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99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传统饮食现代化

传统饮食现代化

来源:99网
15电气06班201566310王渝

《中国古代食物史》课程论文

学生姓名: 王渝 学 院: 电气工程学院 专 业: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学 号: 20156310

二〇一六年六月五日

1

15电气06班201566310王渝

传统饮食现代化

摘要:以现代人的眼光的来看,中国传统的饮食已经远远超出了“吃”的范畴。从士大夫到普通民众,它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当时的整个的社会背景和社会风俗。饮食是一种文化的载体,推动传统饮食的现代化,对于古代文化传承有所帮助。其次,随着现代人越来越多地关注饮食的健康,传统饮食的各类食材、饮食习惯、烹饪方式等对于人们健康有着一定的启示。此外,传统饮食也隐藏一定的商业机遇。推广传统饮食的现代化,可能带来巨大的商业价值。

在华夏文明近四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无论是士大夫阶层,还是普通百姓,饮食都对其生活的方方面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中国人对于“吃”有一种特殊感情的,“民以食为天”,想必这句话会中国人而言是尤为使用的。

就像随着社会发展而喊出的诸多“XX现代化”一样,中国传统饮食也面临这一个现代化的问题。但是相较于其他涉及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种种现代化而言,饮食的现代化有着很大的区别。它的本质是生活方式,它不必和民族复兴,国家崛起扯上太多。它没有压力,没有枷锁,不会过多的为政治所干预。这一点,在当代中国是难得的。

在如今,传统饮食中的很大一部分都在人们的餐桌上消失了。这其中不仅包括这种食材、烹饪方法,还包括饮食本身所携带的一种文化,例如食物在古时候的名字、食物背后流传的历史故事等等。那么,今天谈传统饮食的现代化,究竟意义何在,其价值何在呢?

我讲依照本人的一些拙见,大致从三个方面谈起。

一、 文化传承

延绵数千年的历史给了我们一笔浩瀚的财富——中国传统文化。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用了不到百年时间,先人留给我们的东西,已经丢了大部分。这其中必然有糟粕的、与现代社会发展规律相悖的东西,但也有至今能够让我们为之所用的精华。那么,那些已经被我们丢掉的“精华”,如今又该如何拾起呢?

传统饮食是可以承担起一部分文化传承的责任的。如我之前所述,中国人对于食物的痴迷,使饮食早已超出的填饱肚子的功能。饮食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均发生着深刻的影响和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 举凡社会的礼仪、风俗、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等, 莫不以饮食作为重要的载体或表现形式。

饮食能很大程度上反应当时从贵族到普通民众的生活习俗,也能让我们从侧

2

15电气06班201566310王渝

面窥见社会的真实状况。透过魏晋名士对于五石散的痴迷现象,反应的是当时贵族奢靡的生活作风。而另一方面,魏晋时期,大量之前被认为是野菜的东西,例如茴香菜等,渐渐走上人们餐桌,成为普通民众的主食。而人们“喜欢”去发掘野菜的背后真正原因是什么呢?我们稍加思考,就能想象出当时一幅社会动荡,差距悬殊,中下层民众温饱无法保证,因而不得不去开发各种的社会景象。野菜虽小,却是另一种形式的史书,甚至比官家编撰的更直观、更真实。又例如,在当代中国大多数人的心目中,明朝同清朝相似,也是一个闭关锁国,与外界缺乏交流沟通的时代。但是玉米的传播历程便有力地反驳了这一点。根据各省通志和府县志的记载,玉米最早传到我国的是广西,时间是1531年,距离哥伦布发现美洲,用了不到四十年时间,这一现象足以证明当时明朝同其他国家交往之密切。

这仅仅是两个小小的例子,随着我们对于传统饮食了解地深入,越来越多的古代社会风俗、文化等都将得以呈现。那么这就给了我们一个很大的启发,通过推动传统饮食现代化,我们是否能通过饮食去了解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呢?诚然,想要系统的学习、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古代典籍、历史教材无疑是最好的渠道。对于普通民众而言,在这个一百多年前的文字都需要翻译的时代,,又有多少能够耐心去啃古代典籍呢?在这么一个快节奏的社会,又有几个人愿意去读端正的历史书呢?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传统饮食的现代化,便是普通民众接触古代文化的重要渠道。并且,相比较而言,这种方式是轻松的,因为传统饮食归根结底还是食物,是吃东西,是人人都喜爱的。

传统饮食现代化在当代已经有了萌芽,即中秋节里包装精美的月饼,端午节上各种口味的粽子。这些食物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尝试了一定的创新,朝着更符合现代人口味的方向改进。的确,有人提到,如今的传统节日,人们除了吃,其他什么都没了。但换个思路想,要是这些节日连“吃”都,恐怕就真的亡了。虽然目前因为月饼、粽子等因过度包装引发过争议,虽然许多人对于这些传统文化缺乏深入的了解、思考,但不得不承认的是,许多人正式凭借食物才对中国传统文化背后负载的文化有了一定的认知,食物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起到了一定作用。许多人因为月饼才了解了“嫦娥奔月”,通过粽子才听说了“屈原跳江”。在一定程度上,传统饮食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传统文化通过传统饮食得以在众多普通民众中得以传承。

传统饮食的现代化能够带来一定程度上文化的传承,而且正式因为其本身食物的属性,它对于大多数普通人而言是亲切的。它不必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不必承载那些太过沉重的东西,因为,它是我们生活相连。

3

15电气06班201566310王渝

二、 健康启示

近十几年来,随着中国人生活水品的提高,饮食的健康程度已经为越来越多人重视。人们对于饮食的追求,从成当初的“能吃饱”逐渐提升到“吃得健康”。同时,人们对于健康的追求,除了重视运动、健身之外,也将注意力放到了饮食健康上。

那么,究竟怎样的饮食才是健康的呢?对于这一问题,我们除了从现代科学,如营养学之类的研究找到答案之外,是否也能从中国传统饮食中找到一些启示呢?

中国古代由于食物种类不及现代丰富,加上许多时候普通民众生活并不富裕,对于食物的要求也仅仅停留在“能吃饱”阶段,因此我们很难说古代人们的饮食就比现代健康。甚至于有些时候古代的一些饮食习惯是与现代科学相悖的,例如魏晋时期在士大夫中广泛流行的五石散,用现代科学的眼光来看就是一种慢性毒药。因此,我们的确很难说传统饮食比现代饮食比现代饮食更健康。但尽管如此,我们仍然能从中国传统饮食中找到一些对于现代人健康有价值的东西

例如汉唐时期的饮食生活发展进程中所确立的以粮食为主, 辅以一定量的肉类、鱼类的饮食结构, 已被现代科学研究证明是有利于人体健康的,也与我们常说的饮食金字塔是进本契合的。它避免了以肉食为主或完全素食的两种极端造成的坏处,把植物蛋白与动物蛋白很好地结合。

再举个例子,分餐制是当今世界一种科学、卫生的用餐制度,有人以为这只是西方人发明的。其实,我国早在周秦汉晋时代,就已实行分餐制了。只是到了唐代,才又演变为合餐的会食制。从古代文献资料中,可以找到我国古代分餐制的充分证据。重要证据之一是战国时期的事例。据《史记·孟尝君列传》记载,孟尝君广招天下宾客,他礼贤下士,对前来投奔他的数千名食客,不论贵贱,一视同仁,而且和自己吃同样的馔食。而唐代之后,合餐制渐渐成为主流,一只延续到当今。众所周知,合餐制中津液混合而给了各种病菌传播的渠道,极大地威胁这人们的健康,自秦朝起便有的分餐制是否可以给我们用餐制度的改革带来一些其实呢?

现代人追求饮食健康,从各种渠道积极关注现代营养学,希望从吃入手改善健康,这是值得肯定的。而另一方面,对于健康的饮食,我们或许能从传统的饮食中找到一些启示。推动传统饮食现代化,特别是对于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更是有着重要的意义,或许能从古代的食材、饮食习惯以及烹饪方法中找出一些对于健康有益的东西。

4

15电气06班201566310王渝

三、 商业价值

就像中国其他与传统相关联的东西一样,挖掘其商业必然会引起整个社会或多或少的争议。当然,这种争议是有道理的。例如众多中国古镇,像凤凰古镇,丽江古镇等,都因为过度商业化而丧失了大量原有的文化价值,变成了当地、商家攫取利益的工具。但是,理应强调的是,传统古镇遭受破环并非由商业化本身所造成,其元凶在于人们为追求利益最大户而进行的过度商业开发。相反的,恰到好处的商业化对于传统文化的推广发扬是有一定正面的作用的。

对于传统饮食而言,商业化是其走向现代化的重要契机。“酒神也怕巷子深”,当代中国普通民众对于传统饮食的了解是相当不够的。而推广传统饮食的最好媒介,便是商业化。将传统饮食写成论文,编成书籍,是不会有太多人去关注的。人们喜欢的还是“吃”本身。换句话说,普通民众更关心的是“能不能吃”、“好不好吃”、以及这种食材、这种烹饪方式是否健康等等。所以说,想让传统饮食现代化,让传统饮食深入广大民众,重回我们的日常餐桌,最好的途径自然是将其商业化,将其一个个看得见、尝得到的各类商品。

商业化以促进传统饮食的现代化,而传统饮食推广也比将带来巨大的商业价值。拥有敏锐商业嗅觉的人必然能从中找到许多生财之道。举个简单例子,如今流行各种主题餐厅,然而在我们类法国餐厅。日本料理之后,是否考虑开设几家“唐朝餐厅”、“宋朝餐厅”呢?对于这些之前闻所闻为的主题餐厅,无论是出于猎奇还是对唐宋古代文化的喜爱,或者说是对传统饮食本身的喜爱,各个年龄阶层的人都会有一定的兴趣。此外,还可以由这些“主题餐厅”拓展开去,在周围建立起各类“唐朝主题公园”、“宋朝游乐场”等等一些商业场所。如此一来,这些由传统饮食现代化所带来的商业价值将是难以估量的。反过来,这些商业项目的繁荣,对于传统饮食的推广也有着比书籍、论文有着更为直观的效果。

传统饮食的现代化有着巨大的潜在商业价值,同时也有助于人们直观地了解传统的饮食文化,对相关的社会背景、习俗有一定的认知。当然,前提是这种商业化是恰当的,合理的。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9spj.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5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