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99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河道综合整治规划报批稿

河道综合整治规划报批稿

来源:99网


报告编号:水资源BG2011005B

**市河道综合整治“十二五”规划(报批稿)

**市水利局 ***研究院 二O一一年六月

桐乡市河道综合整治“十二五”规划

目 录

前 言 .................................................................. 1 1 区域概况 .............................................................. 3 1.1自然概况 ............................................................ 3 1.2社会经济状况 ........................................................ 4 1.3河流水系及水环境现状 ................................................ 6 1.4河道整治需求 ........................................................ 9 2 规划总则 ............................................................. 13 2.1 规划指导思想 ....................................................... 13 2.2 规划目标 ........................................................... 13 2.3 规划原则 ........................................................... 13 2.4 规划范围 ........................................................... 14 2.5 规划水平年 ......................................................... 14 2.6 规划任务 ........................................................... 14 2.7 规划依据 ........................................................... 15 3 河道整治总体布局 ..................................................... 17 3.1河道功能、等级划分 ................................................. 17 3.2河道总体布局 ....................................................... 20 4 河道综合整治措施 ..................................................... 25 4.1河道疏浚工程 ....................................................... 25 4.2河道拓宽工程 ....................................................... 26 4.3生态护岸工程 ....................................................... 27 4.4水系沟通工程 ....................................................... 30 4.5亮点景观工程 ....................................................... 31 4.6主要工程建设内容 ................................................... 33 4.7水面率控制规划 ..................................................... 35 4.8水体生态修复及高水位运行建议 ....................................... 36 5 投资估算与工程实施意见 ............................................... 38 5.1投资估算 ........................................................... 38 5.2分期实施意见 ....................................................... 39 5.3资金筹措意见 ....................................................... 39 6 工程管理 ............................................................. 41 6.1管理和运行机制 ................................................. 41 6.2河道管理制度 ....................................................... 42 7 实施效益及环境影响评价 ............................................... 44 7.1效益分析 ........................................................... 44 7.2环境影响评价 ....................................................... 45 8 结论 ................................................................. 48

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 I

桐乡市河道综合整治“十二五”规划

附 图:

附图1 **市水系分布图 附图2 防洪排涝河道布局图 附图3 抗旱输水河道布局图 附图4 生态景观河道布局图 附图5 水运交通河道分布图 附图6 “两新”工程河道布局图 附图7 县级河道疏浚工程布置图 附图8 县级河道护岸工程布置图 附图9 城区河道整治工程布局图 附图10 河道生态护岸典型断面图

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 II

桐乡市河道综合整治“十二五”规划

前 言

**市位于浙江省北部杭嘉湖平原,长江三角洲东南侧,运河两侧。1985年经批准,列入国家首批沿海对外开放县(市),连续三年跻身浙江省经济十强县(市)和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行列,并于1993年4月撤县设市。**市环境优美、经济发达,境内水网交织,田地交错,物产丰富,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称。近年来,围绕省“万里清水河道”工程进行了一系列的河道整治工作,具体工作参照《**市河道整治规划(2004-2020)》(以下简称“《整治规划》”)中安排的2004~2007年实施计划和《**市2008~2011年河道综合整治计划》(以下简称“《整治计划》”)有序进行,包括河道清淤、生态圩堤、生态护岸及河道保洁等,河道整治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由于境内河道数量众多且分布广,整体水质状况仍不容乐观,治理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现代化新市镇,城乡一体新社区”(以下简称“两新”工程)建设,人们对河道功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防洪排涝标准提高,而且除了防洪排涝、灌溉引水等功能外,还要发挥生态环境、景观休闲等综合效应。同时,2011年1月29日公布的一号文件——《 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加强城市防洪排涝工程建设,提高城市排涝标准”、“加快中小河流治理”、“继续推进生态脆弱河流和地区水生态修复,加快污染严重江河湖泊水环境治理”,这为**市“十二五”河道综合整治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为此,在以往河道治理的基础上,为了更好地进行“十二五”河道综合整治,**市水利局委托我院编制《**市河道综合整治“十二五”规划》。

《**市河道综合整治“十二五”规划》以《整治规划》为基础,根据近年来河道整治的进展情况及面临的新要求进行规划的编制;由于《整治规划》对**市河网进行过详细的水利计算,本规划不做重复计算,以其结果为依据进行河道整治工程的安排;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对此规划中涉及的相应河道整治内容作一定的调整。另外,本次规划的范围是**市全境,必须与《**市农村河道综合整治试点规划》(即2011~2013年五个试点项目区县级以下河道的综合整治,简称“《试点规划》”)和《**市城区河道综合整治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即2011~2015年城区河道综合整治,简称“《可研报告》”)相衔接,这两项专题研究涉及的河道应列入本次规划。

在明确规划的主要目标与任务后,我院组织项目组人员多次赴现场查勘和收集基础

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 1

桐乡市河道综合整治“十二五”规划

资料,在**市、水利局及各镇(街道)相关部门的大力协助和支持下,调查分析了近年来**市河道治理情况以及现状仍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市城市总体规划,结合“两新”工程建设,明确各河道主要功能;以相关规划对本区域河道整治的意见为基础,制定河道整治总体方案,规划五大类河道整治总体布局,合理布置河道整治工程措施,并提出了相应的非工程措施。

本规划成果编制过程中,得到了**市水利局及有关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在此谨表谢意!

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 2

桐乡市河道综合整治“十二五”规划

1 区域概况

1.1自然概况

1.1.1地理位置

**市位于浙江省北部杭嘉湖平原,长江三角洲东南侧,运河两侧,地理坐标北纬30°28′~30°47′、东经120°17′~120°39′。东连嘉兴市秀洲区,南邻海宁市,北毗德清县、杭州市余杭区,西北接湖州市南浔区,北界江苏省吴江市。市区距上海市140千米,距杭州市65千米,沪杭高速公路、申嘉湖高速公路、320国道、运河等水陆交通要道横贯全境。具体交通地理位置如下图1.1。

图1.1 **市交通地理位置

1.1.2地形地貌

**市是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的一部分。境内地势低平,无一山丘,大致东南高、西北低,略向太湖倾斜,平均海拔5.3米。东西宽约36千米,南北长约34千米,总面积727平方千米。

全市虽地处平原,但田地交错,高低不平,互相分割,微地貌结构复杂,形成特有的“桑基圩田”人工地貌。近年来,通过圩区建设,农村土地田园化,大规模的土地平整,原有地貌也有较大的变化。

1.1.3土壤植被

**市土壤为河流冲积土和湖泊沼泽淤积土。全市土壤分属水稻土(水田)和潮土(旱地)两个土类。旱地是由历史上挑田泥和开拓河道的泥土堆叠而成,土壤质地与就近水田土质相同。西部和西北部土壤质地一般为中壤土,心底土有石灰反应;东南部覆盖湖相河相沉积物,土壤质地粘重,内排水不良;中部土壤砂粘适中,自然肥力较高。20世纪90年代末,由于大面积的土地平整,土质变化较大。

全市有耕地面积58.15万亩,其中:水田42.83万亩,旱地15.32万亩,分别占耕地面积的73.65%、26.35%。

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 3

桐乡市河道综合整治“十二五”规划

境内生物资源种类繁多。主要植物资源有485种,其中藻类12种、苔藓植物10种、蕨类植物8种、裸子植物20种、被子植物458种。

1.1.4水文、气象

**市属长江流域,太湖区、运河水系,位于北亚热带南缘的东亚季风区,具有温和湿润、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的特点。

季风是影响**市气候的主要因素。气温受季风影响,以冬冷夏热为特征。境内多年平均气温15.8℃,1月份为全年最冷月,多年月均气温3.3℃;7月为全年最热月,多年平均气温28.2℃;全年无霜期238天,初霜期一般在11月中旬,终霜期一般在次年3月下旬。全年平均日光充足,日照达2021h,以7、8两月最多,1月为最少。

**市多年平均降水量1218.2mm,多年平均蒸发量837mm,多年平均径流深420mm,多年平均径流量3.04亿m3。径流量中部分渗入地下,补给表层地下水,因此,全市实际多年地表水资源量为2.73亿m3。另上游过境客水多年平均11.0亿m3,全市每年实际可利用量3.80亿m3,全市人均水资源拥有量1033m3,大大低于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240m3和全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119m3。

**市年平均降水天数约140天。降水集中在每年4至9月,雨量占全年的65%以上,其中4、5月为春夏季风交替,连续低温多雨,不断出现“春雨”,6、7月份“梅雨”期,夏秋之交时有台风影响,雨水较多。8-9月为“台风期”。由于受季风气候影响,夏季盛行东南偏东风,冬季盛行西北风。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也使得本市时有台风、暴雨、洪涝、干旱和冰雹等自然灾害发生。

1.2社会经济状况

**市位于运河两侧,320国道和沪杭高速公路斜贯南郊,出海工程长山河横贯中部,水陆交通发达。本市环境优美、经济发达,1985年经批准,列入国家首批沿海对外开放县(市),连续三年跻身浙江省经济十强县(市)和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行列,并于1993年4月撤县设市。

根据相关资料,**市经济发展在改革和调整中保持较快的增长态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市化水平逐年提高。近年来,工农业生产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中得到全面发展,科技进步不断渗透到工业经济领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步伐加快,集约化、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社会各项事业成绩显著。2010年,全市人民在、市的正确领导下,

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 4

桐乡市河道综合整治“十二五”规划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稳增长促转型,强统筹促联动,重民生促和谐”工作主线,扎实开展“项目推进年”和“效能提升年”活动,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增长态势,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经济社会实现了较好发展。全年实现生产总值(GDP)409.0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3%,增速比上年加快4.3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4.37亿元,增长3.2%;第二产业增加值227.亿元,增长16.4%;第三产业增加值156.82亿元,增长12.8%。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6.0:55.7:38.3。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60830元,比上年增长13.8%,

投资总量取得突破。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5.65亿元,比上年增长31.8%,增幅列嘉兴市首位,其中工业生产性投入112.16亿元,比上年增长17.7%。全年基础设施投资29.68亿元,比上年增长28.0%;房地产开发投资39.7亿元,比上年增长65.4%。

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年末全市户籍人口为674022人,比上年增加3024人。户籍人口中非农人口2026人,占总人口的39.2%。全年出生人口5077人,出生率为7.55‰,死亡人口5200人,死亡率为7.7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18‰,人口自然增长率连续6年呈下降状态。

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397元,比上年增长12.6%,人均消费支出16522元,比上年增长15.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4418元,比上年增长14.3%,人均生活消费支出9254元,比上年增长3.4%。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97:1。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年内新增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5.14万人,累计达到25.85万人;新增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95万人,累计达到21.85万人;新增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0万人,累计达到11.8万人;新增工伤保险参保人数2.2万人,累计达到22.28万人;年末生育保险参保人数20.76万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9.09万人。

全市共辖3个街道9个镇(街道):梧桐街道、龙翔街道、凤鸣街道、乌镇镇、濮院镇、屠甸镇、石门镇、洲泉镇、河山镇、大麻镇、崇福镇、高桥镇。各镇(街道)相关的自然、经济社会情况见表1-1。

表1-1 **市各镇(街道)相关的自然、经济社会情况表

序镇(街道)河流 人口(人) 行政村农民人均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 5

桐乡市河道综合整治“十二五”规划

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名称 乌镇 龙翔 梧桐、振东 濮院 凤鸣 屠甸 河山 石门 洲泉 大麻 崇福 高桥 合计 行政面河流总长积(km2) (km) 71.2 39.83 88.55 58.6 41.11 39.3 63.23 73.36 32. 100.14 55.04 727.00 250.76 123.78 246.79 175.45 175.47 214.17 136.70 242.15 257.16 114.29 370.28 214.81 2521.81 河网密度其中:农总人口 (km/km2) 村人口 7.65 3.08 3.15 2.88 2.99 4.81 3.51 5.60 3.51 3.46 3.70 3.90 3.47 56681 27047 130140 46029 51129 29485 28084 52665 63500 35375 100991 47544 668670 47369 25799 31660 36509 43968 25777 27352 49217 58367 34071 83147 45995 509231 个数 17 9 17 14 14 8 9 18 19 11 26 15 177 收入(元) 11276 11410 11486 11836 11338 11327 11281 11709 11536 11822 11769 10225 11417.9 1.3河流水系及水环境现状

1.3.1河流水系情况

**市地处杭嘉湖平原水网地区,属长江流域,太湖区,运河水系。根据水域调查,全市水域面积约为51km2,全市水域水面率约为7.0%;其中河网水域水面率6.82%,水漾水面率0.14%,池塘水面率0.07%;总蓄量为1.32亿方,其中河流贡献占了95.55%,池塘贡献1.13%,水漾贡献3.32%。正常水位下,全市(河道、池塘、漾荡)水面积为40.99km2,水面率为5.6%,其中河网水面积为39.45km2,水面率为5.4%。在总水域水面积为49.55km2的河网中,县市级以上河道水域面积为14.39km2,镇(街道)级河道水域面积为10.205km2,镇(街道)级以下河道水域面积为24.953km2。

市境河流南接海宁长安上塘河水系,北经澜溪塘与江苏省接壤,运河流经市境段长41.77km。全市有骨干河道47条,大部分河道与运河垂直相交,呈网状分布;其中地市级河道7条,分别为运河,澜溪塘,大水桥港,莲花桥港,长山河,盐官下河,含山塘港,共长97.46km;县市级河道40条,共长348.92km,镇(街道)级河道27,共长456.39km;镇(街道)级以下河道2297条,共长1361.83km。与运河桐乡段相连的骨干河道主要有金牛塘、白马塘、康泾塘、长安塘、含山塘、灵安港、西圣埭港、长山河、大红桥港、祝香桥港等。另外,全市共有池塘291个,水漾14个,属典型的江南平原水网。

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 6

桐乡市河道综合整治“十二五”规划

**市水系分布图见图1.2(附图1)。各等级河道统计表见下表1-2。

表1-2 **市各等级河道统计表

分类 项目 条数 长度(km) 水域面积(km) 2地市级 县市级 镇(街道)级 镇(街道)级以下 2297 1361.83 24.953 合计 7 97.46 4.05 40 348.92 10.34 278 456.39 10.205 2622 22.6 49.55 1.3.2水环境现状

(1)河流水功能区、水环境功能区划

根据《浙江省水功能区和水环境功能区划分方案》,浙江省水功能区分为保护区、保留区、缓冲区、饮用水源区、工业用水区、农业用水区、渔业用水区、景观娱乐用水区、过渡区9种类型。浙江省水环境功能区分为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渔业用水区、工业用水区、农业用水区、景观娱乐用水区和多功能区7种类型。

**市共有19个水功能、水环境功能区,除了运河桐乡段(博陆镇到崇福市河终止处)水功能区和水环境功能区均为工业用水区,目标水质Ⅳ类外,其余水质目标均为Ⅲ类。

(2)水环境现状分析

**市境内各河道水质均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呈严重的有机污染及富营养化状态。除部分水源地河道局部时段水质为Ⅲ类外,其余大部分水体水质均属于Ⅳ~Ⅴ类,运河大麻段甚至是劣Ⅴ类。全市水质特点是:冬季为全年水质最佳的时期,溶解氧升高,有机污染减少;夏季水质较差,富营养化严重。

根据2006~2008年常规监测断面监测数据显示,大麻桥、屠甸东新桥和洲泉日晖桥全年水质均为劣Ⅴ类,大麻桥总氮最大超标倍数高达8.02倍,屠甸东新桥和洲泉日晖桥,总氮最大超标倍数达7倍之多。2010年5月21日全市22个水质监测断面监测数据分析见表1-3。按照单项参数评价法对本次水质监测结果进行评价,2010年5月21日全市22个水质监测点水质均为劣Ⅴ类,水质类别的主要决定性因子依次为总氮、氨氮、总磷。此外,大部分断面的COD和溶解氧均超标;除了盐湖公路桥、果园桥水厂、屠甸东新桥、拔堍桥、陈家桥和民兴大桥外,其余16个监测断面均受到石油污染。造成**市水环境污染与恶化的主要原因有:

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 7

桐乡市河道综合整治“十二五”规划

(1)河网自身环境容量低。平原河网地区河道比降小,流动性差,自净能力差。 (2)污染物面广、点多、量大,包括面源污染物、偷排或未截的生活和工业污水、处理尾水等。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大量农药化肥残余流入水体。农村生活污水、畜禽养殖污染集中处理率低,大多未经处理直接入河。此外,工业废水也威胁着河网水质。据2009年桐乡统计年鉴,全市已建成6个污水处理厂,排水管道长411.0km,污水日处理能力5万m3。全市城镇生活污水日排放量5.345万m3,处理率为83.5%;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8.6%,处理尾水直接排入就近河道。虽然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很高,但由于污水处理成本高、效益低,且工业废水并没有实行强制入网处理,大部分排放标准控制不严,甚至未处理私自排放也时有发生。

(3)过境污染物对本地水环境的污染。桐乡是杭嘉湖平原的“洪水过境走廊”,上游来水水质普遍较差。河网不仅要消化本地排放的污染物,还要承担来自上游的污水,造成河网纳污总量高,通航河道的保洁长效管理机制落实难度较大。

表1-3 2010年5月21日全市22个水质监测断面监测数据分析

序号 87 88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监测断面 南门桥 盐湖公路桥 屠甸东新桥 果园桥水厂 运河水厂 南环桥 双溪桥 太师桥 打铁高桥 千泾桥 良种场 灵安桥 拔堍桥 星石桥 pH 7.04 7.18 7.17 7.23 7.28 7.23 7.1 7.22 7.17 7.2 7.25 7.39 7.16 7.36 溶解氧 Ⅴ Ⅲ Ⅳ Ⅳ Ⅳ Ⅳ Ⅳ Ⅱ Ⅴ Ⅳ Ⅴ Ⅰ Ⅴ Ⅲ 高锰酸盐指数 Ⅳ Ⅳ Ⅳ Ⅳ Ⅲ Ⅲ Ⅳ Ⅲ Ⅳ Ⅲ Ⅳ Ⅳ Ⅳ Ⅳ 化学 五日生化 氨氮 总磷 需氧量 需氧量 Ⅳ Ⅲ Ⅲ Ⅳ Ⅲ Ⅲ Ⅴ Ⅲ Ⅳ Ⅲ Ⅳ Ⅳ Ⅴ Ⅲ Ⅴ Ⅲ Ⅳ Ⅳ Ⅳ Ⅴ Ⅳ Ⅲ Ⅴ Ⅳ Ⅴ Ⅱ 劣Ⅴ Ⅱ 劣Ⅴ 劣Ⅴ 劣Ⅴ 劣Ⅴ Ⅴ Ⅴ Ⅴ Ⅱ Ⅴ Ⅳ Ⅳ 劣Ⅴ Ⅴ Ⅳ Ⅳ Ⅴ Ⅳ Ⅳ 劣Ⅴ Ⅳ 劣Ⅴ Ⅴ 劣Ⅴ Ⅳ 总氮 劣Ⅴ 劣Ⅴ 劣Ⅴ 劣Ⅴ 劣Ⅴ 劣Ⅴ 劣Ⅴ 劣Ⅴ 劣Ⅴ 劣Ⅴ 劣Ⅴ 劣Ⅴ 劣Ⅴ 劣Ⅴ 石油类 0.09

劣Ⅴ 劣Ⅴ 劣Ⅴ 劣Ⅴ 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 桐乡市河道综合整治“十二五”规划

101 崇福大通新桥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崇福水厂 陈家桥 大麻桥 洲泉日晖桥 南北双桥 河山 民兴大桥 7.35 7.34 7.68 7.52 7.29 7.32 7.25 7.34 Ⅱ Ⅳ Ⅰ Ⅱ Ⅳ Ⅴ Ⅴ Ⅳ Ⅲ Ⅳ Ⅳ Ⅳ Ⅳ Ⅴ Ⅳ Ⅳ Ⅲ Ⅲ Ⅳ Ⅲ Ⅲ Ⅴ Ⅳ Ⅳ Ⅲ Ⅳ Ⅱ Ⅲ Ⅳ 劣Ⅴ Ⅴ Ⅳ 劣Ⅴ 劣Ⅴ Ⅴ Ⅳ 劣Ⅴ Ⅳ Ⅳ Ⅳ Ⅲ Ⅳ 劣Ⅴ 劣Ⅴ 劣Ⅴ 劣Ⅴ 劣Ⅴ 劣Ⅴ 劣Ⅴ 劣Ⅴ 0.2 0.2 0.03 0.3 0.1 0.12 0.08 0.02 劣Ⅴ 劣Ⅴ 劣Ⅴ 劣Ⅴ 劣Ⅴ 劣Ⅴ 1.4河道整治需求

1.4.1河道治理概况

桐乡优越的地理位置及发达的水系,使得境内河道有其独特的重要性,不仅承担着防洪排涝、引水灌溉、通航等重要任务,也影响着各行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从2003年实施“万里清水河道”建设开始,按照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以净化洁化美化农村环境和增强防汛抗旱能力为目标,全面开展河道综合整治工作,主要工程有河道疏浚、堤防与护岸建设、河道生态与景观建设、河道水质改善等。

**市河道整治工作主要围绕《整治规划》中2004年~2007年实施计划和《整治计划》有序进行。先后实施完成了城市防洪一期、二期、三期以及四期工程的建设,整个市区防洪能力有所提高,河道水质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城市品位得到大幅提升。同时,结合新农村及城乡一体化建设,部分重点培育村庄围绕河道进行亮点建设,呈现了水清、岸绿、流畅、景美的场景。2003年到2010年底,共清淤河道2562条,清淤长度为2079.15km,总土方量2910.84万m3,清淤率(按长度算)达91.8%;建设护岸长度765.98km,护岸建设率为17%,绿化率为20.7%。

另外,在河道管理养护方面,目前除了7条地市级河道有固定维修养护资金,由嘉兴市专门的流域管理机构直接管护外,其他河道均没有具体的养护措施和固定维修养护资金,平常由各镇(街道)村自行养护,河道管理站做好日常的监督工作;若出现比较严重的建设工程问题,则上报河道管理站进行解决。在河道保洁方面,从2007年开始,**市进行河道保洁试点工作,共落实河道保洁试点村62个,保洁河道496条,保洁水域面积762.29万m2,市财政补助145万元。2008年开始,开始全面保洁工作,每年全市1000万资金,按各个村的水域面积进行分配。**市河道保洁工作一直常抓不懈,逐步完善河道保洁管理机制,加强检查督促,确保责任落实到位。2010年全市共配备保洁队伍185支,专职河道保洁员672名,保洁监督员234名,河道保洁实现全覆盖。

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 9

桐乡市河道综合整治“十二五”规划

1.4.2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2003年全面开展河道综合整治工作以来,**市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走在浙江省前列,但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河道功能提出了更高和更新的要求,不仅具有防洪排涝、灌溉供水和航运的功能,也要发挥河道在改善景观、生态环境等方面的优势。目前**市在河道建设方面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防洪形势依然严峻

自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市地面沉降情况普遍,以崇福、屠甸、乌镇最严重,部分地带超过1m。地面沉降给防洪排涝等工程带来严重威胁。一是已整治过的河道原整治工程标准偏低,需要再次整治;二是原标高的城镇防洪工程由于地面沉降,防洪能力减弱。另外,市域骨干河道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堤身断面不达标、建筑物老化、排涝动力不足等现象,城市防洪排涝标准偏低,调蓄及抵御超标准洪水能力差。因此,目前全市抵御洪涝灾害能力依然不能满足城市化建设以及经济发展的要求。

(2)河道淤积现象仍存在

**市积极响应省的号召,七年来对全市河道进行清淤工作,到2010年底,大约91.8%(按长度算)的河道都已进行疏浚;但由于水土流失及平原河网水动力条件差等原因,部分河道存在较严重的回淤现象。据调查,淤积严重的河道每年有50~60cm的淤积厚度。另外,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长山河、运河等主要通航河道边上的小浜小汊一定距离内淤积相当严重,已影响到当地农业的灌溉、排涝问题。

(3)护岸建设滞后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市已新建、重建了部分主要河道的护岸;2003年又借“万里清水河道”建设,大力进行护岸建设。至2010年底,尽管完成了33%的护岸建设任务,但总体力度仍明显不够。

(4)水环境状况仍持续恶化

2010年全市河流水质普遍处于Ⅴ类,有的甚至劣Ⅴ类,市域内已无Ⅲ类以上符合国家规定作为饮用水水源的优质地表水。由于本地水资源不足,大部分为过境水,平原水网置换率低,水环境容量小,水质污染严重影响区域的供水安全,属典型的水质型缺水地区。同时,由于水土流失等原因,河道“水浑”的问题普遍存在。

(5)生态景观功能体现不足

桐乡历来就被誉为“鱼米之乡、丝绸之府”,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江南独有的水乡特色,所以滨水生态景观岸线的建设也是**市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举措。然而,前几

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 10

桐乡市河道综合整治“十二五”规划

年的河道整治工作主要是河道清淤、堤防与护岸建设、长效保洁等,生态措施体现不足;而且由于以往河道管理界限不明确,而城市化进程又不断加大,河道两岸的滨水区域被大量挤占,河道沿线的公共绿地和公益性设施用地等未来发展空间预留不足,其生态、娱乐、休闲以及景观功能方面的作用仅在极少数河道得到体现。

1.4.3河道整治需求

本规划以《整治规划》为基础,该规划有关河道整治工程量及水面率控制的要求与实际建设情况对比见下表1-4。

(1)工程量方面:规划到近期2010年共清淤河道1070.58km,2008~2020年河道清淤重点为流经各镇(街道)的重要连通河道以及其他河道的清淤清障,在规划远期即2011~2020年,基本完成河道清淤工作,共清淤长度2294.96km。市域内的河道护岸修筑进行分期实施,配合近期的河道疏浚工程,相应的护岸建设同步进行;规划近期2004~2010年共修筑护岸413km,远期2011~2020年对水域内尚未防护的河道,采用不同的护岸形式进行防护,共完成护岸439.5km;争取到2020年县级河道的护岸修筑基本完成,2020年以后开始进入长期对河道的管理、监测、维护和建设控制时期。根据表1-4,**市河道整治工作已提前完成,仅存9.4%(按长度算)的河道未清淤,本次规划到2015年,**市内所有河道需完成一轮清淤,对已清淤又回淤的部分重要河道进行再次清淤;到2010年底,共修筑各类护岸765.98km,已提前完成规划要求的任务,有条件在这五年期间完成所有县级河道重要河段的护岸修筑,同时加大力度,继续进行镇(街道)级及以下河道的生态护岸建设。在河道整治时,需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不但要加强防洪排涝、供水、纳污等能力,还要将其作为人民生活环境的一部分,更好地体现其水环境、沿河绿化风景带等面貌,城镇新社区的河道,需满足一定亲水性的要求。

(2)水面率控制方面:2004年,**市域水面率仅有6.4%,《整治规划》提出:2004~2010年度通过水域补偿和人工湿地与湖荡建设共增加水面积3.615km2,合5400亩,水面率提高0.5%,河道整治提高水面率0.1%,即到2010年末水面率达到7.0%;2011~2020年度通过水域补偿和人工湿地与湖荡建设共增加水面积10.339km2,合15500亩,水面率提高1.43%,河道整治提高水面率0.07%,即到2020年末水面率达到8.5%。近几年,通过开挖河道(如北公桥港延伸河道建设)、河道人工湿地等建设,提高水面率0.61%;2010年开始实施的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及人工湿地提高水面率0.1%,2010年底**市域水面率达到7.11%,满足规划要求。根据《**市水域保护规划》,到2020年,规

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 11

桐乡市河道综合整治“十二五”规划

划水域面积为58.96km2,规划水域面积率达8.1%,基于桐乡水面率控制实际,以《整治规划》要求为目标,到2020年达8.5%;本次规划需通过水域补偿和人工湿地与湖荡建设增加水域面积4.3km2,水面率提高0.71%。

表1-4 **市河道整治规划与实际建设对比表

建设内容 长度(km) 疏浚工程 土方(万m3) 护岸工程 长度(km) 2270.47 413 7.0 5025.72 852.5 8.5 2910.84 765.98 7.11 《整治规划》 2010年 1070.58 2020年 2294.96 实施情况 截至2010年 2079.15 水面率控制(%) 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 12

桐乡市河道综合整治“十二五”规划

2 规划总则

2.1 规划指导思想

本次河道整治规划的指导思想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市城市总体规划,结合“两新”工程建设,与相关规划相衔接,明确各河道主要功能,合理布置河道整治措施,恢复河道基本功能的同时,充分发挥新形势下河道生态环境、景观休闲功能作用。

2.2 规划目标

本规划的总体目标是通过河道整治,改善河道水质,恢复和强化河道功能,以提高城市品位,改善居住环境,最终实现河道“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综合整治规划总目标。具体目标如下:

(1)提高河道的防洪排涝能力和两岸保护区的防洪标准,特别是城区骨干河道的防洪排涝能力。城市及中心镇防洪标准提高到50年一遇,排涝标准提高到20年一遇;一般城镇防洪排涝标准均达到20年一遇及以上;农村防洪标准达到20年一遇,排涝标准达到10年一遇,为**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创造有利环境。 (2)改变目前存在的河床淤积问题,全市河道完成一轮清淤疏浚,初步建立河道轮疏机制,对已回淤的部分河道进行重清;建设护岸及绿化工程,防止岸坡水土流失,美化环境,到“十二五”末,全市护岸建设率争取达到45%,新建护岸的河道绿化覆盖率达到85%以上。

(3)改变水系面貌,改善水质,恢复和强化河道功能,不仅满足防洪排涝和灌溉供水要求,同时发挥河道生态景观效应。全面推行河道保洁制度,所有河道均进行保洁长效管理;全市共建设亮点景观工程18处,每个镇(街道)不少于1处。

2.3 规划原则

从规划河道的实际出发,以有关法律、法规、行业标准为依据,在深入调查、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制订科学合理的河道整治方案,促进**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满足人民文化、精神生活的需求。本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

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 13

桐乡市河道综合整治“十二五”规划

(1)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的原则

河道整治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影响因素多。因此,必须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的原则,协调好上下游、左右岸的关系、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之间的关系以及河道整治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防洪规划等一系列规划之间的关系,等等。

(2)坚持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

**市河道综合整治涉及的河道面广量多,工程措施也多种多样,不同河道采取的整治措施也不相同,因此,根据河道的功能和等级,突出重点治理骨干及重要河道(如中小河流治理),并优先实施;另外,对于同一河道,不同的工程措施也需要坚持分步实施的原则,易实施或迫切需要实施的工程先实施。 (3)坚持工程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原则

规划在加强工程措施的同时,必须强调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河道整治的整体作用。通过建立河道管理信息系统,为河道的日常管理提供便利;通过建立河道水文水质监控系统,对全市主要河道的水文、水质进行实时监控,防止洪涝灾害及水质污染的发生;同时,水环境保护措施的实施,为河道生态功能的恢复提供有力保障。

2.4 规划范围

本规划范围为**市全境,3个街道9个镇(街道):梧桐街道、龙翔街道、凤鸣街道、乌镇镇、濮院镇、屠甸镇、石门镇、洲泉镇、河山镇、大麻镇、崇福镇、高桥镇,规划总面积727km2。

2.5 规划水平年

规划基准年:2010年; 规划水平年:2015年。

2.6 规划任务

在原有河道治理的基础上,十二五期间,根据规划目标,安排以下河道整治任务:(1)对未清淤的河道进行清淤,已进行过清淤又回淤的重要河道进行再次清淤; (2)完成所有县级河道重要河段的护岸修筑,主要改善和扩展河道行洪排涝、供

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 14

桐乡市河道综合整治“十二五”规划

水调蓄功能;对于镇(街道)级及以下河道,根据以往治理经验,加大力度进行生态护岸建设;

(3)合理完善河网水系布局,保持河网水系畅通;

(4)结合各镇(街道)发展规划,选择新村点及景区进行亲水性景观工程建设。

2.7 规划依据

(1)法律法规和文件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 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

 《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办法》;  《浙江省水资源管理条例》;

 《浙江省建设项目占用水域管理办法》; (2)技术规范和技术标准  《防洪标准》(GB 50201-94);

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  《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洪水计算规范》(SL 44-93);  《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 252-2000);  《河道建设标准》DB33/T614-2006;  《河道生态技术规范》DB33/1038-2007等。

 《浙江省水功能区和水环境功能区划分方案》(浙政办发(2005)109号); (3)规划和设计文件

 《浙江省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方案》;  《**市市域总体规划》;  《**市水利建设规划》;

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 15

桐乡市河道综合整治“十二五”规划

 《**市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

 《**市公路水运交通建设规划》(2001年~2020年);  《**市防洪排涝规划》;

 《**市河道整治规划(2004-2020)》;  《**市水域保护规划》;  《**市生态护岸参考图集》;

 《桐乡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初审稿)》  《**市农村河道综合整治试点规划》;  《**市给水专项规划》;

 《**市城区河道综合整治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 16

桐乡市河道综合整治“十二五”规划

3 河道整治总体布局

**市河道整治总体布局立足于**市市域总体规划,同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河道功能需满足新的更高要求。本规划在原有《整治规划》提出的河道总体布局的基础上,结合旅游文化建设和“两新”工程建设,充分考虑各河道功能和等级,对**市的河道整治布局做了相应的调整,为进一步河道整治措施的确定指引方向。

3.1河道功能、等级划分

3.1.1河道功能划分

《**市水域调查》对**市境内的所有河道的功能都进行了说明,每条河道的功能并不唯一,由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其所发挥的作用等因素,确定了其主导功能,在不同的丰、枯年份其主导功能会有所侧重,由于流经不同地区,其主导功能亦会随之变化。**市内河道众多,有些小河道的主导功能也并不明显,因此,本规划仅对主要河道的功能进行划分,并对河道功能进行总体说明。河道的主要功能大致有航运交通功能、防洪排涝功能和生态景观功能等。河道功能与其承担的任务息息相关,相关规划对主要河道的任务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河道功能及涉及的主要河道分述如下:

(1)航运交通

根据《**市公路水运交通建设规划(2001年~2020年)》,随着澜溪塘、杭申线(运河)、杭平申线(长山河含运西段)、东宗线(金牛塘和新板桥港)、永兴港的建成,逐渐形成环**市区的航运格局,因此,确定上述5条河道以及白马塘、无量桥港、南沙渚塘、大有桥港、崇福市河、南日港、长安塘和康泾塘主要支线航道需具备航运交通功能。

(2)防洪排涝

根据**市的水利分区及排水河道格局,南排河道是以盐官下河、长山河、莲花桥港为主;向北承担引排水作用的河道是以澜溪塘为主;向东承担引排水作用的河道是运河为主。40条县级河道作为7条骨干河道的配套河道,它们把整个**市连通起来,各级河道相互连接,彼此相连成网,有效地保证了**市过境洪水以及本区洪水的安全下泄。因此,确定47条县级以上河道需具备防洪排涝功能。

(3)生态景观

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 17

桐乡市河道综合整治“十二五”规划

根据《**市市域总体规划》和《**市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2002~2020)》,通过以乌镇为品牌,石门为重点,大运河水上游为载体,逐渐将**市打造成中国最佳旅游城市、浙北旅游强市、长江三角洲旅游名市。因此,确定沿运河一带的河道,如白马塘、乌镇市河、康泾塘、无量桥港、沈店桥港和西圣埭港等河道需具备良好的景观休闲、生态环境功能。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河道功能提出了更高和更新的要求,不仅具有防洪排涝、灌溉供水和航运的功能,也要发挥河道在改善景观、生态环境等方面的优势。因此,各河道的功能均有景观休闲、生态环境的要求。对于流经城镇、村庄的河段以景观休闲为主,对于流经农田、野外的河段以生态环境、水质保护为主。 由于河道功能丰富,且随时间和空间有所变化,在对河道进行整治时,必须全面规划、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强化河道的综合功能。

3.1.2河道等级划分

**市共有河道2622条,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可将河道分为不同的类型。按照本地河道建设重要性和功能作用可将河道分为骨干河道、重要河道和一般河道;按照河道流经的区域将河段分为城市(镇)河段、乡村河段(流经乡村居民点)和其它河段。**市属平原地区,境内河道均为平原河道,据统计,其有骨干河道(即县级以上河道)47条,重要河道(即镇(街道)级河道)27,一般河道(即镇(街道)级以下河道)2297条。

根据以上对河道主要功能及等级的划分,结合水域调查成果,47条骨干河道的等级及主要功能详列于下表3-1。

表3-1 **市骨干河道等级及主要功能表

河道序等号 级 Ⅰ Ⅱ Ⅲ 地Ⅳ 市Ⅴ 级 Ⅵ Ⅶ 主要功能 河道名称 起点 终点 长度(km) 40.104 4.922 3.953 6.900 31.969 6.834 2.781 97.463 防洪航运水量生态排涝 交通 调蓄 景观 √ √ √ √ √ √ √ √ √ √ √ √ √ √ √ √ √ √ 运河 澜溪塘 大水桥港 莲花桥港 长山河 盐官下河 含山塘港 余杭界 秀洲界 乌镇市河 丁家桥港 运河 运河 运河 小计 秀洲界 乌镇市河 湖州界 秀洲界 海宁界 海宁界 洲泉晚村 √ 18

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 桐乡市河道综合整治“十二五”规划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县20 市21 级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金牛塘 分乡港 白马塘 乌镇市河 康泾塘 王母桥港 北永兴港 南永兴港 上塔庙港 丁家桥港 新板桥港 中路过桥港 黑板桥港 周墅塘 大有桥港 安桥港 毛竹港 南日港 九曲港 湘庄港 长安塘 无量桥港 沈店桥港 西圣埭港 六里港 小羔羊港 祝香桥港 灵安港 大红桥港 店街塘港 北沙渚塘 中沙渚塘 南沙渚塘 晏城港 洛塘河 斜港 大麻市河 洲泉港 董家桥港 三里塘港 运河 运河 运河 金牛塘 运河 运河 运河 运河 运河 运河 运河 运河 运河 无量桥港 三洞环桥港 白马塘 斜港 中沙渚塘 中沙渚塘 南沙渚塘 运河 河山集镇 含山塘 三洞环桥港 运河 大有桥港 运河 运河 三洞环桥港 运河 运河 运河 运河 南日港 长安塘 长山河 大麻镇区 大有桥港 上塔庙港 乌镇市河 小计 乌镇市河 新塍塘 乌镇市河 澜溪塘 长山河 莲花桥港 澜溪塘 长山河 澜溪塘 老康泾塘 灵安港 灵安港 长山河 湖州界 运河 吴兴界 海宁界 唐泾塘 南沙渚塘 洛塘河 长安 白马塘 运河 运河 长山河 运河 大有桥港 唐泾塘 运河 毛竹港 南日港 海宁界 海宁界 毛竹港 硖石 海星 海宁界 祝香桥港 分乡港 分乡港 8.493 11.738 12.562 4.214 10.858 4.407 12.183 12.252 12.118 9.673 7.563 6.401 6.224 2.874 10.885 1.759 3.856 6.440 2.082 2.457 3.126 12.884 13.532 14.725 7.630 9.302 9.6 12.219 13.315 18.150 12.415 17.613 13.593 5.530 4.830 7.487 2.942 11.00 3.765 6.177 348.918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 19

桐乡市河道综合整治“十二五”规划

由上表可以看出,不同河道的功能有所不同,同一河道的功能也并不单一。在河道整治时,不同的河道具体整治措施也应有所不同;对于同一河道,需合理协调其几大功能间的关系,有生态景观要求的河道,在满足防洪排涝、交通航运等基本功能的前提下,丰富河道景观功能,发挥综合效应。

3.2河道总体布局

**市河道整治的总体布局,包括五大类:防洪排涝河道布局、抗旱输水河道布局、水运交通河道布局、生态景观河道布局以及“两新”工程河道布局。其中,防洪排涝河道布局、抗旱输水河道布局和水运交通河道布局基本没有变化,生态景观河道布局随着近年来旅游景观的进一步开发进行细化,另外增加“两新”工程河道布局。

3.2.1防洪排涝河道布局

汛期,**市主要来水有西南部余杭区通过运河泄水入本区,西部德清方面的来水主要通过大红桥港和沈店桥港之间的东西向河道入境,北部湖州(吴兴、南浔)以顾家塘和大水桥港为主入境。根据《**市河道整治规划(2004年-2020年)》水利计算结果,一般情况下,洪水期水位由**市西南至东北方向以运河为轴线沿程递减,近年来南排工程建设完成后,洪水期水位等值线顺时针呈弧状旋转45度左右。涝水主要通过澜溪塘、运河、长山河、盐官下河及莲花桥港等排出本区域。具体行洪排涝河道布局如下:

白马塘~运河以西部分为承接西部涝水入境的区域,河道以东西走向为骨干,南北向河道起连通配套作用。规划以运河、大红桥港、长山河(运西段)、西圣埭港、沈店桥港、无量桥港为骨架构成排水系统,起重要连通作用的河道为含山塘(三洞环桥港)、大有桥港和洲泉港。

白马塘以东,运河以北为**市重要的北排区,承担着涝水北排太湖的重要任务。河道以南北走向为骨干,东西向河道起连通配套作用。规划以白马塘~乌镇市河~澜溪塘以及分乡港、北永兴港、上塔庙港、金牛塘、安桥港为骨架构成排水系统,起重要连通作用的东西向河道为董家桥港和三里塘港。

东排河道主要以运河为主,涝水通过运河向东经嘉兴排入黄浦江。

运河以南区域的南排河道主要承担将涝水排入杭州湾的任务。在南排区域中,又分为长山河以北区域和长山河以南区域。长山河以北区域以莲花桥港、长山河和灵安港为骨架构成排水系统,起配套连通作用的河道有黑板桥港、新板桥港、康泾塘、南永兴港;

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 20

桐乡市河道综合整治“十二五”规划

长山河以南区域外排河道为南北走向,东西向河道起配套连通作用,主要骨干河道有斜港、毛竹港、南日港、长安塘、湘庄港、盐官下河、大麻市河,并以盐官下河为主,主要配套连通的河道有六里港、店街塘港、北沙渚塘、中沙渚塘、南沙渚塘和洛塘河。防洪排涝分区及主要河道见下表3-2,防洪排涝河道布局图见图3.1(附图2)。

表3-2 防洪排涝分区及主要河道详情表

其中主要外排河道 防洪排涝分区 骨干河道 配套河道 需整治河道 白马塘~运河以西区域 运河、大红桥港、长山河(运西段)、西圣埭港、沈店桥港、无量桥港 白马塘~乌镇市河~澜溪塘、分乡港、北永兴港、上塔庙港、金牛塘、安桥港 含山塘港、大有桥港、洲泉港 运河 大红桥港、大有桥港、西圣埭港、沈店桥港、无量桥港 白马塘、北永兴港、上塔庙港、董家桥港、三里塘港 灵安港、黑板桥港、康泾塘 白马塘以东,运河以北区域 董家桥港、三里塘港 澜溪塘 运河以南、长山河以北区域 黑板桥港、新板莲花桥莲花桥港、长山河、 桥港、康泾塘、港、长山灵安港 南永兴港 河 斜港、毛竹港、南日运河以南、长山港、长安塘、九曲港、河以南区域 湘庄港、盐官下河、大麻市河 六里港、店街塘斜港、毛竹港、南日港、港、北沙渚塘、湘庄港、九曲港、大麻盐官下河 中沙渚塘、南沙市河、店街塘港、南沙渚塘、洛塘河 渚塘、 3.2.2抗旱输水河道布局

遇干旱年时,河道水位由**市西北向南方向沿程递减,即枯水年份**市来水主要由桐乡西北部的太湖补给,主要从西面的新市方向和北面的澜溪塘以及规划的东宗线河道来水。抗旱时,由于东南部地势较高,河床较浅,旱情较西北部地区严重,为此需要连通东西和南北地区的骨干沟通河道。根据《整治规划》,规划南北向的骨干供水灌溉河道主要有南永兴港~北永兴港、金牛塘~新板桥港~南日港、白马塘~运河~长安塘等。东西方向的连通河道主要有无量桥港~白马塘、沈店桥港~运河、长山河(含运西段)、大红桥港~南沙渚塘、祝香桥港~六里港等。主要抗旱输水河道见下表3-3,抗旱输水河道布局图见图3.2(附图3)。

表3-3 主要抗旱输水河道详情表

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 21

桐乡市河道综合整治“十二五”规划

供水河道分骨干河道 河道走向 南北 连通河道 东西 供水河道线路 南永兴港~北永兴港 金牛塘~新板桥港~南日港 白马塘~运河~长安塘 无量桥港~白马塘 沈店桥港~运河 长山河(含运西段) 大红桥港~南沙渚塘 祝香桥港~六里港 需整治河道 北永兴港 南日港 白马塘 无量桥港、白马塘 沈店桥港 / 大红桥港、南沙渚塘 / 3.2.3水运交通河道布局

参照《**市公路水运交通建设规划》(2001年~2020年),规划**市内河航道布局将由两个层次构成:第一层次为以杭申线(运河)、杭平申线(长山河)、澜溪塘为“三横”,以东宗线(金牛塘和新板桥港)和南永兴港为“二纵”,从而形成了“三横二纵”的干线航道网,构成桐乡内河航道的主骨架;第二层次为以无量桥港、南沙渚塘为“两横”,以大有桥港、白马塘、南日港、长安塘~崇福市河和康泾塘为“五纵”,形成“二横五纵”的次骨架。两个层次形成以**市区为中心,连接周边县市,辐射市域12个镇(街道),干支直达的航道网络;改造内河港口,实现干线航道与主要港口、重要支线航道直达。在工程布置过程中,这些河道要充分考虑其航运功能。主要水运交通河道详情见下表3-4,水运交通河道布局图见图3.3(附图4)。

表3-4 主要水运交通河道详情表

航道 干线杭平申线(长山河含运西段) 航东宗线(金牛塘~新板桥港) 道 南永兴港 白马塘 崇福市河 南日港 支无量桥港 线航长安塘 道 南沙渚塘 大有桥港 康泾塘 运河(澜溪塘) 杭申线(运河) 航道等级 III III IV IV IV V V V V VI VI VI VI 河道长度(km) 4.92 40.10 .00 16.06 12.25 13.69 6.26 6.44 12.88 3.13 13.59 10.88 10.86 备注 / / / / / 整治 / 整治 整治 / 整治 整治 整治 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 22

桐乡市河道综合整治“十二五”规划

3.2.4生态景观河道布局

参照《**市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2002~2020)》,规划全市形成“一心、三区、一带”的整体格局,通过以乌镇为品牌,推进以石门为重点的“大运河休闲之旅”的发展,“一心”为梧桐街道文化、交通、会展综合旅游集散中心,即康泾塘文化中心;“三区”为乌镇水乡古镇与休闲度假区、石门运河文化休闲旅游区和白荡漾水乡风情文化休闲旅游区;“一带”即贯通桐乡的运河休闲度假旅游带。运河、白马塘、乌镇市河均是景观建设的重点河道,大红桥港至白荡漾、桑泽湖漾纳入水源、湿地生态保护区。另外,根据近年来乌镇和石门景区的具体规划,即将建设乌镇谭家湾遗址景区和石门农业示范园区,其中谭家湾遗址景区涉及的主要河道有上塔庙港和三里塘港,农业示范园区涉及的主要河道有无量桥港、沈店桥港和西圣埭港。将这些河道结合城镇市政及园林绿化建设,形成错落有致的水乡风景和集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生态环境。各旅游区及其生态景观河道见表3-5,生态景观河道布局图见图3.4(附图5)。

表3-5 各旅游区及其生态景观河道详情表

旅游分区 乌镇水乡古镇与休闲度假区 主要水域 乌镇市河 上塔庙港 三里塘港 运河 白马塘 无量桥港 沈店桥港 西圣埭港 运河 康泾塘 大红桥港 白荡漾 桑泽湖漾 备注 / 整治 整治 / 整治 整治 整治 整治 / 整治 整治 整治 整治 石门运河文化休闲旅游区 康泾塘文化中心区 白荡漾水乡风情文化休闲旅游区 3.2.5“两新”工程河道布局

**市正在进行“两新”工程建设,根据相关规划,各个镇(街道)的城镇范围均在扩大,规划镇域范围内将建设城镇型新社区,规划镇域外的村庄分别建设农村型新社区。共建设城镇型新社区34个,农村型新社区114个。新社区周边的河道整治应该符合社区的整体规划。集镇河道在河道整治时需充分考虑土地资源紧张,河道预留空间相对不足的特点;农村新社区在河道整治时尽量保持原有河道的自然风貌,采用生态修复的方

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 23

桐乡市河道综合整治“十二五”规划

式。根据**市村庄布点规划,各城镇型新社区涉及的主要河道列于下表3-6,“两新”工程河道布局图见图3.5(附图6)。

表3-6 各城镇型新社区涉及的主要河道详情表

镇(街道) 主要河道 运河 康泾塘 新板桥港 灵安港 乌镇市河 上塔庙港 三里塘港 金牛塘 南永兴港 王母桥港 南永兴港 长山河 无量桥港 运河 白马塘 大有桥港 运河 大有桥港 长安塘 崇福市河 中沙渚塘 南日港 晏城港 备注 / 整治 / 整治 / 整治 整治 / / 整治 / / 整治 / 整治 整治 / 整治 / / 整治 整治 整治 市区 乌镇 龙翔 濮院 屠甸 河山 石门 洲泉 大麻 崇福 高桥

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 24

桐乡市河道综合整治“十二五”规划

4 河道综合整治措施

河道综合整治措施应遵循第3章所阐述的五大类河道布局,每类河道布局内的河道在整治时选择的措施也将不同。对于大部分河道而言,均具有多种功能,同属于几类河道布局,因此,在对每条河道进行整治时,需充分考虑其所具备的功能及所属的布局。本次根据规划的目标和任务,在五大类河道布局的大框架下,对区域内未整治的河道合理安排整治工程及其工程量,包括河道疏浚工程、拓宽工程、生态护岸工程,水系沟通工程。同时,结合“两新”工程建设,对有条件的新社区个别河段提出景观设计总体要求,最终呈现“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沿河风貌。

本次整治的是**市全境范围内的河道,其中部分农村河道(即镇(街道)级及以下河道)被列入《试点规划》项目,属试点项目区河道;部分城区河道被列入《可研报告》项目,属城区防洪工程河道;部分河道被列入中小河流治理项目,称中小河流。

4.1河道疏浚工程

本次河道疏浚工程主要是在原有河道治理的基础上,对**市内所有未清淤的河道进行清淤,已清淤又回淤的部分河道进行再次清淤。河道疏浚底高程按照《整治规划》提出的要求进行控制:其中,县级重要连通河道,河道疏浚底高程控制为-2.3m;县级重要连通配套河道,河道疏浚底高程控制为-1.8m;流经镇乡的重要连通河道,河道疏浚底高程控制为-1.3~-1.6m,其他一般河道,河道疏浚底高程控制为-1.3~-0.8m。

“十二五”期间,计划共疏浚河道480.83km,总土方797.42万m3;其中,试点项目区疏浚河道96.33km,土方251.47万m3;城区防洪工程疏浚河道11.70km,土方56.90万m3。具体疏浚规划工程见下表4-1~4-2。

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 25

桐乡市河道综合整治“十二五”规划

表4-1 镇(街道)级及以下河道疏浚规划工程表

镇(街道)疏浚长度名称 (km) 乌镇 龙翔 梧桐 濮院 屠甸 凤鸣 高桥 河山 大麻 石门 崇福 洲泉 合计 27 41 30 33 34 36 35 30 32 45 50 52 445 土方 (万m3) 疏浚长度(km) 44 62 40 46 48 42 50 40 40 88 80 84 6 4.55 31.04 0 32.74 28 96.33 其中试点项目区 其中城区防洪工程 土方 (万m3)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土方 疏浚长度(万m3) (km) 10.21 63.87 0 84.78 92.61 251.47 5.20 28.50 5.20 28.50 表4-2 县级河道疏浚规划工程表

疏浚工程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河道名称 长度(km) 土方(万m3) 长度(km) 土方(万m3) 安桥港 北永兴港 大有桥港 九曲港 康泾塘 南日港 沈店桥港 湘庄港 斜港 合计 1.00 12.1 3.30 2.08 4.30 2.20 1.00 2.46 7.39 35.83 3.00 35.5 9.90 12.48 17.60 10.80 6.92 14.76 22.46 133.42 4.30 2.20 6.50 17.60 10.80 28.40 回淤 回淤 其中城区防洪工程 备注 4.2河道拓宽工程

为了提高河道的行洪能力,本次规划在原来城市防洪工程的基础上,对城区内的部分河道进行拓宽并同时对河道进行疏浚。本次规划拓宽的河道包括两部分河道,除了小羔羊港为扩大杭嘉湖南排工程涉及的河道外,其余均为城区范围内的河道,参照《可研报告》成果,本河道拓宽工程中河道规划断面均采用复式梯形断面。具体河道拓宽规划工程见下表4-3。

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 26

桐乡市河道综合整治“十二五”规划

表4-3 河道拓宽规划工程表

序号 1 2 3 4 5 6 7 8 河道名称 清河桥港(新民路至康泾塘) 翁家木桥港 树桥港 九曲港(庆北) 横港(圆明河至南永兴港) 灵安港(康泾塘至百桃集镇) 小羔羊港 (运河口至洲泉岑山村) 合计 长度(km) 土方(万m3) 0.92 1.4 1.45 1.2 1.6 3.8 13.9 24.27 3 5.6 5.8 4.8 5.5 30.4 111.2 166.3 备注 城区防洪工程 城区防洪工程 城区防洪工程 城区防洪工程 城区防洪工程 城区防洪工程 扩大杭嘉湖南排工程 / 4.3生态护岸工程

4.3.1护岸工程量情况

**市目前河道的护岸建设率(即已建护岸河道长度占所有河道总长的百分比)十分低,大约为25%,而且已有的护岸多数均采取传统的硬化材料建设,景观绿化更是缺乏。因此,对**市河道进行护岸整治势在必行。本次规划主要对县级河道未建护岸或已有护岸老化的河段进行生态护岸建设,同时结合“两新”工程建设,对各镇(街道)内镇(街道)级及以下重要河段进行生态护岸建设。

“十二五”期间,计划共修筑生态护岸1211.22km;其中,试点项目区187.22km;城区防洪工程77.33km。具体生态护岸规划工程见下表4-4~4-5。

表4-4 镇(街道)级及以下河道生态护岸规划工程表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镇(街道)名称 乌镇 龙翔 梧桐 濮院 屠甸 凤鸣 高桥 河山 大麻 石门 崇福 洲泉 合计 护岸长度(km) 88 72 71 77 74 76 87 85 83 113 85 1000 其中试点项目区 护岸长度(m) 12800 42418 13226 60130 588 187222 其中城区防洪工程 护岸长度(m) 56730 56730 27

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 桐乡市河道综合整治“十二五”规划

表4-5 县级河道生态护岸规划工程表

序河道名称 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护岸工程 建设范围 长度(m) 其中城区防洪工程 长度(m) 8600 7600 4400 20600 1000 安桥港 乌镇内安桥-地心桥 5930 白马塘 示范园内外 5140 北沙渚塘 高桥镇河段 13100 北永兴港 剩余河段 26630 大红桥港 全河段 5883.4 大麻市河 全河段 11369.8 大有桥港 大麻镇、洲泉镇剩余河段 5760 店街塘港 高桥镇、屠甸镇剩余河段 2000 董家桥港 乌镇内公路-水闸 8716 黑板桥港 凤鸣镇河段 4160 九曲港 全河段 8600 康泾塘 果园桥港至运河、老320国道至灵安港 7600 灵安港 康泾塘至百桃集镇 1800 毛竹港 桥以北到斜港 4400 南日港 灵安港至长山河 9120 南沙渚塘 高桥镇剩余河段 8570 三里塘港 乌镇内公路-上塔庙港 14000 上塔庙港 乌镇剩余河段 11650 沈店桥港 剩余河段 5200 王母桥港 剩余河段 2900 无量桥港 石门镇、河山镇剩余河段 10300 西圣埭港 石门镇、河山镇剩余河段 4914 湘庄港 全河段 18604.6 小羔羊港 全河段 1500 斜港 屠甸内桥以南到海宁界 1300 晏城港 高桥镇内剩余河段 8200 中沙渚塘 高桥镇内剩余河段 2873.6 周墅塘 全河段 211221.4 合计 4.3.2护岸形式及原则

在**市以往的护岸建设中,由于传统的浆砌块石、砼预制块等硬质材料能确保护岸的安全,且在《**市水利建设专项项目资金补助暂行办法(试行)》中,河道硬化工程的补助标准较高,一定程度上误导了镇(街道)选择硬化河道的建设方案,以争取更多的补助资金,从而忽略了生态措施,造成**市河道护岸形式单一,绿化率低。直到2007年才开始陆续进行生态护岸的建设,目前**市内采用的河道生态护岸形式均参照水利勘测设计咨询有限公司编制的《**市生态护岸参考图集》,主要有预制件生态护岸、植草砖生态护岸、标准砌块生态护岸、无砂砼护岸和植物护坡等。

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 28

桐乡市河道综合整治“十二五”规划

生态护岸是年轻的河道护岸工程技术。近些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许多新技术、新材料被用于国内外河道生态护岸中。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以及对其他地方生态护岸建设的调查,适于平原河网地区的生态护岸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①固土植物护坡

即利用根系发达的植物进行固土护坡,既可起到防止水土流失作用,又可以满足生态环境修复需要,同时还可以人造景观。

②网石笼结构生态护岸

网石笼结构生态护岸,可以构造铁丝网与碎石复合种植基。即由镀锌或喷塑铁丝网笼装碎石、肥料及种植土组成。在河道护坡中,一般应选用耐锈蚀的喷塑铁丝网笼。

③土工材料复合种植技术

该项技术又分:土工网复合植被,土工网垫固土种植基,土工格栅固土种植基,土工单元固土种植基等技术。其中,土工网复合植被技术,又称草皮加筋技术。土工网垫固土种植基,主要由网垫和种植土、草籽等组成。网垫质地疏松、柔韧,有合适的空间,可充填土壤和沙粒。植物的根系可以穿过网孔生长,长成后的草皮可使网垫、草皮、泥土表层牢固地结合在一起。土工格栅固土种植基,是利用土工格栅进行土体加固,并在边坡上植草固土。土工单元固土种植基,是利用聚丙烯等片状材料经热熔粘接成蜂窝状的网片整体,在蜂窝状单元中填土植草,起固土护坡作用。

④植被型生态混凝土护坡

植被型生态混凝土亦称绿化混凝土,由多孔混凝土、保水材料、缓释肥料和表层土组成。在城市河道护坡结构中,可利用生态混凝土预制块进行铺设,或直接作为护坡结构,既实现了混凝土护坡,又能在坡上种植花草,美化环境,使江河防洪与城市绿化完美结合。

⑤水泥生态种植基

水泥生态种植基,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相组成的具有一定强度的多孔性材料。固体物质包括适合于植被生长的土壤、肥料、有机质及由低碱性的水泥、河砂组成的胶结材料等。在种植基固体物质间,由稻草、秸秆等成孔材料形成孔隙,以便为植物提供充足的水分和空气。在种植基内还可填充保水剂,保持植物在日照下能很好生长。

⑥多孔质结构护岸

所谓多孔质护岸,是指用自然石、混凝土预制件等材料,构成的带有孔状的适合动植物生存的护岸结构形式。其施工简单,不仅能抗冲刷,还为动植物生长提供有利条件,

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 29

桐乡市河道综合整治“十二五”规划

此外还可净化水质。这种型式的护岸,可同时兼顾生态型护岸和景观型护岸的要求。

⑦自然型护岸

自然型护岸,即以天然的植被、原石、木材等材料来替代混凝土护岸,尽量创造接近自然型的河道。在日本和,这种河道治理方法称之为“近自然工法”和“生态工法”。

护岸形式的选择应该结合桐乡当地实际,且因地制宜地选择符合河道所在区域景观要求的生态护岸工程。除了**市内现有的生态护岸形式外,本规划推荐几种常见的生态护岸供选择:自然堆石生态护岸、植被型生态混凝土护岸、多孔混凝土块(带鱼巢)生态护岸等,具体生态护岸图片及断面图见图4.1~4.6(附图10-1~10-6)。在具体生态护岸设计时,应结合各河道的特点,兼顾如下原则:

①生态护岸应满足河道功能及堤防的稳定要求,并降低工程造价; ②尽量减少刚性结构,增强护岸在视觉中的“软效果”,美化工程环境; ③进行水文分析,确定水位变幅范围,结合植物调查结果,选择不同区域和部位的合适的植物;

④应设置多孔性构造,为生物提供一个安全的生长空间; ⑤尽量采用自然的材料,避免二次环境污染; ⑥布置建筑物时考虑人们的亲水要求。

4.4水系沟通工程

所谓水系沟通工程,就是在有必要的地方新开挖河道,连通周围的水系。开展水系沟通工程,可以增加水体流动,改善水质,但由于该工程将占用大量土地且改变原有河网水系状况,不可任意开挖。目前,**市内水系沟通工程建设分以下三种情况:对附近水系连通有重要影响的断头河,新开挖河道连通水系;新社区建设需新开挖河道,增加景观效果;由于土地利用的需要,将河流改道。本次,**市水系沟通工程主要分布在农村河道综合整治试点项目区和城区防洪工程内,共新开挖水系沟通工程22条,总长度28.02km,总土方186.86万m3;其中,试点项目区新开挖河道12条,长11.42km,开挖土方45.66万m3;城区防洪工程新开挖河道10条,长16.60km,开挖土方141.2万m3。根据《试点规划》和《可研报告》,所有水系沟通工程列于下表4-6。

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 30

桐乡市河道综合整治“十二五”规划

表4-6 **市水系沟通工程规划表

序新开挖长度河道名称 号 (km) 1 0.52 王家河西浜(徐家浜至永新河) 2 裕丰港(环绕元丰新社区至石槛头港)1.351 3 0.61 利民港(香樟树浜至水路港) 4 1.005 面长港(金圣庵港至永新河) 5 0.8 南桥头港(延伸至海家桥港) 6 1 油车桥港(南北均延伸至白马塘) 7 元帅庙港(连通大运河与周边水系) 4 8 0.5 潘家里港(倪家角泵站改变走向) 9 0.65 新开河(小羔羊港至长山河) 10 新开河一(曹家埭浜至杭州扇南浜) 0.45 11 0.38 新开河二(赤家浜至徐家浜) 12 0.15 新开河三(王家门浜至斜港) 13 0.85 新开河一(树桥港至翁家木桥港) 14 0.95 新开河二(树桥港至翁家木桥港) 15 3.5 秋韵港(丁家桥港至南永兴港) 16 1.6 灵悟桥港(秋韵港至运河) 17 1.6 新木桥港(秋韵港至运河) 18 1.2 北公桥港(绕城公路至南永兴港) 19 1.7 秦皇庙港(灵安港至长山河) 20 2.2 桂花港(灵安港至长山河) 21 1.8 高新河(新板桥港至南日港) 22 新开河三(应急备用水源至南永兴港)1.2 23 28.016 合计 土方 备注 (万m3) 2.08 5.4 龙翔街道试点项目区 2.44 4.02 3.2 4 16 2 2.6 1.8 1.52 0.6 6.8 7.6 35 16 12.8 12 13.6 11 14.4 12 186.86 石门镇试点项目区 洲泉镇试点项目区 濮院镇试点项目区 城区防洪工程 4.5亮点景观工程

河道不仅起到防洪排涝、灌溉引水等作用,还具有生态景观价值;河道作为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为使其达到“岸绿、景美”的效果,需结合**市及各镇(街道)发展规划,将其融入到城市园林的景观建设和市民休闲场所建设中,对部分待开发景区及新社区进行亮点景观工程建设。**市内亮点景观工程规划见表4-7。

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 31

桐乡市河道综合整治“十二五”规划

表4-7 **市亮点景观工程规划表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镇(街道) 凤鸣街道 龙翔街道 梧桐街道 石门镇 洲泉镇 濮院镇 乌镇镇 河山镇 大麻镇 崇福镇 高桥镇 屠甸镇 合计 工程所在区域 合星村 元丰新社区 单桥新社区 同心村 农业示范园 中心社区 众安村 永联村 陈家村 河山村 永丰村 东安村 湾里村 范桥村 荣星村 统计个数 1 2 1 4 2 1 1 1 1 2 1 1 18 备注 福严寺 试点项目区 钱林泾港 试点项目区 试点项目区 试点项目区 安桥港 无量桥港 郑家埭港 油车桥 倪家木桥 秀才桥港 李西州墓 本次亮点景观工程分为两类,一类是景区结合河道进行开发建设,另一类是新社区为了提升社区品位围绕某一河段进行亲水性景观工程建设。流经不同区域的河流因其自身条件与流经环境不同而有不同属性,在亮点景观工程建设时应从河道不同的人文及自然属性出发,总体上体现“以人为本,回归自然”的建设思路,其中有人文景观的应与之相配套,社区河段的景观工程应充分考虑亲水环境建设。在具体的建设过程中应把握以下几点:

(1)要遵循师法自然的原则。将自然的石头、花岗岩、木材等天然材质应用到景观小品中。在植物景观中将景观生态学的思想融入到环境设计当中,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自然循环,将自然生态作为景观设计的首要元素。

(2)要坚持人水和谐的理念。真正意义上的景观设计是为人服务的,河道景观效果不仅仅是物质景观,还应当包含有人文景观。社区河段景观设计要符合社区整体规划,着重体现亲水性,景区河段景观设计要十分注重保留河道两岸的文物建筑,既要保存历史遗留的文化设施,又要将历史流传的水文化典故进行有形化的构思。

(3)要体现美学特点和视觉特性的效果。鉴于人们在游览河道时看到的往往是动态的风景而不是静止的画面。因此,在设计河道景观时可以通过巧妙运用曲线元素将外部景观引入河道环境、通过地形起伏条件布设富于变化的线形以区别于其他地区,同时

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 32

桐乡市河道综合整治“十二五”规划

注重与周围环境色彩的搭配和协调。另外,河道景观中的环境小品设施,如花坛、休憩亭廊、座椅、雕塑等,体量不大,功能不小,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休息、观赏、标识等功能性服务,而且其本身的造型、色彩也颇具艺术观赏价值和文化价值,往往因其小而精致给人以深刻的感受和体验,需格外注重环境小品设施内涵的把握。

总之,在河道景观设计中,要将景观生态学的思想融入到环境设计当中,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自然循环,构架生态走廊,实现人与自然的对话,并同周围的人文环境充分结合,按照“建设水和绿色的长廊”、“充满活力和文化的河流”、“多姿多彩公园化的河流”、“清澈而舒适的河流”、“绿色、水、文化相协调的河流”等河道景观设计要求,使河流真正成为“生态河流、文化河流、景观河流”。

4.6主要工程建设内容

本次**市河道综合整治“十二五”规划共疏浚河道480.83km,总土方797.42万m3;拓宽并疏浚河道24.27km,总土方166.3万m3;生态护岸1211.22km;新开挖水系沟通工程22条,总长度28.02km,总土方186.86万m3。其中,县级河道2,疏浚河道长度35.83km,土方133.42万m3;拓宽并疏浚河道长度17.7km,土方141.6万m3;生态护岸211.22km;镇(街道)级及以下疏浚河道长度445km,土方6万m3;拓宽并疏浚河道长度6.57km,土方24.7万m3;生态护岸1000km。主要工程建设内容见统计表4-8-2和表4-8-3。

在所有规划的河道中,部分河道作专题研究,部分河道需重点治理。分别阐述如下: (1)专题研究:①城区防洪工程建设全面达到5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结合道路建设和景观需要,综合考虑河道走向,采用开挖、疏浚、拓宽并疏浚河道与修建护岸相结合的方案,以满足河道行洪、生态、景观的需求;共开挖、疏浚、拓宽并疏浚河道23条(段),总长度38.67km,总土方253.20万m3,其中疏浚河道7条(段),长11.70km,疏浚土方56.90万m3;拓宽并疏浚河道6条(段),长10.37km,拓宽并疏浚土方55.10万m3;新开挖河道10条(段),长16.60km,开挖土方141.2万m3;新砌护岸77.33km。城区河道整治工程布局图见图4.7(附图9),详情见《可研报告》。②农村河道综合整治试点工程共涉及试点项目区五个,包括龙翔街道、石门镇、洲泉镇、乌镇镇和濮院镇试点项目区;共整治河道17,疏浚长度96.33km,土方251.47万m3;新开挖河道12条,长11.42km,开挖土方45.66万m3;建设生态护岸187.22km。详情见《试点规划》。

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 33

桐乡市河道综合整治“十二五”规划

(2)重点治理:为贯彻落实《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中发[2008]1号)和《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中发[2009]1号)的精神,**市市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在“十二五”期间,把中小河流作为重点治理对象,确定北永兴港、湘庄港、中路过桥港、无量桥港、西圣埭港、王母桥港、斜港、沈店桥港、灵安港、大红桥港和沙渚塘等河道为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项目的整治河道,使所在区域免受洪灾之苦,保证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市“十二五”期间中小河流治理情况见表4-8-1。

表4-8-1 **市“十二五”中小河流治理工程项目情况表

主要建设规模 序号 项 目 名 称 河道规划控制面宽(m) 综合治理长度(km) 平均25.4 平均25.4 18~23 20~28 25~32 20~32 20~30 20~30 22~30 20~36 28~36 20~28 / 13.37 6.0 9.0 6.4 8.8 9.7 7.4 7.5 7.0 5.8 8.3 8.5 97.77 清淤疏浚长度(km) 9.35 6.0 9.0 6.4 8.8 9.7 7.4 7.5 7.0 5.8 8.3 8.5 93.75 加固堤防长度(km) 13.90 10.0 15.6 12.0 17.0 19.0 14.8 15.0 14.0 11.0 16.0 17.0 175.3 新建护岸长度(km) 7.42 9.5 18.3 11.9 15.7 18.6 13.2 13.7 12.9 10.1 15.9 15.1 162.32 **市北永兴港治理(一期)工程 **市北永兴港治理(二期)2 工程 **市湘庄港治理(一期)工3 程 **市湘庄港中路过桥港段4 治理工程 **市北永兴港无量桥港段5 治理(一期)工程 **市北永兴港西圣埭港段6 治理工程 **市濮院港王母桥港段治7 理工程 **市湘庄港斜港段治理工8 程 **市北永兴港沈店桥港段9 治理工程 **市北永兴港灵安港中段10 治理工程 **市北永兴港大红桥港段11 治理(一期)工程 **市湘庄港沙渚塘段治理12 (一期)工程 1 13 合计 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 34

桐乡市河道综合整治“十二五”规划

表4-8-2 主要工程建设内容统计表(按河道级别统计)

建设内容 河道级别 县级河道 镇(街道)级及以下河道 总计 疏浚工程 拓宽工程 水系沟通工程 生态护岸 土方 土方 土方 长度长度长度长度(km) (km) (万m3) (km) (万m3) (km) (万m3) 35.83 133.42 17.7 141.6 / / 211.22 445 480.83 6 797.42 6.57 24.27 24.7 166.3 / 28.02 / 186.86 1000 1211.22 表4-8-3 主要工程建设内容统计表(按项目分类统计)

建设内容 项目名称 城区防洪工程 中小河流治理工程 农村水环境整治 试点工程 其他 总计 疏浚工程 拓宽工程 水系沟通工程 生态护岸 土方 土方 土方 长度长度长度长度(km) 333(km) (万m) (km) (万m) (km) (万m) 11.7 93.75 96.33 279.05 480.83 56.9 97.25 251.47 391.8 797.42 10.37 / / 13.9 24.27 55.1 / / 111.2 166.3 16.6 / 11.42 / 28.02 141.2 / 45.66 / 186.86 77.33 162.32 187.22 784.35 1211.22 4.7水面率控制规划

本次河道综合整治中,水域面积的增加主要通过水域补偿和人工湿地与湖荡建设完成。**市现状湖荡数量为3个,分别是:白荡漾,位于洲泉镇和大麻镇,水面积0.79km2;桑泽湖漾,位于洲泉镇,水面积1.80km2;荒田荡,位于河山镇,水面积0.35km2。根据《整治规划》,近期2004~2010年对现有的河山镇、洲泉镇、大麻镇的成片水域进行保护、治理、建设,重点建设大麻镇大洋、洽光、黎明、百富以及水产村几处的水域,使之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湖荡。规划在市区东北端,南永兴港与莲花桥港之间,建设一块人工湿地,湿地面积控制为1600亩,其中包括人工湖以及供人们休息、娱乐的场所;湖荡总面积控制为2650亩,占全市市域面积的0.24%。远期即2011~2020,将继续在崇福、乌镇、濮院、洲泉各地方中心镇和城区的近郊,利用河道的交点逐渐扩大,形成一定规模的人工湿地水域,并在石门、屠甸、河山、大麻、高桥、同福等小城镇的镇区

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 35

桐乡市河道综合整治“十二五”规划

边缘,适于形成水面的地点建设人工湿地;湖荡总面积为7.358km2,占全市市域面积的1.02%。目前,南永兴港与莲花桥港之间的人工湖(即应急备用水源)及湿地正在实施中,规划“十二五”期间,将按原有规划的要求,围绕白荡漾和桑泽湖漾建设人工湿地及湖荡4.536km2;另外,通过河道拓宽和新开挖进行水域补偿,满足更高的功能需求,预计增加水域面积0.357km2;共提高水面率0.71%,其中,河道整治提高水面率0.052%,人工湿地及湖荡建设提高水面率0.66%;预计到2015年末,水面率将达到7.82%。

4.8水体生态修复及高水位运行建议

(1)水体生态修复建议

河网水体生态修复是利用已有及新建水利工程,提高河网水体的自恢复能力或自净能力。通过对国内外河网生态修复技术的调研,目前,主要的水体生态修复技术有引水稀释、微生物处理技术、曝气充氧技术、植物修复技术、人工湿地净化技术和生态浮床技术等。由于**市内河道水流特点为往复流动、水位变幅小,建议采用植物修复、人工湿地和生态浮床三种水体生态修复技术:

①植物修复技术是以水生植物如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等忍耐和超量积累某种或某些化学物质的理论为基础,利用植物及其共生生物体系清除水体中污染物的环境污染治理技术。该技术对于控制水域富营养化问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南京莫愁湖年产25万吨的莲藕,每年可从湖中带出60多吨的N和1吨多的P。这不仅有效地控制了湖泊富营养化问题,还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收入。同样,植物修复技术是否适用需要综合考虑水质条件、水流条件和河道形态等多种因素。

②人工湿地净化技术主要是利用土壤-微生物-植物生态系统的自我机制和对污染物的综合净化功能,使河流水质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湿地系统处于陆地生态系统与水域生态系统的连接带,以生长沼泽植物为主要特征。繁茂的水生植物为微生物提供了栖息场所,可使湿地的净化能力得到增强。人工湿地视情况可布置于河道内外,但需要适宜的场地大小,场地太小处理能力往往无法满足要求,因此应用条件主要体现在场地上。

③生态浮床即人工建设浮于水中的植物床。通过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对水体中氮、磷等植物必需元素的吸收利用,及其植物根系和浮床基质等对水体中悬浮物的吸附作用,富集水体中的有害物质,与此同时,植物根系释放出大量能降解有机物的分泌物,从而加速有机污染物的分解,随着部分水质指标的改善,尤其是溶解氧的大幅度增加,为好

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 36

桐乡市河道综合整治“十二五”规划

氧微生物的大量繁殖创造了条件,再通过微生物对有机污染物、营养物质的进一步分解,使水质得到进一步改善,最终通过收获植物体的形式,将氮、磷等营养物质以及吸附积累在植物体内和根系表面的污染物搬离水体,使水体中的污染物大幅度减少,水质得到改善,从而为高等水生生物的生存、繁衍创造生态环境条件,为最终修复水生态系统提供可能。生态浮床对水体氮、磷有很好的去除效果,能有效减少和抑制藻类的爆发,它相当于河道内的湿地,因此其处理能力也与其规模大小相对应,更多地应用于水域比较开阔的湖泊、水库。

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由于不同河道的水文特征、水质特性以及污染情况等不尽相同,所适用的生态修复技术也不尽相同,因此,河道生态修复技术的选择需建立在河道基本情况和周边污染情况调查的基础之上;②以上三种措施均需要对植物进行选择,在植物的选择上,最好选用本地物种且对水质净化效果好的植物;③注意对水生植物的固定以及喜温植物越冬过程中的维护,同时在枯萎期应及时清除,以免其腐烂后对水体造成二次污染。

(2)高水位运行建议

**市河网正常水位为2.92m,但由于太湖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的开展,为了探索水深对改善河网水质的作用,太湖流域河道均处于高水位试运行状态。目前,**市的河网水位在3.1m左右,河道高水位运行使城市防洪面临新的挑战,建议以下两点:

①在进行水利工程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时,充分考虑高水位运行的状态; ②管理上,加强对薄弱区域不安全因素的调查,定期进行巡查,做好应急预案工作。

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 37

桐乡市河道综合整治“十二五”规划

5 投资估算与工程实施意见

5.1投资估算

5.1.1投资估算方法

在估算工程投资时,参考**市本地及邻近地区已经完成建设任务的类似工程的投资,并适当考虑不同等级河道护坡高度和生态护岸的规模,采用类似工程建设单价来推算本次规划工程的投资。由于生态护岸的类型不同,造价也应有所区别;但每条河道应采取何种生态护岸形式需通过详细踏勘与分析,鉴于本次报告编写的时间仓促,无法对各河道进行详细的调查,以及在具体实施时护岸形式可能有所变动,本次仅分县级河道和镇(街道)级及以下河道做粗略估算。据调查,县级河道疏浚每方土12元,生态护岸每米450元;镇(街道)级及以下河道疏浚每方土10元,新开挖每方土8元,生态护岸每米375元;这些单价包含了除建筑费以外的其他费用。本次投资估算未包含处理的相关费用,并不考虑物价因素。

5.1.2投资估算

本次规划工程静态总投资为60087万元,包括建筑工程投资、临时工程投资、费用投资、征用和环境部分投资等。本次规划总投资估算见表5-1。

表5-1 总投资估算表 单位:万元

河道级别 工程类别 疏浚(疏拓)(万m3) 县级河道 生态护岸(m) 小计 镇(街道)级及以下河道 水系沟通工程 疏浚(疏拓)(万m) 生态护岸(m) 小计 新开挖土方(万m3) 3数量 275.02 211221.4 688.7 1000000 186.86 18 5 单价(元) 12 450 10 375 8 500000 1000000 单位 m3 m m3 m m3 项 年 合价(万元) 3300.2 9504.963 12758.163 6887 37500 44387 1494.88 900 500 60087.04 38

亮点景观工程(项) 河道管护经费 合计 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 桐乡市河道综合整治“十二五”规划

5.2分期实施意见

根据**市河道综合整治建设内容和资金能力,依照“迫切需要建立的工程先实施,且有关联的工程尽量安排同期建设,使工程尽快发挥效益”的原则,制定各项治理工程实施计划表。因此,本次五年规划的前三年,围绕农村河道综合整治试点开展工作,主要整治城区外的河道,2014年开始以城区河道建设为重点。分年实施方案和投资计划见表5-3。

表5-3 分年实施方案和投资计划

河道级别 工程建设内容 疏浚 (疏拓) 长度(km) 土方(万m3) 2011年 21.41 110.01 21.12 180.63 275.48 11.21 74.74 100.00 202.04 383.92 11.21 74.74 121.12 5 100 2012年 13.38 68.76 42.24 112. 172.18 7.01 46.72 200.00 126.28 239.95 7.01 46.72 242.24 5 100 2013年 10.71 55.00 63.37 90.31 137.74 5.60 37.37 300.00 101.02 191.96 5.60 37.37 363.37 3 100 2014年 5.35 27.50 52.81 45.16 68.87 2.80 18.69 250.00 50.51 95.98 2.80 18.69 302.81 3 100 2015年 2.68 13.75 31.68 22.58 34.44 1.40 9.34 150.00 25.26 47.99 1.40 9.34 181.68 2 100 总计 53.53 275.02 211.22 451.57 688.70 28.02 186.86 1000.00 505.10 959.80 28.02 186.86 1211.22 18 500 县级河道 生态护岸 (km) 疏浚 (疏拓) 乡镇级及以下河道 水系沟通工程 长度(km) 土方(万m3) 长度(m) 土方(万m3) 生态护岸 (km) 疏浚 (疏拓) 长度(km) 土方(万m3) 长度(m) 土方(万m3) 工程合计 水系沟通工程 生态护岸 (km) 亮点景观工程(项) 河道管护资金(万元) 投资合计(万元) 9723.34 12671.51 16687.90 13169.45 7834.84 60087.04 5.3资金筹措意见

河道具有行洪除涝、水资源供给等功能,其中大多属于公共事务,因此河道综合整治工作具有公共事务属性,该工作的大部分资金投入属于公共财政支出范围。本次河道

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 39

桐乡市河道综合整治“十二五”规划

综合整治主要资金来源有以下三个方面:

(1)上级部门专项资金补助。本次五年计划中,中小河流治理和农村河道综合整治试点项目,部分资金来源于上级财政,应积极争取。

(2)本级财政投资。由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河道整治、河道保洁及长效管理等与河道综合整治相关的项目。

(3)镇(街道)自筹。由于河道综合整治工程是以镇(街道)为实施主体,工程前期准备、处理、建设直接费除上级补助外,不足部分由镇(街道)自筹解决。

另外,部分河道还具有旅游、水景观等功能,这些功能的开发能够为投资者带来回报。因此,在河道管理过程中,在满足河道公共事务属性的情况下,鼓励开发利用河道的旅游、水景观等功能,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为多渠道筹集资金创造条件。

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 40

桐乡市河道综合整治“十二五”规划

6 工程管理

近年来,按照《整治规划》的要求,**市不断完善河道管理机制,河道管理秩序混乱的局面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河道整治工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河道管理还需进一步加强与完善。

6.1管理和运行机制

6.1.1管理机构与人员编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第五条、《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办法》第三条规定,为使工程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充分发挥工程效益,确保工程的安全,**市水利局为**市的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河道及其工程的日常管理和养护维修等工作。

**市水利局下设**市河道管理站,机构性质为监督类事业单位,核定编制人员3名,其他工作人员由水利局内部调剂,负责指导和协调全市各类河道的建设与管理。鉴于桐乡境内河道众多,分布广,具体工作由**市水利局责成**市相关管理机构承担管理任务,需进一步增加专业技术人员的数量。

6.1.2管理经费

为确保河道功能的发挥,必须落实管理经费。由于河道整治工程是社会公益性事业,无直接经济效益,因此,河道管理经费根据《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办法》,如下:

(1)财政拨款,并列入年度财政预算。

(2)受益范围明确的堤防、护岸、水闸和排涝工程设施等,水行政主管部门可向受益的工商企业、个体经营者、农户和其它单位收取工程修建维护管理费。工商企业、个体经营者和其他单位每年按年产值或年营业额的千分之一点五至千分之二计收,农业按亩承担工程加固用工。

另外,参考《整治规划》提出的建议:水环境整治带来的城镇附近土地升值后,增加的收益部分应用于河道整治工程的实施和日常维护。

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 41

桐乡市河道综合整治“十二五”规划

6.2河道管理制度

6.2.1管理范围

根据《**市水域保护规划》,河道管理范围包括河道、两岸堤防护岸及其护堤地、防洪抢险通道及绿化带,外河左右岸管理带宽度为10m,内河左右岸管理带宽度为6m;河道的保护范围是河道两岸的管理范围外一定距离,外河为5m,内河为4m,对城区河道可适当增加控制保护带。经过近几年的管理经验,桐乡实际按河道等级来控制管理范围:6~15m。

6.2.2河道管理职责

(1)贯彻执行有关防洪法规、河道管理条例、方针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指示。 (2)负责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的审批和报批;负责通航高程最底线控制,跨河建筑物高程控制在5.8m,穿河建筑物高程控制在设计河底以下2m。

(3)按照《水法》及《防洪法》对河道实施日常管理及汛期抗洪监察工作,防止河道两岸管理范围被侵占,防止在河道行洪断面范围内设障的违法行为。

(4)负责对各项工程进行检查观测、养护修理,及时掌握工程的运行状况及变化情况,消除质量隐患,确保安全。尤其是汛期(包括汛前、汛后)要加强检查观测,发现问题及时组织抢修,对一切危害工程安全的非法活动应及时制止,防患于未然。要定期进行养护修理。

(5)建立和健全河道定期疏浚制度。在加强河道监督管理的同时,需对河道地形定期进行测量,研究制订清淤措施。

(6)建立和健全河道水文、水质监测制度。为河道管理信息系统和防汛指挥系统采集和提供信息资料。

6.2.3加强河道防洪排涝管理

根据《防洪法》第三十“防汛抗洪工作实行各级行政首长负责制,统一指挥、分级分部门负责”的原则,**市建立了由市领导为指挥的市防汛抗洪指挥机构,领导全市防汛抗洪工作。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水利信息化建设初具规模,信息采集系统初步形成。实现了汛情监视、短信自动收发等应用软件的开发以及防汛抗旱视频会议系统的建设,提高了防汛抗旱科学调度水平和办公自动化水平。先后完成乌镇、崇德、桐乡三站的标准化雨量场的建设,以及水位台和站房的新建工作,使得水文观测更

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 42

桐乡市河道综合整治“十二五”规划

规范;淘汰落后的观测设备,更新测验工具,提高水文测报能力和抵御洪水的能力,改进测验手段和技术装备水平;完成水文信息采集、传输、水文预报等项目的建设,安装了三站固态存储设备雨润3000,每个站配备两套遥测设备;数据可以通过电话、短信以及GPRS三种方法传输,并直接链接**市水利局、防办、嘉兴市水文站以及各县(市、区)水文站的水文计算机,实现数据共享。

在十二五期间,还需强化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防汛防旱责任制,逐级落实防汛责任人,强化责任监督。加强应急管理保障体系建设,确保抢险救灾工作高效有序进行。进一步完善防汛防旱预案体系、预报体系和预警体系建设,着力提高指挥调度能力和水平,全面建成“组织健全、责任落实、预案实用、预警及时、反映迅速、全民参与、救援有效、保障有力”的基层防汛防台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抵御洪涝灾害的能力。同时,健全防洪排涝决策系统,防汛期间充分利用预警预报系统的分析资料,组织专家进行科学分析,为领导防汛正确决策做好参谋,并保证决策能够全面、准确、及时的贯彻实施。另外,通过宣传,在人民群众中树立防洪排涝安全意识,在危险地段设立洪水警示标志,让群众心中有数,一遇洪水主动配合防汛抢险。

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 43

桐乡市河道综合整治“十二五”规划

7 实施效益及环境影响评价

7.1效益分析

河道整治工程项目的实施所产生的效益主要体现在防洪、排涝、灌溉供水、环境和土地利用等方面。由于河道整治是一项以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为主的公益性工程,以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为主,其经济效益的计算比较复杂,因此,本规划的效益分析主要作定性的描述。

7.1.1防洪排涝效益

**市是杭嘉湖平原的“排水廊道”,河道的行洪能力不仅关系着**市,同时也关系到整个杭嘉湖平原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通过本次规划,实施河道疏浚、拓宽等整治工程后,河道行洪通畅,洪水位降低,从而有效提高河道两岸保护区的防洪能力。当遭遇设计标准内的洪水时,保护区内的居民、公共基础设施、农田等可以得到有效保护,并可减轻超标准洪水可能带来的危害。同时,缓解每年防汛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和紧张形势,提高防灾抗灾能力。另一方面,河道整治建设工程实施后,洪水位降低,有利于沿岸村镇、企业、农田涝水的外排,减轻灾害损失,从而获得较好的排涝效益。

7.1.2环境景观效益

通过河道整治改变了原来河道杂乱无章的面貌:河道淤积、堤岸线不清、水质污染等等,形成“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和谐优美的水生态环境。尤其是城镇的河道两岸,改善了河道水质,美化了两岸景观,对改善投资环境和人居环境,保障人民身心健康,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并为居民提供一个休闲、散步、观赏、娱乐的场所,以满足人们物质、文化生活不断提高的需要。另外,水质的改善不仅改善了水环境,提高了河道的观赏性,还为水资源的更好开发利用创造了条件。

7.1.3灌溉、供水效益

河道淤积造成河道调蓄容量的减少,降低了河道调蓄水量的能力,旱期水量不足。通过清除淤积的土方,有效提高了河道的蓄容能力,保障灌溉用水量;通过护岸及绿化建设,减少岸坡水土流失,防止河道淤积,同时恢复河道生态功能,提高其自净能力,改善水质,保证了灌溉供水的质量。因此,通过河道综合整治,大大提高了整个**市的

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 44

桐乡市河道综合整治“十二五”规划

灌溉、供水效益。

7.1.4旅游效益

**市是典型的江南水乡,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称。根据相关规划,**市将旅游产业确定为“支柱产业”,在现阶段(具体落实到2005年~2015年)为旅游产业的提升阶段;未来(2020年以后),通过以乌镇为品牌,推进以乌镇、石门为重点的“大运河休闲之旅”的发展,实现以旅游产业带动全市社会、经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河道综合整治工程实施后,可以美化自然景观,改善生态环境,为旅游度假增光添彩,促进旅游资源的开发、保护,带动和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7.2环境影响评价

河道整治工程同其它任何工程一样,对环境的影响都有正、负两个方面。通过一系列的整治措施,可以提高**市的防洪抗灾能力、恢复和强化河道的原有功能、改善河道的水质和生态环境,以满足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日益提高的需求,促进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这些都是正面影响。同时,在整治工程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不利的影响,如施工污水、施工噪声、水土流失等。

7.2.1对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品位的影响

**市河道整治规划工程实施后,将提高桐乡城市及其各镇(街道)的防洪排涝能力,使两岸的城镇、工厂、村庄和农田得到有效保护,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促进**市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其影响的潜力是巨大的、长远的,也为桐乡的城市化进程提供基本保障。城镇的河道整治后,河道水质得到了改善,河道两岸建成景观带,美化了两岸景观,提高了河道的观赏性,改善了人居环境,为居民提供一个休闲、散步、观赏、娱乐的场所,保障人民身心健康,对满足人们物质、文化生活不断提高的需要将起到积极的作用。也为**市提高城市品位、创建旅游休闲城市打下基础。

7.2.2对水环境的影响

随着河道整治工程的实施,河道过流断面面积增大,行洪顺畅,流速加快,溶解氧增加,河道自净能力提高,水质得到改善,旱季河道水量调蓄能力提高,有利于水环境的改善,有利于周边居民用水质量,有利于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 45

桐乡市河道综合整治“十二五”规划

7.2.3施工对环境的影响

工程施工期间,机械车辆跑、冒、滴、漏的油料及冲洗废水,若任意倾倒,会污染附近土壤环境,应采取适当措施减免这种污染。同时,生产建设活动产生的废污水排入河道,将对河道水质产生影响,但这种影响是短暂的,在施工结束后可恢复正常。

工程施工期间,各种施工机械的操作,将产生噪声,尤其是城区段的施工对居民会产生不利的影响。施工单位要合理配置施工机械,按环保要求尽量避免在夜间施工,以降低对周围环境的噪声污染。

施工及运输产生的粉尘、飘尘,发电机、挖掘机、汽车等燃油机械使用时排放废气,会增加空气中的悬浮颗粒、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一氧化碳。特别是在城区段施工、运输弃渣过程中应采取措施,尽量减少对城市环境卫生的影响。

河道整治建设所用土料多为沙质壤土、碎石土,有可能会带来一定程度的水土流失,尤其是夏季,雨水较多,冲刷流失更严重。但取土区一般在河滩,由于取土造成的局部水土流失十分有限,在施工过程中进一步加强管理,采取有效措施后可基本防止水土流失。

7.2.4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本规划工程在实施过程中,河道疏浚、护岸、水系沟通等工程建设需开挖土方,将扰动局部土地、破坏植被、损坏水土保持设施,使其保持水土的能力大幅度下降。临时堆放的土石方在降雨的作用下会产生水土流失,使生态环境受到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因此施工中应尽量减少对植被的破坏,并布设合理的土石方临时堆场,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施工结束后对河道沿线进行场地平整,管理带植草、种树,进行绿化美化,其它区域也应采取相应的水土保持措施,以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

7.2.5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上述分析表明,河道整治工程建设不仅可进一步为**市沿河防洪安全和土地资源开发提供有力保障,显著地提高河道生态效益,减免沿河两岸各类设施的坍塌破坏,同时还可增加土地利用面积,增强**市农业发展后劲,促进交通、旅游业的发展及生态环境的发展,其环境效益是十分显著的,所带来的不利影响是次要的,工程对环境的影响是利远大于弊,环境方面潜在的不利影响可采取措施加以减免,工程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巨大。因此,从环境影响方面分析,工程项目对于环境的影响是以有利影响为主导,负面影响是暂时的、次要的,可通过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减轻或消除,工程的兴建是可

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 46

桐乡市河道综合整治“十二五”规划

行的,不存在制约工程实施的环境因素。

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 47

桐乡市河道综合整治“十二五”规划

8 结论

《**市河道综合整治“十二五”规划》以《整治规划》为基础,根据近年来河道整治的情况及面临的新要求进行规划的编制。在规划编制过程中,与《试点规划》和《可研报告》相衔接,这两项专题研究涉及的河道列入本次规划。本规划主要结论如下:

(1)本次规划范围为**市全境,规划基准年为2010年,规划水平年为2015年。规划总体目标是通过河道整治,改善河道水质,恢复和强化河道功能,以提高城市品位,改善居住环境,最终实现河道“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综合整治规划总目标。

(2)本次规划的主要任务是对未清淤的河道进行清淤,已进行过清淤又回淤的重要河道(段)进行再次清淤;完成县级河道重要河段的护岸修筑,主要改善和扩展河道行洪排涝、供水调蓄功能;对于镇(街道)级及以下河道,根据以往治理经验,加大力度进行生态护岸建设;完善河网沟通体系,使河网水系畅通;结合各镇(街道)发展规划,选择新村点及景区进行亲水性景观工程建设。

(3)本次规划在《整治规划》确立的防洪排涝河道布局、抗旱输水河道布局、水运交通河道布局、生态景观河道布局基础上,新增了“两新”工程河道布局,并对生态景观河道布局进行细化。

(4)本次河道综合整治措施包括河道疏浚工程、拓宽工程、生态护岸工程,水系沟通工程及亮点景观工程。共疏浚河道480.83km,总土方797.04万m3;拓宽并疏浚河道24.27km,总土方166.3万m3;生态护岸1211.22km;新开挖水系沟通工程22条,总长度28.02km,总土方186.86万m3;共建设亮点景观工程18处。其中规划县级河道2,疏浚河道长度35.83km,土方133.42万m3;拓宽并疏浚河道长度17.7km,土方141.6万m3;生态护岸211.22km。

(5)在所有规划的河道中,有部分农村河道(即镇(街道)级及以下河道)被列入《试点规划》项目,属试点项目区河道;部分城区河道被列入《可研报告》项目,属城区防洪工程河道,另做专题研究。其中,农村河道综合整治试点工程共涉及试点项目区五个,包括龙翔街道、石门镇、洲泉镇、乌镇镇和濮院镇试点项目区;共整治河道17,疏浚长度96.33km,土方251.47万m3;新开挖河道12条,长度11.42 km,总土方45.6万m3;建设生态护岸187.22km。城区防洪工程共开挖、疏浚、疏拓河道23条(段),总长度38.67km,总土方253.20万m3,其中新开挖河道10条(段),长16.60km,开挖土方141.2万m3;疏浚河道7条(段),长11.70km,疏浚土方56.90万

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 48

桐乡市河道综合整治“十二五”规划

m3;疏拓河道6条(段),长10.37km,疏拓土方55.10万m3;新砌护岸77.33km。

(6)本次规划在现有7.01%水面率的基础上,提出了利用人工湿地、湖荡建设及水域补偿等手段,进一步恢复和扩大**市水域面积,水面率在2015年达到7.82%。

(7)本次规划工程静态总投资为60087万元,包括建筑工程投资、临时工程投资、费用投资、征用和环境部分投资等。

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 4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9spj.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5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