稿:静女, 律美。(3)听读:边听老师推荐的音频范读,边小声跟 从远处走来 读,体会其诗中情感。(4)配乐:参考网页“诗歌朗诵 (一)设计指导思想 配乐大全”,搜索下载你认为合适的乐曲,并配乐朗 本次笔者是以“追求兴趣最大化”为设计的指导 诵。(5)录音:自我录制对本诗的配乐朗诵,并在小组 思想。兴趣是学习的基础,尤其是面对文化基础比较 内交流选拔,上交精品。(6)组间评比交流。 薄弱、学习习惯有待培养的中职生,更应该从调动学 3、诗歌赏析 生兴趣出发,才能谈及追求基于学情考虑的有效教 (1)整体感知 学。高一年级的中职生已具备基本的电脑操作能力, 要素梳理:故事发生的时间(白天)、地点(城隅)、 长于形象思维,倾向直观、感性的表达,喜欢与他人合 人物(静女和“我”)、事件(约会、赠物)、视角(青年男 作。但对古诗文兴趣不大,思维深度不够,辩证逻辑性 子) 欠缺。故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动起来”,通 情节概括:简要概括三个章节(三幅画面)的内 过想象、联想、对照,在“动”的过程中从情节、细节处 容。 品味诗歌的跳跃性语言,感受语言丰富的意蕴,理解 问题探究:教参中说前四句描写现实情景,后八 诗歌塑造的人物形象,领悟诗歌蕴含的思想是本课教 句描写男子的回忆。这是对情节的一种解读,还有其 ①收稿日期:2015—03-04 作者简介:朱红群(1979一),女,浙江杭州人,硕士,主要从事语文教学方向研究。 2015年第2期 朱红群:信息化理念下的中职语文教学设计实践与研究 115 他合理的解读方式吗? (2)深入品味 学生直观感受到富有古韵的视频图片,自然进入诗 界,而回顾爱情诗的过程中感受到更加浓郁的古诗氛 围,动态标题也让学生有亲切感。但是,诗境仅靠形式 上的营造还不能很好“进入”,热闹中学生对作品无暇 质疑:孔子评价《诗经》的内容说“思无邪”,作为 儒家学说的继承人理学大师朱熹却说《静女》是“淫奔 期会之诗”,那么《静女》到底是之诗还是健康之 诗呢? 做出有个性的反应,较少时间和机会读出自己有特色 的理解。 2、“预设”有余,“生成”不足:教学过程中围绕 析疑(解“静女”——释“彤管”、说“荑草”——话 “古今”) 问题探究一(想象细节,品评人物):找出诗中细 节描写,并说说细节描写在本诗中的妙处。导引①:你 能从细节描写中探知男女主人公的形象吗?导引②: 探究解读“静女”中“静”字的内涵。 问题探究二(分析物象,还原真情):静女两次赠 物,男子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问题探究三(对照古今,领悟主题):从《静女》看 现在的爱情,试比较古今自由恋爱的不同。 解疑:通过以上不同角度的解读,逼真地再现了 这对情人欢乐、热烈、有趣的约会场面。此时,“静女” 大胆热烈的爱情表白是自然健康的人性之歌,这是一 首追求自由爱情的健康之诗1 4、再创演绎 (1)课件出示《在水一方》歌词,点拨其语言的化 用。(2)用现代语言演绎本诗,在悠扬的《在水一方》 乐曲中完成写作。(3)分小组互相交流作品,互评互 改,并每小组推选出一份作品上交汇总。(4)全班展 开交流,组织“一文多评”活动。(5)教师小结。 5、拓展延伸 (1)《诗经》中的爱情诗:a.请学生网上搜集《诗 经》中其他爱情诗汇总,并以组内朗诵会的形式交流; 搜索名家对《诗经》中爱情诗的解读,建立自己的观 点。b.教师PPT总结《诗经》中的爱情诗,请学生齐 读。 (2)《诗经》:a.网页查找“参考资料”,制作《诗 经》知识积累电子卡,同桌交流后“打包”上传。b.网络 搜索《诗经》中其他题材的诗歌进行自主诵读品味。 (3)中国古典诗歌:a.自主网上选读并摘抄中国 各朝各代的代表性诗歌。b.交流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整 体认知。 6、课后练习 用你今天学习古诗的方法,在中国古诗中选取你 喜欢的诗词,或写一篇探究式小论文,或选取你擅长 的方式改编古诗,发表你对所选诗词的独特见解。 (三)教学实践反思 l、“兴趣”有余,“感悟”不足:教学导入中的动画 视频吸引了学生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审美兴趣,并让 “质疑”这一主问题,分解出三个“析疑”任务,在此探 究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在筛选整合和批判质疑信息资 源中把握文本承载的诗歌内容和诗歌思想,明确诗歌 刻画塑造的人物形象,而且能提升自主探究的能力。 但是,在教师的引导和预设过多的情况下,学生发展 的空间变小。比如,学生在析疑中只能跟着教师的思 路走,“疑”也仅是教师的“疑”,不是自己的“疑”。 3、“被动”有余,“主动”不足:教学过程中,虽然 自主选取诵读方式和选乐配乐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和 爱好,给予了学生充分的自由和学习主动权,有利于 学生深入领略诗歌的意境和激发其对古诗的探究欲 望,但是,从教学整体而言,无论是导入还是诵读,无 论是赏析还是创作,甚至是拓展和练习,课堂的整条 线都牢牢地被教师拽在手中,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任 务和完成任务,学习的主动性无从体现。这样,就直接 导致学生看似在“动”,实则处于思维的“静态”;课堂 看似气氛活跃,但学生在众多的引导中疲于应对,甚 至有点手忙脚乱。 总之,这种教学设计忽视了语文教学的专业性, 跨越了语文教学的边界,让语文课成了“人人都可以 上”“人人都会上”的课,使“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成 为“少慢差费”。 二、《诗经・静女》设计第二稿:“无” 中生“有”,尽得风流 (一)设计指导思想 本次设计笔者以“立足语文专业性”为指导思想。 为了让学生的思想在自由天空中翱翔,为了弥补设计 初稿中的系列不足,考虑到学生对身边的东西熟视无 睹,对没有的或遥远的存在却充满好奇的心理特点, 笔者意图以本诗为例,抓住诗歌中“无字处皆有意”的 空白艺术进行问题设计,以激发其想象和创造,从而 带动他们欣赏其跳跃性语言。所以,在设计中围绕“留 白”和“补白”等专业知识来教给学生一种鉴赏诗歌的 方法,尤其注重让学生的思维流动起来,在发现留白 中学习填补留白,通过想象、联想,从情节、细节处大 胆补白,品味诗歌语言的跳跃性。 (二)教学流程设计 1、认识留白 116 景德镇学院学报 2015年第2期 (1)ff么是留白?展示图片南宋・马远的《寒江独 生的知识储备和人生阅历,建立起读者与文本沟通的 桥梁。然后,紧扣文本,在筛选文本信息中整体感知诗 钓图》;播放视频电影《乱世佳人》的结尾。(2)为什 么要留白?(3)《静女》中的留白P盯展示《静女》原 诗,由静女的“不在场”导入。 2、寻找留白 (1)生寻找:人物形象的不明确、情节过程的断 层、画面意境的不明晰……(2)师引导:细读慢品巧补 歌刻画的人物形象,抓住字词的意外之旨填补人物外 貌的空白,使静态文字转换成动态形象。尔后一系列 的语文活动,更是凸显出强烈的语文味。比如通过补 白对话,激活学生生活体验,缩短学生与文本的时空 距离和心理距离,培养想象力和创造性阅读能力。而 白,方能领略诗歌的留白之美。(3)共明确:补白的角 通过补白心理,学生慢慢走进人物内心深处,进行入 度(情节、人物、意境等) 3、互动补白 (1)补情节:a.全班齐读本诗。b.学生用一个词提 炼本诗主题。 这是一个一故事。(爱情、约会、等待、赠物……) 筛选出一两个有代表性的、可带动全篇诗歌教学 的主题词,围绕主题词拓展故事内容。 (2)补人物: a、抓字词,感知形象 静女其姝静女其娈——从三个加点词中你看到 了怎样的静女形象? 说怿女美洵美且异——从三个加点词中你看到 了怎样的男子形象? b、写片段,揣摩心理 师示范诵读诗歌第一章,生写一写“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包含的内容。 要求涵盖下列问题:男子未到场时,女子是怎样 想的?女子“爱而不见”时,男子是怎样想的?看见男 子“搔首踟蹰”时,女子在想什么? c、说对话,品悟情感 生白读诗歌二、三章,说一说:两人终于见面了, 彼此会说些什么?女子送男子彤管时,彼此会说些什 么?女子送男子荑草时,彼此又会说些什么? (3)补意境:音频播放配乐朗诵《静女》,学生设计 图画 a、学生闭目想象诗中所表现的图景。b、提问:在 你的脑海里似乎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c、给本诗 设计一张或一组插图,为其配上一段解说文字。d、组 内交流后,利用投影仪展示自己的成果。 4、深化补白:补白的原则、目的、方法 5、延伸补白 (1)互相分享课前查找的关于西周恋爱方式的网 络资料,充分理解诗歌中的爱情。(2)写一篇短文,对 《夜雨寄北》一诗进行补白式赏析。 (三)教学实践反思 教学初始,由绘画到影视,再到本诗,学生逐层认 识留白的艺术,明确留白的原因,并初步发现留白。接 着,在寻找文本的空白点和生发点的过程中,调动学 境体验和移情体验,再次激发想象力。绘画插图也使 文本世界与学生世界自然地趋向融合,实现学生的生 命意义的提升,从而激发更多的品诗闲情。通过一系 列的对情节中的“空白”进行的捕捉和挖掘,学生的想 象力和创造性阅读能力均得到了提升,并显示出创新 潜能。 这本是一节设计合理、层次清晰的课,但美中不 足的是,学生整体的课堂反应远远达不到预期,有的 学生昏昏欲睡,不知所云;有的学生感觉内容“高深莫 测”,没有信心,甚至有学生直接进入睡梦中进行“想 象”。 三、《诗经・静女》设计第三稿:细读慢 品巧补白,网络学堂汇精彩 (一)设计指导思想 本次笔者以“立足语文的专业性,追求兴趣的最 大化”为设计指导思想。以上对教学设计二稿的反思 中可以发现,纯“语文味”的诗歌教学对职高孩子的吸 引力是有限的。为了弥补其不足,笔者在保证语文专 业性的前提下,力求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满足学生视 听和心理需求,追求学习兴趣的最大化。故在信息环 境方面,选择视频、音频、PPT课件和教学网页等学习 资源类型,采用情感性情境和问题性情境等学习情境 类型,在一人一机的网络教学环境中,提供相关网站 链接、搜索引擎和学生访问服务。利用网络资源,准备 有关文字、图片、音像、视频资料,并进行适当的加工 处理,制作成PPT课件和学习网页。教学过程中,让 学生通过诵读、圈画等手段寻找诗歌留白,在多形式 诵读中感悟诗歌的音乐美;通过绘插图、配乐曲等形 式填补意境空白,在活动中领略诗歌的意境美;通过 猜外貌、摹对话、描心理等方式填补形象空白,在慢品 中欣赏诗歌的形象美。 (二)教学流程设计 l、情境导入 (1)点击班级博客中“留白作品”资源库,选取代 表性作品让学生欣赏。(2)播放配《在水一方》音乐的 《静女》动画视频,学生领悟静女“不在场”的留白之 美。 2015年第2期 朱红群:信息化理念下的中职语文教学设计实践与研究 117 2、细读慢品 (1)诵读、圈画寻留白 白的相关知识(补白的含义、角度、意义、方法等)。 小结识补白:教师在班级博客中发布“补白”小公 告。 自读:参考网页“诵读之家”中的诵读方法,选取 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诵读。 听读:聆听老师推荐的音频范读,感知其重章叠 唱的音乐美。 3、拓展延伸:网上搜索《诗经》中其他爱情诗,小 组确定其中一首,讨论其“留白”之处和如何“补白”。 4、课后巩固:(1)将小组讨论的“补白”结果提交 至班级博客,并点击查看和评论他人作品。(2)进入教 齐读:全班大声、响亮的齐读,读准字音,读出韵 感。 个读:一位学生诵读,其他参考网页“诵读之家” 中的诵读技巧进行评价,教师启发点拨,板书注意事 项。 录制:利用YY软件进行录制,对照教师点拨事 项,自查、互听、修正其不足。 交流:由小组到班级,讨论交流诵读过程中圈画 的留白之处。 (2)绘图、配乐初补自 学生自主选作任务方式,按个人爱好分成两大 组: 绘画爱好组:参考网页“学习素材”中物象和人像 集锦,查找合适的意象进行组合,为本诗设计一张或 一组插图。 音乐爱好组:参考网页“诵读之家”中诗歌朗诵配 乐大全,搜索下载合适的乐曲进行配乐诵读。 两大组分别汇总作品,推荐优秀插图和配乐诵读 作品上传至共享文件夹,大家点击欣赏。 (3)说说、写写再补白 说一说:猜外貌,感知形象 文本中找出直接描述人物形象的关键字词,并说 说这些词体现出怎样的外貌形象? 静女其姝,静女其娈——女子形象;搔首踟蹰, 说怿女美——男子形象 猜一猜:摹对话,品悟情感 参考网页“学习素材”中的意象解读资料,男女同 学分别以男女青年的口吻,围绕下列问题情境摹写对 话,以QQ聊天方式进行对话交流,公选出合适的或 经典的对话。 a、如果两人见面了,彼此会说些什么?b、女子送 男子彤管时,彼此会说些什么?c、女子送男子荑草 时,彼此又会说些什么? 写一写:描心理,揣摩气质 描写第一章内容的心理片段,以电子稿形式上 交,预设下列问题角度:a、男子未到场时,女子是怎样 想的?b、女子“爱而不见”时,男子是怎样想的?C、看 见男子“搔首踟蹰”时,女子在想什么? (4)竞答、公告识补白 小组竞答:小组完成竞答卷的方式比拼出关于补 师提供的评价系统软件,做好课堂学习反馈。 (三)教学实践反思 为达成课堂教学目标,笔者利用网络资源,选取 多种信息化手段为教学服务。主要设计以上四大教学 环节,逐层深入、逐步推动学生认知的提升和思维的 发展,并因势利导,“投其所好”,选择一人一机的网 络教学环境,激活学生的手动浏览、主动参与。 课前,让学生完成常规预习,并浏览教师提供的 教学网页,了解留白和补白,网络搜集留白的艺术作 品,小组汇总呈现于班级博客“资源库”。这些准备为 课堂环节的展开奠定了基础。 课中,采用图片、音频、视频,网页、网络、博客, QQ、YY及评价系统软件等一系列信息化手段,不但 可以激活学生兴趣,还方便提供大容量辅助素材,并 随时实现师生、生生互动交流和评价。种种信息化手 段的运用让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 课后,同行说,选择“补白”作为《静女》教学的突 破口,巧妙克服了古诗教学浅尝辄止的弊端,比如多 种方式的诵读中加深了学生的感知,感悟到诗歌的留 白之处,为补白找到切入点;反复诵读中自行解决古 诗文阅读中的障碍,落实了字词义的积累,并不断体 会诗歌的音乐美;带着任务的诵读使诵读超越浅层, 有了思想的流动;自主选取诵读方式和利用YY软件 录制自己的声音激发学生更大的兴趣,同时促进其对 意境的感悟。学生说,“原来诗歌可以在电脑上学,真 有意思!”他们通过“做中学,学中做”的绘插图、配乐 曲方式填补意境空白,增添了课堂的趣味性,使学生 变被动为主动,自觉走进并领略诗歌的意境,激发其 对古诗留白的深层探究欲望。 四、古诗教学实践的启示与思考 通过上述教学设计与实践,笔者感受到在沧海一 粟的古诗教学中,侧重教给学生一种方法,提升一点 能力,感悟一些诗美,这应该是永无止境的追求。从几 次不断删改、更换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和实践中,笔者 得到了以下几点启示与思考。 (一)应在“教什么”上站得稳,彰显语文专业性 笔者在教学中引进“留自”与“补白”概念,由补白 实践上升为理论概括,让学生更加明确欣赏诗歌的方 118 景德镇学院学报 2015年第2期 法,进而将课内和课外阅读两个视界接通,增强学生 的认识广度,形成极富张力的阅读面,在讨论、争鸣中 巩固补白法的运用,这是站得住脚的教学内容。任何 专业都是以某个专门的知识体系为标志的,否则,就 谈不上其专业性。面对“语文”概念的缺失,语文必须 有自己的专业体系,语文老师不能跟着课文内容跑, 图片、音频、视频、网页、网络、博客、QQ、YY及评价 系统等手段后,学生的兴趣大增,让专业知识也不再 是水中花和花中月,语文教学内容在学生的兴趣盎然 中得到落实。 (三)应在“教得怎样”上多反思,考察教学有效性 笔者在El常教学中,已经对《静女》一课的课例进 而应保持语文课的专业尊严。统观三次不同的设计 稿,重章叠唱的语言形式,辞微意丰的跳跃性语言应 该是教学的重点内容,感受、欣赏和品味诗歌的音乐 美、意境美、情趣美和形象美才是教学的价值点所在。 行过一些实践和反思,但对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思考还 不全面,处于摸索中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实践也有必要 走向深化和细化,这样才走得更实,更深入。只有在一 次次的设计和实践后,才能体察到教学中的问题,而 教师“教得怎样”和学生“学得怎样”是评价的两大指 标。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中凸显出很多闪光点, 但也存在一些显见的问题需要我们去避免,比如《静 女》设计一稿中,整个课堂都以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 为主线,大量地使用了信息技术手段,就导致教师和 那么,教给学生感受、欣赏和品味的方法才是明智之 举。语文课堂教学中不能没有语文知识,而语文知识 的核心是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语文课是“为了使用 语言而学习语言”,而不是为了研究语言或文学而学 习语言。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要思考和保持 语文的特性,其听说读写的核心不能偏离,这样才能 在上课的时候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怎么干。 (二)应在“怎么教”上下功夫,追求兴趣最大化 在确定了“教什么”之后,就要通过一定的方法和 学生都被信息技术牵着走,学习的主动性缺失,学生 没有学得更快乐,更轻松,反而只是任务的加重。相 反,在弥补初稿和二稿的不足之后,学生感觉“有意 思”得多,也“有收获”得多。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只要给予信息化手段恰当的 定位,只要保持语文的专业尊严,语文教学和信息化 技巧把这个“什么”传达给学生,让学生有所领悟和习 得,进而培养语感和语识,这个过程就是“怎么教”的 过程。一直以来,中职生对古代诗歌体裁是最厌烦和 畏惧的。面对这种学生不喜欢、觉得有难度的教学内 容,调动学生的兴趣就显得更加重要。在信息化时代, 学生对文本性的东西不再感冒,而对多媒体的或自媒 的整合可以让学生对学习语文充满更强烈的兴趣,语 文教学可以变得更加有效。 体的东西变得更为亲近。所以采用多样的信息化手段 来辅助教学是不二选择,因为信息技术手段精彩纷 呈,为课堂教学既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又能起到 画龙点睛的作用;这些手段直观新颖,生动形象,能够 化难为易;也节约了课堂时间,增大了课堂容量;还放 参考文献: [1】张剑曦.中职语文信.E-化教学探究[J].教育观察(中下旬 刊),2014,(08). , [2】颜姿.中职语文信息化教学研究[J].广西教育,2014, (O1). 飞了学生的想象力,开拓了学生思维,使教学效果更 [3】李震海,唐甜甜.信息化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思考[J】.中华 活页文选(教师版),2014,(10). 加高效。正如在教学《静女》一课中所做的那样,采用 A Research on the Chinese Teaching Design and teaching Practice in the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a case study of”The Book of Songs‘The Static Female” ZHU Hong-qun (Lin Ping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of Hangzhou City,Hangzhou,Zhejiang Province,3 1 1 100,China)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the teaching experience and the study of related literature,and guided by the thought of informatization,the author has made three diferent vemions of the teaching design for”The Book of Songs。The Static Female”, which is targeted reflected upon and improved after each teaching practice.From three teaching practices,the writer gained a good deal of enlightenment and thinking about Chinese informationized teaching in the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Key words:informatization;Chinese for the secondary vocational student;The teaching design;The practice and research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9spj.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5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