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论建立研究生辅导员和导师的双向交流机制
作者:王 岩
来源:《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0年第11期
研究生辅导员作为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主体,肩负着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健全人格教育的艰巨任务。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有着密切的关系,主导着研究生的学习、科研和实践过程。导师和辅导员职责虽然不同,但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却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从共性和普遍性看,他们对于研究生来说都是施教者,其职责是按党的教育方针要求、按照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和塑造合格研究型人才。他们都承担着培养研究生的职责。
一 研究生辅导员与导师的辩证互补关系
(一)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则来看,二者的岗位职责是一致的
从角色性质来看,他们都是施教者,既是教师又是思想政治工作者。从教育任务来看,两者都是为了培育人和发展人,都以育人为己任,都有培养研究生成才的任务。从教育目标来看,两者都是为了把研究生培育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二)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则看,两者相辅相成
一是在教育主体方面,研究生导师身份是教师,是负责研究生专业教育的主体;而辅导员是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两者同为教育的主体,从不同的方面共同作用于研究生的成长和成才。二是在教育时间上,辅导员主要利用课外时间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导师主要是利用课堂和辅导时间对学生实施专业教育,同时也努力发挥专业课堂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三是在教育的职责内容上,辅导员被赋予教育和管理的双重职能,一方面要向学生实施思想政治、道德法制教育,一方面要组织开展各种类型的活动,寓教于乐,寓教于活动之中,同时还要通过管理的方式对学生实施教育;而导师则更侧重于通过课堂教学实施教育,同时通过个别辅导、谈心来指导学生,或通过个人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二者职能互补,相得益彰。四是在教育侧重点上,辅导员侧重于对研究生的个性培育和关注其全面发展,而导师则更侧重于对其专业素养和思维能力的教育。五是在教育效果上,辅导员年青有活力,能够和学生打成一片,思想容易沟通,教育效果明显:而导师是从专业教师中选拔而来,学生多敬仰导师的学术水平和人格,从心理上容易接受来自导师的教导和影响,由他们实施的思想教育会获得“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二 研究生辅导员与导师的职责定位分析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定位
思想政治素质对研究生的道德、文化、心理素质起着主导、指导、保证和监督作用,在研究生的素质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是根本性的素质。由于研究生教学的特点,学生的自由度增加,班级松散、年级淡化;思想教育和活动场所转移;集体活动难以组织;加之研究生的学习内容偏重于学术研究,容易使学生忽视提高道德品质修养。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要积极适应研究生的特殊要求。辅导员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研究生健康成长,正确发展的指导者。教育和引导研究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是辅导员的基本任务。导师也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起着独特的作用。一方面由于导师和研究生的密切关系,可以利用专业教学和经常和研究生接触的便利和优势,有意识地挖掘所授专业课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身为教育者,导师能把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言传身教的影响。
(二)文化素质教育的职责定位
文化素质是研究生必备的基本素质,包括基础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两个方面,前者是业务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的基础,后者是构成一个人专业和特点的基本要素。要提高研究生的全面素质就必须重视他们的文化素质教育。辅导员配合学校党团组织,承担着校园文化建设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工作,应当大力加强研究生的基础文化素质教育,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教育学生坚决抵制各种庸俗文化和腐朽生活方式的侵蚀和影响。而导师熟悉研究生的教育教学规律,是所从事学科教学和研究的专家,对研究生的培养目标、知识结构、课程体系非常了解,知道每门课程在本专业培养目标实现过程中的作用。因此,导师可以着重于业务素质和专业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落实专业定位、制定培养计划,指导学生进行选课,关心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和兼顾知识的整体性;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创新能力。要明确导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科研意识的职责,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打好科研基础,带领学生参与课题研究,通过学术和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强化和深化所学专业的理论知识,培养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积极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争取通过三年的学习和实践使得学生在毕业时能够真正掌握科研方法,完成一篇质量较高的毕业论文。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职责定位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研究生健全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作为个体全面发展的重要素质,需要借助多方的协调配合才能实现提升。研究生阶段学习压力大,竞争激烈,有的学生可以提前申请毕业甚至可以免试攻读博士研究生,竞争必然给学生带来思想压力。因此,教育工作者要特别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要掌握心理辅导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注重研究学生群体心理健康的一般问题。开展心理辅导,发挥团体心理辅导在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帮助学生提高认识自己、接纳自己、管理自己、释疑解惑、应付危机的能力。而导师要利用专业教学的优势,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具体学习知识时受到教育和点化。导师还可以利用和学生之间“师徒”式的亲密关系,在情感上感化学生,通过谈心活动,教育学生胸襟开阔、性格开朗、热爱生活、乐观向上,做到自尊、自信、自强、自律,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大学时代遇到的人生课题。
三 建立研究生辅导员与导师的双向交流机制
建立辅导员与研究生导师的双向交流机制,旨在通过研究生辅导员与导师之间的定期联系和信息交流完善培养研究生的合力机制,进一步构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整体格局,更好地实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多元结合。建立辅导员与研究生导师的双向交流机制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双向交流机制要有双向互动性
现代信息论认为,任何事物之间的作用和关系都可以表现为一定的信息活动,信息在事物之间的流动是事物运动普遍具有的外部属性和表征。辅导员和导师的交流活动就包含二者之间的信息流动,并且这种流动是信息的双向传输过程。也就是说,在双向交流中,交流双方都是彼此进行交流的对象,他们均担负着传递信息和接受信息的任务。每学期研究生辅导员要以面谈、电话、邮件以及网络平台等多种形式主动与各专业研究生的导师联系,通报研究生在思想政治、日常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表现,同时向导师了解研究生在专业学习与科研等方面的情况。相互交换意见,充分解决研究生在生活和学习上面临的问题。导师也要通过各种渠道向辅导员反映近期所带研究生的思想状况和学习状况,有问题要及时联系沟通、及时解决。导师也要有自己的角色定位,其作用就是以自己的才德影响引导研究生,发展研究生的各项科研能力,监督其遵守学术道德,为之做出表率,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如果一旦出现师生关系不和睦或者其他问题,可以及时和研究生辅导员取得联系,互相沟通,相互配合,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另外,辅导员与导师也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完成对学生的培养和教育。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二)双向交流机制要坚持及时性和经常性
双向交流的及时性原则要求交流主体抓住需要沟通的思想信息,因势利导,及时沟通。这是由研究生教育本身的多元化和复杂性决定的。交流的时间间隔越短,处理问题的针对性就越强,反之则越弱,并且过了一定的时间就失去了教育的有利时机。这就要求辅导员和导师双方能及时地向对方传递学生的信息,以便双方都能做出正确决策。经常性原则强调二者的交流要保持连贯性和经常性。这主要是因为辅导员和导师都有各自的工作,平时在一起交流、沟通的时间很短,难以共同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与思想切入点,难于及时抓住学生思想上的“敏感点”、“生长点”,这样交流的效果就将大打折扣。这就要求辅导员和导师平时要尽量选择一定的时间进行信息交流,保持双向交流的经常性。
通过这一双向交流机制继而可以形成合力育人的互动交流机制,不断促进研究生专业学习成绩与德育水平的全面提高。辅导员与研究生导师双向交流制度的实施将促使研究生辅导员的日常思政工作与管理工作和导师在指导研究生过程中的德育工作得到有效整合,通过辅导员、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反馈,不断提高研究生专业学习与德育工作的综合绩效,促使导师的教书育人与辅导员的思政工作、服务管理在此基础上形成新格局,取得新效应,从而将研究生德育工作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余国升,贾冠忠,本科生导师和政治辅导员职责问题探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