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C B B C A A C A B C B C A B C
多选:ABD BC ABCD ABCD ABCDE ABCD ABCDE ABD ABC 判断:错对错对对
简答:
1、试简要说明投资与储蓄的关系?
答 : 投 资 和 储 蓄 有 意 愿 (desired or planned, or ex-ante) 量 与 实 现 (realized or ex-post)量之分。依据定义,实现储蓄是一定时期国民收入用于 消费后的剩余额,而投资实现量即包括固定资产形成额,又包括存货形成额。在 统计上,有一定数额的储蓄就必然有一定数额的投资,而不论投资用于固定资产 的形成,还是用于存货的形成,不论这种存货的增加是经济的,还是不经济的。 因而一定年份的实现储蓄与该年的投资实现额始终是相等的。但是,意愿投资并 不必然与意愿储蓄相等。当意愿投资小于意愿储蓄时,社会上投资不足,就会导 致存货的非经济增加。相反,当意愿投资大于意愿储蓄时,或者投资意愿无法实 现,或者挤占意愿消费进行强制储蓄。在现实生活中,投资和储蓄受不同因素影 响和制约,因而也就产生了投资不足和投资过度的可能性。研究投资总量问题,需要分别研究投资与储蓄各自不同的制约因素。 意愿投资和意愿储蓄亦即对投资 的需求和投资供给。为了便于与宏观经济学对总需求及总供给的分析,以及货币 需求与供给的分析统一起来,又可称为投资需求与投资供给。 2、说明投资乘数理论的局限性?
答:投资乘数效应,是在一系列假定条件下的理论值。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由 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投资乘数的实际作用比其理论值低得多。而且,投资乘 数作为一种有用的分析工具,其本身也是有局限的。当消费品生产能力达到饱和点时,势必要有一部分新增储蓄 转化为消费品生产部门的投资,可投资乘数理论也不反映这一过程。在运用投 资乘数理论分析现实问题时,必须综合考虑这些因素。
3、在工业化的不同阶段,三次产业投资结构呈现怎样的变化规律?
答:从世界各国工业化过程考察,一般地说,工业化过程可分为四个发展阶 段:第一阶段工业化前期,在这一阶段,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是第一产业, 现代工业处于萌芽状态,农业占着绝对大的地位,第三产业基本上是—些必需消 费性的部门;第二阶段是前工业化时期。这阶段第一产业的比重下降,但仍占相 当大的比例,现代工业较快地发展,第二产业的比重逐渐上升,第三产业也逐步 增长;第三阶段是工业化阶段。在这一阶段,第二产业得到了重大的发展,迅速 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第一产业退居第二位,第三产业的比重则明显上升, 但仍不及第二产业。这一阶段的结束,意味着一个国家已基本完成了国民经济的 工业化,或称之为“脱衣化” :第四阶段是后工业化阶段。到了这一阶段,第一 产业的比重减低到一定的位置,第二产业的比重呈稳中下降趋势,第三产业则急 速推进,并取代第二产业而居国民经济的首位。 4、试说明财政投资应集中的领域有哪些?
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支出的主要功能在于满足公共需要,维护社会 公平。因此,财政支出除用于满足国防、行政、教育的必需外,应优先用于社会 保障、农业补贴等维护社会公平的支出。财政投资的基本功能在于弥补企业投资 的不足。为此,财政投资应主要集中在企业和个人不愿投资和无力投资的领域。 主要包括: (1)公共部门的投资。公共部门是生产公共商品(Public goods)的部门。 公共部门具有如下两个特点: 一是其产品消费非竞争性, 对该部门产品的消费, A 不减少或干扰 B 对同一物品的消费;二是其产品消费的非排他性,即无法排除他人从公共部门得到好处。 纯粹的公共部门是很少的。 国防是公共商品的明显例子。 至于公众服务、中小学教育、道路和公路,也具有某些公共商品的性质,但可以 定价收费,在经济学中被称为准公共商品,可以鼓励企业投资。 (2)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部门的投资。所谓自然垄断部门是指这些部门所 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单位成本可以随其产量的增加而降低, 由一个供给者能比两 者或更多的供给者以更低的价格服务于市场,如铁路和大型水利工程等。 (3)具有明显外部效益的部门,如环保工程等。对于企业和居民个人愿意 和有能力投资经营的领域,应尽快退出来;对于企业和企业目前还不愿意和 无力投资经营的领域,应优先非财政手段促进居民和企业投资;其次应考虑 通过与企业签订合约,由企业在监管下特许经营;再次应考虑通过税收和财 政贴息手段, 促进企业和居民投资; 复次应考虑通过参股, 促进企业和居民投资; 最后才是直接投资。 直接投资后, 还应优先考虑将资产建成后转让出去, 由企业经营,只有在企业不愿或无力经营时,才由直接经营。这样可以最大 限度地减轻投资的压力,发挥弥补市场失效的作用。
5、试述投资宏观管理中的金融手段有哪些?
答: 投资宏观管理中的金融调节手段主要有: (1)法定准备率。调整法定准备率是西方国家重要的金融调节手段之一。 所谓法定准备率, 是商业银行按法律规定必须向银行缴存的准备金占其所吸 收存款的比率。商业银行的自有资金是有限的,其放款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吸收存 款。 为了应付存款人随时提取存款, 商业银行不能把吸收来的存款全部贷放出去, 而必须保留一定的准备金。当银行提高存款准备率时,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 交存银行的数量就扩大,本身运用的部分就减少;反之,当银行降低存 款准备率时,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交存银行的数量就减少,本身运用的部分 就扩大。 (2)贴现率。这里所说的贴现率是银行向商业银行的贷款利息率或再 贴现率。向银行借款和以未到期票据向银行办理贴现,是商业银行取得 资金的重要来源渠道。 银行向商业银行的贷款利息率或再贴现率直接影响到 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因此,贴现率的高低将引起商业银行向银行借款或贴 现的数量。在总需求小于总供给的情况下,银行降低贴现率,促进商业银行 向银行借款。这样,商业银行可以扩大对企业的贷款,由此使货币供应量增 加,利息降低,从而可以促进企业投资,增加总需求。相反,在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情况下,银行提高贴现率,或减少商业银行向银行借款,这样 会迫使商业银行收缩放款。放款的收缩减少了货币供应量,提高利息率水平,阻 碍企业投资,从而减少总需求。 (3)公开市场业务。指银行通过在市场上买卖债券以调节货币供 应量及利息率,以影响企业投资。在总需求小于总供给,央行通过公开市场购进 债券, 货币供应量增加, 利息率水平下降, 促进企业投资, 从而增加总需求; 在总
需求大于总供给时,央行通过公开市场卖出债券,货币供应量减少,利 率水平上升,抑制企业投资,减少总需求。 6、试述产业集群的作用?
答:1) 、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 产业竞争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对于该国或该地区资源禀赋结构(比较优 势)和市场环境的反映和调整能力。同一产业相关的企业群居在一起,相互竞争 和协作,对提高产业的竞争力有很强的促进作用。现代组织理论认为,产业集群 是创新因素的集群和竞争能力的放大。波特教授认为,产业在地理上的集聚,能 够对产业的竞争优势产生广泛而积极的影响。从世界市场的竞争来看,那些具有 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其产业内的企业往往是群居在一起而不是分散的。 2) 、发挥了资源共享效应,有利于形成“区位品牌” 产业集群具有地理集聚的特征,因此,产业关联企业及其支撑企业、相应辅 助机构,如地方、行业协会、金融部门与教育培训机构都会在空间上相应集 聚,形成一种柔性生产综合体,构成了区域的核心竞争力。区位品牌”即产业区 位是品牌的象征,如法国的香水、意大利的时装、瑞士的手表等 3) 、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产业集群依靠内部联系网络,有力推动了当地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很多 国家的地方通过培育地方产业集群, 使本地生产系统的内力和国际资源的外 力有效结合,提高了区域竞争力,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经验。中国部分沿海地区开 始形成了一批有较大影响力的产业集群,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发展、提高产业竞争 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方式。 7、从宏观层面看为什么要投资?
答:1) 、投资首先要战胜资金的时间价值,即要保值,避免绝对贬值,要跑 赢 CPI 2) 、投资还要避免财富的相对贬值,要跑赢 GDP,以防止以总资产衡量的社 会地位下降 3) 、由于 GDP 的固有缺陷,它只反映新增资产的情况,却并不反映新增财富 的情况,因此,跑赢 GDP 还不行,投资的最高境界是跑赢 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