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99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广东省标准《社区体育公园规划建设标准》条文说明

广东省标准《社区体育公园规划建设标准》条文说明

来源:99网


广东省标准

社区体育公园规划建设标准

条文说明

制订说明

《社区体育公园规划建设标准》DBJ/TXX -XX-20XX,经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XX年XX月XX日以第XX号公告批准、发布。

本标准编制过程中,编制组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结合广东省社区体育公园的规划建设情况和经验,参考了大量国内外已有的相关法规、技术标准,征求了专家意见,并与国家相衔接。

为便于广大规划、设计、施工、科研和管理等有关单位人员,以及使用社区体育公园的人民群众使用本标准时能正确理解和执行条文规定,《社区体育公园规划建设标准》编制组按章、节、条顺序编制了本标准的条文说明,供有关单位、部门和群众参考。但本条文说明不具备与标准正文同等的法律效力,仅供使用者作为理解和把握标准规定的参考。

如使用中发现本条文有欠妥当之处,请将意见反馈至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以供日后修改时参考为盼。(通讯地址:广州市海珠区南洲路483号,邮政编码:510290)

35

目 次

1 总 则 .............................................................................................................................. 37 2 术 语 .............................................................................................................................. 38 3 基本规定 .......................................................................................................................... 39 4 规划选址 .......................................................................................................................... 40 5 场地设计 .......................................................................................................................... 42 6 体育文化设施 .................................................................................................................. 44 7 配套设施 .......................................................................................................................... 48 8 绿化与环境 ...................................................................................................................... 50 9 检验及评价 ...................................................................................................................... 52 附录 A 场地综合设计布局示意 ....................................................................................... 53 附录 B 社区体育公园施工质量评价表 ........................................................................... 54

36

1 总 则

1. 0. 1 以集中力量解决群众关注的民生实事为着力点,推进健康、绿色、智慧、人文、美丽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品质、促进城市高质量建设发展,是我国新时期城市建设的核心任务,也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需求的关键所在。社区体育公园规划建设,正是对人民群众日益强烈的运动健身、休闲游憩、邻里交流等需求的集中回应。但社区体育公园规划建设相关规定的空白,使广大管理者、建设者、参与者、使用者缺乏技术标准的指引。广东省亟需制定技术标准,保障规划建设质量,高效推进社区体育公园规划建设。

1. 0. 2 本标准涵盖广东省的城镇地区,包括对社区体育公园的规划、设计、建设及检验评价的规定,条文参考吸收了已有的有关国家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和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经验。除了规范规划、设计、建设及检验评价专业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的具体工作以外,对教学与科研同样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有条件的乡村地区可以参考本标准进行社区体育公园规划建设。

37

2 术 语

2. 0. 1 社区体育公园是以体育锻炼为主要功能,且能满足社区不同年龄层次人群运动健身、休闲游憩和邻里交流的需求的公共空间。社区体育公园不属于“专类公园”。经过多年的实践,社区体育公园已成约定俗成的名词,但不属于绿地分类中的公园绿地,它可是附属在各类型用地中的附属空间,也可是单独占地的体育用地。此外,社区体育公园属于《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的“室外综合健身场地”中有社区公园文化休闲功能的场地。基于此,本条明确了“社区体育公园”的概念,阐述了社区体育公园的基本属性、功能与用地特点,强调了其公益性特征。

2. 0. 3 文化设施主要分为曲艺文化设施、创新教育营地和其他文化设施。 2. 0. 4 配套设施包括管理、公共卫生与安全、小型商业等设施。

2. 0. 8 儿童游憩设施包括学龄前(2岁-5岁)和学龄儿童(6岁-12岁)的游憩场地和设施。

38

3 基本规定

3. 0. 1 本条明确了社区体育公园的功能。为实现相关功能要求,社区体育公园中体育文化设施的设置应充分考虑当地居民的实际需求,根据其年龄构成、运动爱好、品质追求等方面情况对设施的功能类型进行统筹考虑,并宜结合社区应对和防控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灾难的需求,统筹考虑场地设施的平战转换。

3. 0. 2 本条明确了社区体育公园的类别。对应《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 50180中十五分钟生活圈居住区、十分钟生活圈居住区、五分钟生活圈居住区的分级建设规模,社区体育公园分为大型社区体育公园、中型社区体育公园、小型社区体育公园。

3. 0. 3 本条明确了社区体育公园的建设内容。为满足社区体育公园群众性体育健身与文化、休憩、交往等功能的要求,应考虑周边居民的年龄、文化素养、健身活动等特点,根据使用人群需求设置相应的体育文化设施与配套设施,并能够提供良好的活动环境。

3. 0. 4 本条明确了社区体育公园规划建设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在总体要求中提出贯彻“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方针,并针对强化城市规划工作明确提出“把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等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全过程”。

1 社区体育公园的规划建设应符合所在地的气候环境、经济水平、人文习俗等地域特征,并与周边建设环境相协调,突出经济实用、彰显地域特色。

2 社区体育公园的规划建设必须保障地质安全,当其建设在与水系相邻地带、或通过挖除岩体使边坡变缓的削坡地带时,必须满足所在区域的地质灾害防护要求。

39

4 规划选址

4. 1 一般规定

4. 1. 1、4. 1. 2 社区体育公园规划选址应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提出的“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和先规划后建设”、“促进资源、能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的原则;应充分整合公共资源,因地制宜,统筹布局。另外,选址在已建成居住区周边的社区体育公园,其选址应贴近居民实际需求和使用情况。

4. 1. 3 本条明确了社区体育公园规划选址的安全性原则。社区体育公园规划选址应避开自然灾害威胁地段与危险源,不宜选址在空气环境污染地区。选址在建(构)筑物附属空间建设时,必须符合结构承重等方面的安全规定、满足排水等方面的基本要求,保证居民活动的安全性。

4. 1. 4 社区体育公园的建设不应对居民正常生活产生不良影响。噪声和光污染会影响居民休息、干扰居民正常生活,因此社区体育公园的规划布局应采取控制场地与建筑物的距离、利用绿化种植等措施形成隔离,降低不良影响。

4. 2 用地与规模

4. 2. 1 本条文明确了社区体育公园的用地形式与用地类别。社区体育公园的用地类别与《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 50137中城市建设用地分类相对应。除了在体育用地内以占地的形式建设,社区体育公园还可选用绿地与广场用地、居住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等附属场地进行建设,表4. 2. 1详细列举了不同用地形式情况下可选用的用地类别。在建(构)筑物附属空间或有条件的乡村地区建设社区体育公园可参考本条进行用地选择。

4. 2. 2、4. 2. 3 本条明确了社区体育公园的分级控制标准。

本标准的相关控制指标,是结合广东省已建成社区体育公园的建设实例,同时综合《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用地指标》、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 50180等与标准的相关要求,落实国家有关公共服务的基本要求,并

40

剔除了不合理因素和特殊情况后确定的,是对社区体育公园建设进行总体控制的指标。

根据广东省珠海等地现状社区体育公园建设使用情况,结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 50180中关于十五分钟生活圈居住区、十分钟生活圈居住区、五分钟生活圈居住区三级居住区配套设施的规划建设控制要求,确定大、中、小型社区体育公园的用地规模分别为大于等于6000 m2、1500 m2~6000m2、400 m2~1500m2,其步行服务半径和服务人口对接《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 50180中各级居住区的控制规模,分别对应服务800m~1000m、500m、300m的服务半径空间范围,以及50000人~100000人、15000人~25000人、5000人~12000人的人口。

社区体育公园的千人总指标应满足《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用地指标》中城市社区体育设施 “人均室外用地面积0.30-0.65 m²”和《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中新建居住区和社区要按“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标准配建全民健身设施的规定,本标准按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计算。占地的社区体育公园千人指标根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 50180十五分钟生活圈居住区、十分钟生活圈居住区、五分钟生活圈居住区三级居住区配套设施规划控制要求中各类体育运动场地用地面积之和确定为250平方米。以满足千人总指标为依据,以附属场地建设的社区体育公园千人指标确定为50平方米,由于附属场地包括建(构)筑物附属空间,因此此处面积指标同时适用于建筑面积。

41

5 场地设计

5. 1 一般规定

5. 1. 1 、5. 1. 2 社区体育公园场地建设应以实用为标准,充分考虑经济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建设。场地设计考虑均衡布局,促进社群交往;提升品质,完善各项功能;全龄友好,满足适老化要求;具有可识别特征和文化特色,增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场地规模与选取设施相对应,保障安全的前提下, 考虑防灾避险的需求。

5. 2 场地设计要求

5. 2. 1 各类社区体育公园应配置与场地规模相适应的体育健身设施、文化休闲设施、配套服务设施、绿化与环境设施,场地类型与设施的选择,应符合表5. 2. 1的规定。表注“√”为建议选项,“●”为必选项,“◎”为可结合居愿或场地条件的备选设施,空白项为不建议选择项,主要是由于面积过大、场地难以安排,“-” 根据场地规模与经济条件确定设施建设标准。有用房的配套设施属于公园配建的公益性附属设施。笼式足球,也称P.K.O,是街头足球竞赛的一种,其场地可在任何地面材质上拼装,无需施工,足球墙可与篮球场合设。

5. 2. 2 场地的功能选择必须在保证体育锻炼为主要功能的基础上,兼顾宜人的环境品质,尽量保留利用场地内原有树木,避免社区体育公园成为“社区体育场地”。根据测算小型场地体育设施占地比例约85%,中型场地体育设施占地比例约75%,大型场地体育设施占地比例约65%,因此规定体育健身设施的占地面积不宜低于65%,同时规定绿地率不应低于15%。

5. 2. 3 、5. 2. 4、5. 2. 5 为保证社区体育公园的体育运动属性,规定各类型场地应布置常规运动设施的要求,小型场地至少布置乒乓球、羽毛球两类运动设施,中型场地至少布置标准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等三类运动设施,大型场地至少布置足球场、篮球场、网球场(或门球场)、羽毛球、乒乓球等五类运动

42

设施。老旧小区改造中,推荐采用中Ⅰ型场地;新区建设中,推荐采用中Ⅱ型场地;用地条件充裕的地方,可建设大型社区体育公园以服务较大社区。 5. 2. 6 、5. 2. 7 健身广场和健身路径可不占地,与绿地结合设置;室外健身器械场地面积依据设置器材的尺寸、数量和缓冲距离综合确定,可不占地,与健身路径、绿地结合设置,并应符合《室外健身器材的安全 通用要求》GB 19272的有关规定;产生噪音的活动设施(如曲艺、门球、乒乓球等)宜相邻布置,有表演功能的场地宜设置舞台和遮阳遮雨设施;配套设施中的各项设施可综合设置,也可根据实际条件单独设置;环境设施一般不单独占用地,宜与绿地结合设置。

5. 2. 8 利用建构筑物底层或顶层闲置空间配建的社区体育公园,场地的规模与其所依托的建、构筑物关系密切,常见形式有高架桥底体育公园,商业、办公等公共建筑屋顶体育公园等。此类社区体育公园不得加建改建成室内场馆形式。

5. 2. 9 由于出入口的位置对场地合理使用以及安全性影响大,因此规定各类场地出入口要求,以及在出入口附近相应设施,同时规定大型场地至少设置两个主要出入口。

43

6 体育文化设施

6. 1 一般规定

6. 1. 1 体育文化设施是社区体育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条规定从广东省实际出发,按照服务功能将体育文化设施分为体育设施和文化设施两类。 6. 1. 2 社区体育公园为公益性项目,体育文化设施建设应遵循因地制宜、以人为本、均等共享、社会公平的原则,以居民诉求为指引,并应考虑老人、儿童、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使用要求。

6. 1. 3 体育文化设施建设应与时俱进,利用信息化和大数据,构建社区体育公园的网络系统,并设计健身APP,置入社区体育公园信息系统、打卡系统、体育社交、体育健身计划、体育设施满意度反馈等方面的功能,建立社区内和不同社区间的线上交流和反馈功能,并根据用户的反馈,及时对体育文化设施进行优化调整。

6. 1. 4 体育设施的设置应满足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要求,确保安全、卫生、坚固、耐用,并符合相应的产品安全标准。场地设计应考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并应符合现行国家和行业标准的规定。出于集约用地和功能复合的考虑,必要时可根据需要“一场多用”。

6. 1. 5 文化设施的设置应符合实用、安全、美观、环保、节约的要求,并应注重结合广东实际,融入广东元素,突出广东特色。

6. 2 体育设施

6. 2. 1 根据实际情况,将常规运动设施的场地分为规则和不规则两类。其中规则运动场地适用于用地规模充足、场地条件较好的社区体育公园,其场地类型应结合社区体育公园的用地规模、目标人群等情况进行综合确定。不规则运动场地适用于利用边角地进行建设的社区体育公园,其场地尺寸可结合用地形状、功能要求灵活设置,其设计要求可参考表1。

44

表1不规则场地设计要求一览表

场地类型 不规则足球场 设计要求 在严重受限的空间,宜根据场地原有形状建设相应的足球场地。球场可采用不规则的形状,但应保证提供相对公平的比赛场地。 一般分为圆形球场和八边形球场,可在任何地面材质上拼装,无需施工。其围网设施设置应符合现行标准《笼式足球场围网设施安全》(GB/T 34279-2017)的要求。 笼式足球场 足球墙 形式多样,无特定标准,主要用作足球训练,对场地要求较低,施工简单。 网球墙 主要用作网球训练,对场地要求较网球场低,地面材料宜参照标准网球场铺设。

6. 2. 2 为避免太阳高度角较低时,对运动员产生炫目,发生伤害事故,室外球场的长轴宜沿南北方向布置。

6. 2. 3 运动场地应设计一定坡度,坡度方向及坡度值的确定原则上应保证运动安全。运动场地宜高出周边地面,在场地边缘宜设置线性排水沟,并通过透水性铺装或径流的方式将积水引入排水沟,以防止因降雨或场地清洁造成的场地积水,保证排水通畅。

6. 2. 4 运动场地的面层应平整无破损、摩擦系数适中、防止反光,且具有一定弹性。面层材料应满足生态环保和运动安全的要求,宜符合现行国家和行业相关技术标准的要求,并应依照海绵设施的城市建设理念,维持原有场地自然生态的下垫面,尽量减少硬化场地的建设,增加绿色地坪、透水混凝土、透水沥青等透水性铺装的使用,增强运动场地应对暴雨时排水防涝的能力。 6. 2. 5 宜在运动场地缓冲区外设置围挡设施,分隔运动与非运动区域,便于场地维护和管理。屋顶运动场地围挡设置宜采用全封闭式围网,避免运动中发生危险事故。围网应结构稳固,不应因人体或球类冲击发生变形或破损,围挡设施的具体设置应符合相关规范要求。

6. 2. 6 运动场采用不同颜色标志线时,首选颜色为白色,依次为黄色、蓝色、红色,场地划线应清晰、无明显虚边。

6. 2. 7 本条规定对健身广场和环形跑道的场地尺寸、面层材料、坡度等方面提出了相关技术要求。健身广场主要为居民的武术、体育舞蹈和体操活动提供场地,可以开展木兰扇、气功、太极拳(剑)、交谊舞、广场舞、踢毽、健身

45

操、舞狮等多种类型的活动,健身广场最短边长不宜小于10m,方便开展集体性项目,以及满足集散功能。环形跑道主要为散步、健步走和跑步提供活动场地,宜结合社区公园或周边的绿化带布置,环形跑道宽度不应小于1m,以满足居民健步走需要。面层材料主要从经济实用、节能环保、安全使用等方面考虑。场地坡度在满足排水要求的前提下,应小于1%,以确保安全实用。 6. 2. 8 社区体育公园运动器材包括漫步机、直立健身车、太极揉推器、腰背按摩器、双柱跷跷板、仰卧起坐架、单杠、双杠、划船器等,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确定运动器材,且应配有使用说明,提高实用性与安全性。考虑广东夏季炎热高温的气候特点,社区体育公园器材应与公园绿化相结合设置,营造良好的健身环境,激发居民健身热情。

6. 2. 9 儿童游憩设施包括学龄前(2岁-5岁)和学龄儿童(6岁-12岁)的游憩场地和设施。本条规定针对儿童的身心特点对儿童游憩设施的选址、场地面层材料、配套设施等方面提出了要求。城市道路往往交通繁忙,车速较高,儿童游憩设施不宜紧邻城市道路布置,部分小型场地若利用沿路绿化空间布置,应设置安全隔断,以保障进出场地的安全。儿童游憩区面层材料的选用应考虑儿童的使用安全,避免儿童在运动过程中受伤。为了满足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建议儿童游憩设施与老年常用的体育文化设施相邻设置,且应保证儿童游憩区视野开阔,以方便家长对儿童进行看护。为了满足儿童及家长的使用需要,在游憩区周边宜设置相应的配套设施。

6. 2. 10 考虑到残疾人的健身需求,社区体育公园可设置无障碍体育设施,并且在场地设计、器材配置、配套设施等方面应满足残疾人使用需求。

6. 3 文化设施

6. 3. 1 广东省地域文化众多,文化设施类型也较多,因此,文化设施应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及群众的实际需求进行设置。社区体育公园内宜设置曲艺文化设施,为各种文艺展示与传播提供空间。

6. 3. 2 曲艺文化设施活动场地指为地方戏曲、民俗舞蹈等“私伙局”表演提供展示与传播空间的场地以及设施,分为表演区与观演区。活动场地宜结合亭廊、健身广场等设置,符合节约用地、功能复合的要求。

46

6. 3. 3 其他文化设施指供社区居民文化创作交流与展示的场地和设施。社区体育公园宜根据社区居民的使用需求和场地的实际情况,考虑设置文化墙、陈列橱窗、陈列长廊、自助实体图书角、技能学习角、雕塑景观小品等场地和设施,营造社区文化氛围。文化墙是指通过景观墙体、建筑墙面、围墙等媒介进行墙绘、雕刻,宣传城市文化,倡导健康运动的新兴载体。

47

7 配套设施

7.1 一般规定

7. 1. 1、7. 1. 2 配套设施建设应立足本地经济发展水平,充分考虑使用人群的活动习惯以及周围环境要求。配套设施建设应节约用地,讲究功能复合,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前提下可适当将设施合并设置。

7. 3 休憩设施

7. 3. 1 运动场地周围设置座椅应在场地缓冲区外,避免球类等器械直接冲击。座椅设计宜选择不带靠背、不带扶手类型的座椅。座椅不应采用粗糙饰面材料,也不应采用易刮伤肌肤和衣物的构造。座椅的上方应考虑遮阳,宜以乔木覆盖,可与种植池结合设置。

7. 4 卫生设施

7. 4. 1、7. 4. 2 公共厕所、淋浴室可或合并建设。

7. 5 水电设施

7. 5. 2 消防用水利用天然水源供给时,其保证率不应低于97%,且应设置可靠的取水设施。

7. 5. 3 公园人行道、广场等硬化地面应考虑有组织排水,宜采用透水铺装,硬化地面中透水铺装的面积比例不宜低于40%;公园内路面宜高于路边绿地50mm~100mm,并应确保雨水顺畅流入绿地。绿地宜设置为下凹绿地,雨水口优先设置于下凹绿地。

7. 5. 5 本条文规定了各类户外场地的照明设计最低指标要求,主要是考虑社区体育公园的场地大部分为健身或业余训练。当运动场地可能作为业余比赛使用时,应按《体育场馆照明设计及检测标准》JGJ 153的Ⅱ级或以上照明要求进行建设,当兼作为专业比赛或有特殊要求的其他比赛使用时,还应按照《体育场馆照明设计及检测标准》JGJ 153的相应要求进行建设。

48

7. 5. 6 运动场地照明和环境照明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场地的特点及位置,当周围有居民区或办公建筑时,应提高场地照明的光束利用率,控制场地照明的溢散光,避免照明灯光或眩光对周围建筑物内居民或人员的影响,特别是在深夜时应及时关闭场地照明灯。

7. 5. 7 运动场地照明和环境照明应根据使用性质,设置不同的开关模式,宜设置定时开、关灯的控制,在深夜应关闭场地照明,环境照明宜关闭或处于较低照度水平。应采用节能灯具及节能控制措施,有条件的场地可采用太阳能灯具。

7.6智能设施

7. 6. 3 体育公园的建设可根据信息技术的发展情况,结合项目的实际需求,灵活合理设置智能化设施,如结合停车场设置智能充电设施,结合场地需求设置智能音响系统、智慧杆等智能化设备,大型体育公园可结合管理及使用需求设置智能人流统计(如客流眼)、智能语音导览屏、智能步道、空气污染的健康提醒等,也可设置如互动地面钢琴、互动地面游戏等趣味性智能设施,还可通过大数据管理平台、微信小程序、百度小程序、快应用、APP等提供便民服务、宣传等全媒体互联互通。

7. 7 标识系统

7. 7. 1 社区体育公园的标识系统是公众最直观了解公园的方式,也是展示文化的重要窗口,突出公园文化内涵。注重标识系统的艺术效果和协调统一有利于突出公园的风格主题。同一社区体育公园内标识系统应保持风格、材质、工艺统一,体现本土文化内涵。

7. 7. 2 导向标识应考虑场内外两种设置方式:场外提示主要引导公众去往社区体育公园;场内设置主要引导公众通往特定运动设施或功能区域。记名标识包括入口标牌、体育健身活动设施名称标牌等。记名标识不应带有指示箭头。 7. 7. 4 由于社区公园的标识系统位于室外,标识的框架制作应选择经久耐用的材料,需考虑长期使用要求;内容应考虑可更新置换。同时应选择安全牢固的材料以避免体育活动进行中脱落对人员安全造成威胁。

49

8 绿化与环境

8. 1 一般规定

8. 1. 1 “适地适树”是强调立地条件与树种特性相互适应,具植物本土适应性较强,本土安全稳定性、地方性等特点。因此与本地相适应的植物能较好地生长,形成良好的生态效果。

8. 1. 2 本条款规定是为了保护、利用拟建场地内原有植物资源。场地内的古树名木保护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绿化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100号令)、《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建城[2000]192号相关管理规定执行。

8. 2 场地绿化

8. 2. 1 场地绿化遵循因地制宜原则,适当增加平缓的地势,构建稀疏的上层乔木和点缀低矮灌木、地被种植模式,有利于场地空气的流通,对于降低病毒的传播具有一定帮助。同时日常管理还应加强公共卫生清扫、植物修枝整形的工作,定期进行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场地植物选择应选用便于粗放型管理的植物,以满足社区体育公园的养护需求。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搭配种植能形成良好景观效果,考虑到管理的便利性及广东地区的日照特征,应以广东乡土常绿乔木为主,宜降低落叶树种的选用比例。适当配置具有杀菌提神等作用的植物品种以突出体育公园健康的主题。广东乡土树种名称主要有香樟、秋枫、人面子、阴香、幌伞枫、南洋杉、尖叶杜英、桃花心木、细叶榕、高山榕、橡胶榕、垂叶榕、大叶榕、荷花玉兰、乐昌含笑、罗汉松、海南红豆、火焰木、苹婆、黄槐、腊肠树、红花紫荆、宫粉紫荆、凤凰木、铁刀木、细叶榄仁、白兰、桂花、铁冬青、黄花风铃木等,其中细叶榕等榕属品种生性强健,但属于浅根性植物,应满足其健康生长的空间和适宜位置下使用,以上树种应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参考选用。

8. 2. 2 由于社区体育公园以运动、健身为主要功能,配套开展曲艺文化交流等活动,人流量相对比较大,运动场所对空间要求比较高,因此绿化配置应保证公众使用公园的安全及以不打扰附近居民为原则。根据《建筑设计资料集(第二版)(1)》提供的人体尺度的平均高度加臂长2.2m的标准,以及《城市

50

公园规划与设计规范》DBJ 440100/T23中的相关要求,本公园公众通行及活动范围内枝下净空高度宜2.5m,以免运动或通过时造成伤害。

对于儿童活动场地的植物配置,在座椅等休憩设施旁配置树冠伞形、树身直立的常绿乔木,是方便成人能较舒适、长时间看护儿童,儿童在庇荫、凉爽环境下得到休息。运动场地周边绿化适度种植冠大浓荫的高杆乔木覆盖,目的是提高晴晒天气时场地设施的使用率。同时注意绿化覆盖率不宜过大原则,保证运动场地有充足光线。利用地形的起伏变化与不同植物的形态体量的组合既可起到隔音降噪的功能,又可以形成更丰富的绿化景观层次变化。

8. 2. 3 合理利用立体绿化可以达到缓解城市绿化建设用地紧张的矛盾,丰富空间绿化方式,增加可视绿量的效果。

8. 2. 5 利用湿地植物美化河岸护坡和净化水质。

8. 3 场地环境

8. 3. 1 社区体育公园噪声会对周边居民产生一定影响,因此有必要根据国家标准对噪声进行。

8. 3. 2 本条给出了社区体育公园降噪、减少光污染的措施。

51

9 检验及评价

9. 2 场地检验

9. 2. 1 广东地区台风暴雨频发,极易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因此应对地质灾害易发区与存在地质灾害隐患地区内的场地进行地质灾害危险评估。 9. 2. 2 社区体育公园在充分利用现有空间,如废弃厂房、屋顶、桥底等时,首先应对计划利用的空间进行评估,确保安全。

9. 6 评 价

9. 6. 1 本条规定了评价前应完善的资料。

9. 6. 2 本条规定了评价分部工程的划分。四个分部工程按表5. 2. 1中包含内容划分:场地分部应包含所有项目地表面及以下的基层和面层施工;体育文化设施分部应包含体育设施和文化设施中地表面以上的内容(不包括文化墙);土建项目分部应包含配套设施中(不包括自行车停放场地及机动车停放场)、体育文化设施(不包括各类场地和器材)以及绿化和环境设施中(不包括树木、绿地)所有的建筑、道路(包括健身步道、环形跑道、盲道、坡道、扶手等)、亭廊、文化墙的基础、主体结构、装饰、给排水、电气和照明、智能化、通风和空调等;绿化与环境分部应包含绿化与环境设施中的树木、绿地、各类标识等。

9. 6. 3 本条规定了社区体育公园施工质量评价的频次。 9. 6. 4 本条规定了社区体育公园施工质量评价的内容。 9. 6. 5 本条规定了社区体育公园施工质量评价的程序。

9. 6. 6 本条规定了社区体育公园施工质量评价的参加单位。其中监理单位并非必需。

9. 6. 7 本条规定了社区体育公园施工质量评价等级的划分及判定等级的方法。

9. 6. 8 本条规定了社区体育公园施工质量评价选用表格。 9. 6. 9 本条列出了社区体育公园施工质量评价参照规范标准。

52

附录 A 场地综合设计布局示意

A. 0. 1 小型社区体育公园设施配置主要满足最基本的健身活动需求,以服务周边社区的老人、儿童、青少年为主。该类型公园面积较小,应重点安排接受度较高的体育设施,如乒乓球场、羽毛球场、三人篮球场、儿童活动场地等,各类小型设施根据使用需求灵活布置。

A. 0. 2 中型社区体育公园可有效满足不同年龄人群的一般运动需求,属于较为常见的社区体育公园。该类型公园内部功能比小型社区体育公园丰富,可选择增加标准篮球场、门球场、健身广场等,除体育功能外,还应增加社区活动功能。中Ⅱ型场地出入口附近宜设置管理用房、公共厕所、医疗救护点、非机动车停放点等。

A. 0. 3 大型社区体育公园设施配置除了满足不同年龄人群的一般运动需求外,还可安排适当零售、器械出租、医疗急救等服务功能。此类型场地面积较大,同类型场地数量多、适用人群多、服务功能更为丰富,场地布局要注意相互之间的联系与影响,至少设置两个主要出入口,出入口附近宜设置管理用房、公共厕所、医疗救护点、非机动车停放点、机动车停车场等。

A. 0. 4 特殊场地社区体育公园指利用建构筑物底层或顶层闲置空间配建的社区体育公园,常见形式有高架桥底体育公园,公共建筑屋顶体育公园等。根据场地规模参照小型、中型场地安排活动设施,保证场地内活动在安全的前提下正常进行。高架桥底应设置围合式防护网,场地与外围道路间设置缓冲区;屋顶球场应设置笼式防护网。高架桥底体育公园应满足各类项目净高要求,屋顶体育公园应注意地面构造、组织排水等。

53

附录 B 社区体育公园施工质量评价表

B. 0. 1 本表适用于按工程规模及投资预算不须领取施工许可证的项目(详见《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调整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许可证办理限额的通知》),须领取施工许可证的项目,应按照《广东省房屋建筑工程竣工验收技术资料统一用表》整理工程竣工资料。填表时如没有该项目应打斜杠标识缺项(比如绿化分部没有使用功能项)。

5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9spj.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5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