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部 三大 城市群各城市竞争力实证分析 口彭智敏熊壮(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武汉430077) 摘要: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是中国中部地区最具竞争力的三大城市群。在其内部, 分布着26个规模不等的城市。这些城市由于地理位置、资源禀赋、历史长短和发展机遇的不同,其综合经济 社会竞争力差距很大。找出其差距所在,分析影响之原因,有利于更好地促进中部崛起。本文根据城市竞争 力的涵义,构建了竞争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中部地区三大城市群各城市竞争力进 行了综合评价和聚类分析。 关键词:中部;城市;竞争力;因子分析;聚类分析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3-854X(2008)12-0054-04 积和人口分别占全省的35.1%和40.4%,创造了全省 55.2%的生产总值和55%的财政收入,城镇化水平为 35.5%,是河南经济发展的核心区。这九座城市基本上把 河南的重点企业、骨干企业聚集起来,是河南省经济发 展的核心区域,全省60%的城市分布于此。 一、引言 2004年,正式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2006 年发布的《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 干意见》明确指出:中部省份要以省会城市和资源环境 承载力较强的中心城市为依托,加快发展沿干线铁路经 济带和沿长江经济带:以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长 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为重点,形成支撑经济发展和 人口集聚的城市群.带动周边地区发展。这充分表明, 中部崛起的关键之一,在于中部地区城市群的发展。实 现中部地区的整体发展和崛起.实质上就是以各大核心 城市为中心,带动所在城市群诸城市发挥各自比较优势, 并在更广阔的层面上实现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发展。 在中部地区诸城市群中,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 群和中原城市群最具代表性。其中前两个城市群已经获 长株潭城市群。20多年前,湖南省的学者就提 出了“长株潭城市群”的概念.是我国城市群“概念” 发源地之一。该城市群原来只包括长沙、株洲、湘潭三 城市,现在已扩展至常德、益阳、岳阳、衡阳和娄底5 个城市。“长株潭”地区是该省发展水平最高、投资效 益最好的地区。长株潭人口占全省的13.3%,生产总值 占全省的33.2%。按照湖南省的规划, “十一五”期间, 长株潭3市GDP年增幅力争高出全省2~3个百分点. GDP占全省比重达到40%。 批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改革 试验区,后一个则是整个中部诸城市群中经济规模最大 的一个,他们是实现中部崛起的主要“火车头”。另外, 二、城市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1.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城市竞争力是个相对概念. 城市竞争力主要是指“一个城市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同 京广铁路和京珠高速自北向南串起这三个城市群,他们 彼此之间的联系也比较密切。因此,考虑到这些因素, 本论文分析和研究的对象为上述三个城市群①。 ——其他城市相比较所具有的多快好省地创造财富和价值收 益的能力”②。过去单纯的以GDP论英雄的时代早已过 去,如今衡量一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往往从经济、文化、 科教、环境等多方面加以考量。为此,本文选取了反映 城市竞争力的五大类共24项指标。(1)经济实力指标, 包括人均GDP(X01)、人均固定资产投资(X02)、人均 武汉城市圈。于2002年8月的湖北省第八次党 代会上首次正式提出。它是以武汉为中心.由武汉及周 边100公里范围内的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 天门、仙桃和潜江八个城市组成的城市群。它位于湖北 省中东部地区,国土面积占全省的三分之一,区域人口 占全省总人口的约一半,经济总量占全省的60%。它是 地方财政收入(X03)、第i产业总产值增长率(X04)、 人均金融机构贷款年底余额(X05): (2)开放程度指 标,包括人均出口额(X06)、人均实际利用外资额 湖北省人口、产业、城市最为密集的地区,也是我国中 部地区最具发展潜力的区域。 ——(X07)、人均国际旅游收入(X08)、人均社会零售商品 总额(X9); (3)基础设施建设指标,包括建成区绿化 覆盖面积(xl0)、人均城市道路面积(XI1)、人均年供 水量(xl2)、人均年用电量(X13)、每百人拥有电话机 数量(x14)、每万人拥有公汽数量(x15)、每万学 中原城市群。它以郑州为中心,以洛阳为次中 心,包括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 源等九座城市为结点构成的紧密城市群。其区域土地面 Jianghan Tribune 2008.12 生数量(X16)、每百人公共图书馆藏书数量(X17); 表2各主成分包含的指标及其经济意义 主成分 Z1 Z 2 Z 3 Z4 Z 5 (4)人民生活水平指标,包括城镇登记失业率的倒数 包含的指标 X 01.X 0 2、X 0 3、X0 4 X0 6.X 07、X 0 9 X11、 X1 2、 X1 3 X1 7、 X1 8、 X 21、 X2 2 X1 0 经济意义 经济发展能力 开放程度 基础设施 生活质量 环保水平 (X18)、每万人拥有病床数(X19)、人均住房面积 (X20)、在职职工平均工资(X21)、城镇居民教育文化 服务消费比重(X22)。以上22项指标基本囊括了城市竞 争力体系的各个方面。能够较为全面地衡量一个城市的 综合实力。 2.数据样本与数据来源。本文选择了中部地区三大 城市群的26个城市为样本。其中武汉城市圈有武汉、鄂 州、黄石、黄冈、孝感、咸宁、天门、仙桃和潜江9个 城市;中原城市群包括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 平顶山、漯河、济源共9个城市;长株潭地区有长沙、 (4)城市竞争力评价分数的计算。对每个城市的7 株洲、湘潭、常德、益阳、娄底、衡阳和岳阳共8个城 市。以上所有城市的数据均采取相关省份统计部门发布 的2005年数据。 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PCA) 也称为主分量分析。是一种通过降维来简化数据结构的 方法:如何把多个变量(指标)化为少数几个综合变量 个主成分的因子得分,以对应主成分的贡献率为权数进 行加权累加,再除以这七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计算 得出每个城市的综合得分(z)。即按下列计算公式计算 各城市竞争力综合得分: Z。=(58.284Z.1+8.717Z +6.016Z ̄+4.777Z )/85.619 I:(1,2,3,……,26) (综合指标),而这几个综合变量可以反映原来多个变量 的大部分信息。为了使这些综合变量所含的信息互不重 叠,应要求它们之间互不相关 (1)分析前的统计量检验。设以上26个城市、22 经计算,各城市的综合得分和排名结果如表3所示。 三、综合得分的聚类分析及评价 1.对综合得分的聚类分析。同样利用spssl3.0的 Hierarchical Cluster功能对上述26个城市进行Q型聚类 分析,以每个城市的综合得分为样本进行分类,中部地 区三大城市群城市分类结果如表4。 表4城市类别 第一类 第二类 第三类 项原始指标数据为:矩阵x={Xi,j】(i=1 ̄26;j:l-22), 利用spss13.0的factor功能进行计算处理(限于篇幅,省 略相关系数矩阵)。经过计算,相关系数矩阵R的 Bartlett’S Test of Sphericity为t098.568.适合做因子分 析:Kaiser—Meyer一01kin检验统计量为0.592,也通过假 设检验。 中部三大城市群各城市竞争力聚类分析结果 包括的城市 郑州、武汉、长沙 济源、鄂州、株洲,湘潭 黄石、洛阳、焦作、岳阳 城市竞争力 强 较 强 一 般 (2)提取主成分及主成分工协作的特征根和贡献率。 由表1可知.前5个主成分已反映了原始指标中 85.619%的信息,其中第一个主成分的贡献率高达 58.284%。说明该指标在评价体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 用。根据特征根的选取原则,选取这5个主成分作为新 的综合评价指标。 表1各主成分的特征根、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 主成份 (因子) 1 第 类 第五类 : 成宁、平顶山、娄底、益阳 开封 较 弱 弱 可解释 的方差 1 2.2 8 2 方差贡献 率(%) 5 8.2 8 4 累计方差贡 献率(%) 5 8.2 8 4 2.对聚类分析结果的评价。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 以看出.中部地区的城市呈现出强烈的层次性。郑州、 武汉和长沙都属于竞争力最强的第一类城市。郑州市和 武汉市也是本次参评城市中仅有的两个综合得分超过2 分的城市。 郑州市在z1方面表现最为突出.得到了2.90917 分,列所有参评城市之首,而且难能可贵的是,郑州市 在反映人民生活水平的z4方面同样出色。排名第一.得 2 3 4 5 1.91 8 1.7 2 2 1.3 2 4 1.0 51 8.7l 7 7.8 2 6 6.01 6 4.7 7 7 6 7.001 7 4.8 2 6 8 0.8 4 3 8 5.61 9 (3)正交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为了能更加明确 地表示主成分与原始指标的关系(贡献性),经过对因子 矩阵载荷矩阵9次方差最大正交旋转得到正交旋转后的 因子载荷矩阵(K).选取因子载荷矩阵各个主成分与原 始指标载荷系数较大的指标,构成各个主成分的因子。 具体结果如表2。 到了1.7491分,表明郑州市经济发展的成果也惠及了广 大市民。但是与强大的经济实力相比,郑州市在z3、z5 方面表现得不尽人意:基础设施建设指标排名第2O位. 环保水平排名第15,这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郑州市在城 市建设方面并未达到与其经济实力相符的水平。如何使 城市建设水平达到经济发展的水准,而不是单纯追求 江汉论坛2008.12@ 表3 中部三大城市群各城市的综合得分及排名 城 市 郑州 主成分z1 2.9 0 91 7 主成分z 2 0.7 9 8 7 4 主成分z 3 —0.6 4 81 3 主成分z 4 1.7 4 91 主成分z 5 —0.1 4 5 91 综合得分z 2 1l 21 2 排 名 1 武汉 长沙 2.8 309 8 2.4 9 0 7 7 1.5 5 9 4 6 1.1 61 0 9 —0.1 4 8 5 8 —0.2 7 2 2 9 0 0 9 51 3 —0.5 3 5 61 —0.2 21 2 9 —0 3 3 0 3 3 2 0 5 6 7 1 7 2 5 41 2 3 济源 鄂州 株洲 湘潭 0.6 7 6 0 0.3 2 8 4 4 0.2 6 74 5 0.2 3 39 8 1.1 0 71 3 0.41 2 8 2 0.5 4 8 7 6 0.4 0 0 8 7 2.2 441 4 2.9 2 3 4 5 —0.1 9 9 41 0.5 5 4 2 2 —0.4 81 6 3 0.6 5 0 2 3 1.51 6 7 5 —0.1 41 0 7 0.3 741 3 —1.5 7 9 34 0.9 7 2 8 3 1.5 5 04 7 0.7 5 7 99 4 0.4 8 7 7 6 7 0.3 7 7 0 5 8 0.3 2 4 7 8 8 4 5 6 7 黄石 洛阳 焦作 0.21 31 8 0.2 4 21 1 0.2 5 01 7 0.7 3 4 2 2 0.21 2 0 5 0.7 01 5 5 O.9 5 5 0 9 —1.5 9 3 7 6 0.0 4 3 4 2 —0.7 4 2 6 7 0.2 4 9 8 2 —2.0 7 8 2 3 0.5 0 2 91 O 5 01 5 9 —0.3 2 8 3 6 0.2 7 8 3 6 5 0.0 8 4 91 0.0 7 6 8 7 4 8 9 1 0 岳阳 漯河 一0.3 4 6l 9 一0.4 41 7 9 —0.7 8 4 7 5 —0.11 9 8 0.3 0 9 8 9 0.3 8 8 08 0 6 6 3 51 0.0 7 8 6 6 0.9 5 9 6 3 O.7 04 9 7 一O.1 8 2 O 7 —0.2 31 8 4 l1 1 2 潜江 一0.5 6 5 71 O.1 6 6 91 1.2 61 7 2 0.4 9 5 7 6 —1.2 3 0 41 一O.2 8 76 6 1 3 新 仙桃 许昌 一O.3 9 4 9 6 —0.6 81 9 3 一0.6 0 8 7 7 0.0 4 2 7 8 0.06 7 6 3 0.1 0 81 —0.1 4 7 41 0.6 9 811 0.4 2 94 5 —0.9 0 3 41 0.6 8 8 7 7 —1.31 3 2 4 0.3 2 9 9 5 0.2 6 5 51 1.3 5 0 8 3 —0 3 2 3 3 2 —0.3 3 0 7 4 一O.3 81 7 5 l 4 1 5 1 6 常德 衡阳 一0.3 8 8 O 6 一0.6 3 0 4 4 —0.5 3 2 2 4 —0.4 7 9 9 9 —0.7 7 3 5 5 —0.5 6 3 O 3 —0.6 3 81 8 0.8 7 01 7 0.7 51 6 0.4 6 2 9 7 —0.3 8 8 5 7 —0.44 6 4 9 1 7 1 8 孝感 黄冈 天门 一O.6 6 6 7 3 一0.7 2 3 2 9 一0.8 O O 74 —0.3 5 6 7 4 一O.7 5 6 6 5 一O.3 3 2 91 —0.3 8 0 0 9 —0.5 7 2 2 8 —0.2 5 2 0 2 一O.0 94 2 6 0.6 5 7 7 6 O.2 8 6 8 2 1.2 5 7 7 7 —0.2 8 9 51 一O.3 21 2 7 —0.4 5 91 —0.5 8 6 8 3 一O 5 9 76 7 1 9 2 0 21 成宁 平顶山 一0.5 8 7 6 5 一0.6 01 0 4 —1.2 8 2 5 —0.5 4 2 3 4 —0.5 6 01 —0.6 4 0 81 O.6 4 5 3 3 —0.0 2 3 7 8 —1.4 2 711 —1.81 8 5 6 —0.6 0 7 91 —0.6 2 2 6 2 2 2 2 3 娄 底 益 阳 一0.7 3 3 81 —0.7 34 7 9 —0.5 7 9 9 —1.3 3 0 3 9 —1.1 5 5 2 5 —0.7 5 5 7 4 —0.6 7 6 51 0.4 3 2 34 0.2 2 2 91 —0 21 3 7 7 一O.6 9 5 5 7 —0.6 7 7 7 9 2 4 2 5 开 封 —0.5 8 6 3 4 —0.9 2 39 9 —1.1 4 51 —1.2 61 2 9 —2.3 0 2 24 —0.8 09 0 7 2 6 GDP的增长,将足郑州市下一步应重点考虑的问题。 的表现,但是在Z3、z4、z5上的得分都很低。值得注意 在第一类的其它城市中,武汉市的得分与郑州非常 接近,这两个城市的竞争力差距也在毫厘之问。与郑州 相比.武汉市的开放程度更高,市政建设更加完善,这 的是,长沙市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仅仅仅排名第15位.而 且所有指标的得分均落后于武汉。 第二类城市包括济源、鄂州、株洲和湘潭,这4个 表明武汉市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而长沙市的分数排列 与武汉相类似,在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程度上有着不错 城市的共同点在于都是区域内二级城市的代表.株洲、 湘潭是长株潭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湖南省“十 Jianghan Tribune 2008.12 一五”规划建设的重点。值得~提的是河南省济源市和 的得分都很平均,特别是环境水平指标的评分中,城市 群内中的6个城市得分高于0.2.平均分达到0.547。这 反映出长株潭城市群在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 续发展方面走在中部城市圈前列。 武汉城市罔的发展不容乐观。这一是因为中心城市 湖北省鄂州市,这两个城市都是从原来的县发展成为现 在的地级市.没有下辖县。冈此.人口、面积、经济规 模都较小.但是城市人口比重高,人均指标比较容易上 去。如济源市辖区面积只有1931平方公里.人口只有 65万,是中原城市群中最小的一个城市,近年来,随着 一武汉的竞争优势不明显,作为该城市圈的核心城市的武 汉,虽然经济规模、人口数量居三大城市群之首,但由 于在GDP增长率和人均金融机构贷款年底余额两个权重 大的指标上与郑州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在本文计算 的城市竞争力中没有表现出鹤立鸡群优势,只能与郑州、 批上规模、上档次、经济效益良好的工业项目蓬勃发 展,再加上济源利用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带动 相关产业的发展。经济社会活力大为增强。我们可以从 表4中看到,济源市在经济发展指标项中排名第4.对 外开放指标是排名第3,而基础设施建设更是排名第2。 鄂州市则利用其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发展对外贸易合作. 其在对外开放程度指标上排名第8.而且在城市基础设 施建设方面成绩不俗,排名第1,得到了2.92345分。 第j类城市包括黄石、洛阳、焦作和岳阳。上述4 个城市的共同点在于都是传统意义上的工业城市,历史 长沙同列为第一等级;二是因为中坚力量的薄弱,表3 和表4显示出在第二类和第i类城市中武汉城市圈分别 只有一个城市——鄂州和黄石.而在第四类城市中却出 现了潜江、仙桃、孝感、黄冈和天门5个武汉城市圈中 的城市。一半以上的城市处于最低等级反映出武汉城市 圈存在着成员城市规模小、竞争力弱的问题.由此导致 悠久、基础较为雄厚,但是在改革开放后地位都有所下 降,面对像济源这样的新兴城市的竞争有点力不从心。 从各项指标排名来看,这4个城市也不乏亮点,比如黄 石在对外开放指标上排名第5,在基础设施建设指标上 整个武汉城市圈竞争优势不明显.这也是武汉城市圈在 争当中部崛起龙头的过程中遭遇到越来越强的挑战的主 要原凶之一。不过,武汉城市圈也有明显的优势项目. 那就是对外开放走在中部地区前列。在对外开放程度指 排名第4:岳阳在生活质量指标上排名第5 第四类城市最多,共有10个,这些城市在规模、建 制、区域定位等方面都有相似之处,个别城市在某些统 计指标上的表现相当突出。比如潜江市在基础设施建设 指标上位居第3;而衡阳市在生活质量指标上竟然也排 在第3位,超过了省会城沙和武汉。在这些城市中 标的排名中,武汉城市圈中的武汉、黄石和鄂州的排名 靠前,且平均分为0.1538,与经济发展能力指标一0.0726 的得分相比,说明外国直接投资和出口拉动对武汉城市 圈竞争力的作用比较大。当然.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 角洲相比,武汉城市圈的对外开放还存在巨大的差距④。 本文的计算及分析表明,我国中部三大城市群内各 比较特殊的是湖北省仙桃市,虽然在经济发展指标排名 位于倒数第5位。但是在生活质量和基础设施建设排名 城市的竞争力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处于第一层次的是 三个核心城市,其竞争力综合得分远远高于其他城市。 中均排名前列。 第五类城市代表的是竞争力最弱的城市,包括咸宁、 平顶山、娄底、益阳和开封,其中河南省开封市作为六 朝古都和老工业基地.在这次评测中竟然位于所有城市 的最后一位.且几乎所有指标的排名都处于末尾,个中 缘由,令人深思。 其他城市竞争力排序则无明显规律,大致呈新兴城市较 强,资源性城市、规模小设市时间短的城市以及老城市 (如开封)较弱的特点。中部最大的经济中心——武汉市 竞争力得分不出色的主要原因在于经济增长率、效益等 方面,另外也可能与本文计算时选取的指标有关。这也 表明,要想担当领导“中部”的任务.武汉必须紧紧抓 3.中部地区三大城市圈的综合评价。根据以上对26 个城市竞争力的分析结果.中部地区城市竞争力的平均 得分为0.02512,其中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长株潭 住全国“两型”社会综改试验区的重大战略机遇.要在 大幅度提升经济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效益的同时,在提 高居民生活质量方面下大功夫⑤ 地区三大区域的区域平均得分分别为一0.05227、0.0737、 0.02367。三大城市群排名依次为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地 区、武汉城市圈,而且参与评价的城市呈现出明显的两 级分化现象,高于平均分的城市只有10个,其余16个 注释: ①黄志坚、贾 安等: 《中国中部6市综合经济实力比较 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年第1期。 ②倪鹏飞: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城市均低于此分数,表明城市间的差距有逐步扩大的趋势。 在中部地区竞争力最强的城市群毫无疑问是中原城 市群,有4个城市高于平均得分.除了省会郑州市一枝 社2007年版,第64页。 ③Douglas Webster.Urban Competitiveness Assessment in Developing Count ̄Urban Regions,Towards a Methodology for 独秀以外.洛阳市和济源市也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形成了对郑州的强有力的支撑,整个中原城市群的规模 效应初现。值得注意的是,中原城市群在主成分z1上的 平均得分达到0.16,高于长株潭地区和武汉城市群。表 conducting City Development Strategies,2003.No.3. ④彭智敏等: 《武汉城市竞争力分析,2006—2007年:中 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82 页,。 ⑤况伟大: 《城市竞争力研究综述》, 《经济学动态》 明中原城市群发展主要靠投资和支出拉动。 长株潭城市群的发展比较均衡.在各项统计指标上 2004年第1O期。 (责任编辑陈孝兵) 江汉论坛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