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翻译
5《世说新语》两则《咏雪》翻译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集在一起,跟子侄辈们谈论诗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与友期》.翻译
陈太丘和朋友约定一起出门,约定在正午时分。过了正午,那朋友还没有来,陈太丘不再等候离开了。离开后,那人才到。元方当时年龄只有七岁,正在门外玩耍。那人就问元方:“您父亲在么?”(元方)答道:“他等了您很久您也没到,已经离开了。”那人便生气地说:“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约好一起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离去了。”元方答道:“您跟我父亲约好正午一起出发,正午时您还不到,就是不守信用;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友人感到惭愧,便下车想拉元方的手以示友好,但是头也不回地进了自家大门。10《论语》十二章翻译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段解:主要谈学习的方法,学习的乐趣和为人态度)
2.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
乎?传不习乎?”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段解:强调治学的人必须重视品德修养)
3.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
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迷惑;五十岁时我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意见;七十岁时可以随心所欲,又不逾越规矩。”
(段解:本章孔子自述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4.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师了。\"
(段解:讲学习方法,强调温故而知新)
5.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段解: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强调学思结合)6.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翻译:∶“多么有贤德啊,颜回!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中,别人都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仍然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多么有贤德啊,颜回!
(段解:孔子赞扬颜回坚持学习而贫贱不移的精神)
7.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段解:这一章阐述了读书人求学问的态度,以求学为乐)
8.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
且贵,于我如浮云。”
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凉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段解:讲人的道德修养,不取不义之财,提倡“安贫乐道”)
9.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
改之。”
翻译: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必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选择他的优点来学习,借鉴他的缺点进行自我改正。”
(段解:讲学习态度,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克服自己的短处)
10.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翻译:孔子对着滔滔江水,感叹道:“时光就像这流水一般消逝,日夜不停。”
(段解:教育弟子要珍惜时间)
11.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翻译:孔子说:“可以改变主帅,但哪怕是一个最普通的人,也不
可以改变志气。”
(段解:这句目的告诉学生,一个人应该坚定信念。)
12.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翻译: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这里面了。”
(段解:这提到的是学习方法,“博学而笃志”。)20、
翻译: 即使有美味的菜,不吃,是不知道它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是不知道它的好处的。所以,学习之后才会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会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这之后才能反省自己;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这之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25《河中石兽》翻译
沧州南面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院正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河底。过了十多年,和尚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并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人们)以为它们顺流而下了。(于是)摇着几只小船,拖着铁耙,(向下游)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
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讲学,听了这件事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轻,埋在沙里,越沉越深。沿着河边寻找它们,不也疯狂吗?”大家信服地以为这是正确观点。
一个老河兵听了这话,也笑着说:“凡是沉在河中的石头,应当从上游寻找它们。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轻,水冲不走石头,但它的反冲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坑洞,(石下的沙坑)越冲越深,延伸到石头的一半时,石头一会定栽倒到坑洞里。照这样再次冲刷,石头又会再次翻转。不停地翻转,于是(石头)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疯狂;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疯狂吗?” (人们)依照他的说法(去做),果然在(上游)几里外寻到了石兽。那么天下的事,只了解其一,不了解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根据某一个道理就主观地判断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