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训练(二十九) [默写+文学名著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l)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唯昭质其犹未亏。(屈原《离骚》)
(2)猥以微贱,当侍东宫,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密《陈情表》)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4)此情可待成追忆?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锦瑟》)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侣鱼虾而友麋鹿。(苏轼《赤壁赋》)
(6)千古江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二、语言文字运用(13分)
2.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作答。(3分) 高晓松醉驾zhào shì( )之所以闹得满城风雨,绝不仅仅因为其将可能成为“公众人物醉驾入刑第一人”①,也不是因为这可能引起如两年前演员周杰醉驾案的司法之争。人们关注的焦点恐怕在于:这名曾在药家鑫一案中义愤填膺,发出“连生命都漠视的人会爱音乐吗”②的道德名言,并倡议音乐界“药家鑫校友”③的公众人物,前后角色怎么会如此大相径庭?加上之前的孙兴、莫少聪涉毒事件,三人成虎,如今明星的素质真是令人担忧。
(1)根据拼音填写正确的汉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语段中画线的四个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个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语段中三处引号,使用不当的一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题目中要求的文字为开头,把下面的一段话组成一个单句。(3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用以提高人的精神素养、改变经济对人的支配性影响的“读书”是一种具有特定含义的学习行为,是除直观意义上的阅读书籍或学习技能之外,更倾向淡化功利性和超越技能学习的一种学习行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读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的文字材料,按要求答题。(7分) 2012年5月20日南京大学迎来110周年校庆,校方在其官方微博上公布了校友接待的一个重要原则:序长不序爵。“长”指的是年龄、入校时间早晚,“爵”指的是官位。南大110周年校庆办主任龚跃也向记者证实了这一说法。这一消息在网上引发了热议,很多人拍手叫好,直竖大拇指。但是持怀疑态度的也不少,有网友直接怀疑其可行性和真实性,就是南大自己的教职员工也有表示担心的,认为要想真正做到不论官爵,难上加难!
对上面材料所述事实,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加以阐述。(要求:表达简明、连贯,言之成理,150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学名著阅读(10分)
5.下列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孙权派诸葛瑾劝降,关羽不从,弃麦城往西川撤退,路遇伏兵,关羽被擒。孙权斩了关羽首级,派人送与曹操,曹操厚葬关羽于洛阳,追封荆王。(《三国演义》)
B.高老太爷66岁诞辰快到了,克定、克安和觉新主张用盛大的仪式来庆祝,庆典之时,觉民和觉慧虽不很欣赏客人们表现出的种种丑态,但并没有表示强烈的反感。(《家》)
C.国内火柴厂相继倒闭,工人到周仲伟家,建议将火柴厂转让。周仲伟不想转给条件苛刻的益中公司,而想与东洋大班合作,却被陈君宜、朱吟秋浇了一盆冷水。(《子夜》)
D.葛朗台死后,欧也妮从克罗旭那里知道,她将继承约值1700万法郎的遗产,这还不包括一些零星的收入。之后,欧也妮办的笫一件事是给拿侬1200法郎年金。(《欧也妮·葛朗台》)
E.西蒙松告诉涅赫柳多夫,他想和玛丝洛娃结婚,涅赫柳多夫与玛丝洛娃讨论,让玛丝洛娃决定自己的婚事。(《复活》)
6.简答题。(任选一题)(5分)
(1)阅读下面的《红楼梦》选段,根据原著故事情节,回答问题。
宝玉问黛玉:“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黛玉笑道:“谁知他竟真是个好人,我素日只当他藏奸。”黛玉于是把始末告诉宝玉,宝玉方知缘故,因笑道:“我说呢,正纳闷‘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原来是‘小孩儿口没遮拦’,就结了案。”
黛玉话中的“他”指的是谁?宝玉所说‘小孩儿口没遮拦’指何事?因何事黛玉说“他”竟真是个好人?
(2)阅读下面的《巴黎圣母院》选段,根据原著故事情节,回答问题。
“这真是‘法律都预料不到’的一桩怪事;一个聋子竟要来审问另一个聋子。” “另一个聋子”指的是谁?审问的是何事?结果怎样? 选第( )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7~9题。
春到梨花开 骆 驼
父亲自从那次来给我送梨后,便不再来小城。
我理解父亲。“送梨事件”让他心理蒙尘太厚。我多次以善意的谎言来温暖他受创的心,都不见效。我想,父亲不会再喜欢这座小城了。
就像预料中的那样,父亲在一个冬天的早晨,敲响了我家的门。
父亲说,你出个面吧,去给你二姑说说,现在她连我的面子都不给了,只想听你一句话。 父亲显然是生气了。父亲的意思,他要包下二姑的那片梨园。二姑前些年嫁到苍溪县城对面的那座山上,家里种植了几十亩梨。二姑全家都像父亲经营自己那片梨园一样经营他们的梨园。
二姑显然不会轻易答应父亲。 父亲说,算我白疼她了。
父亲说,你不答应,我就到庙里去住!父亲知道,我是个好面子的人。我只好答应,帮他办,而且一定办好。父亲才满意地笑了。
父亲一下子精神起来,他把在外务工的表哥表嫂叫了回来,把老家的几个壮劳力叫了回来,便开始侍弄那片梨园。父亲以每天高出他们几个在外务工的工资十元的价格,给他们付钱,大家自然十分开心,也十分卖力。
父亲侍弄梨园的手艺,我不会担心。但父亲接下来又要将二姑的楼房租下来,二姑和我
都不答应。父亲便又使出他的杀手锏。我和二姑无语。我知道,二姑一般不会太让父亲为难,她从小就由父亲带着,小学、中学、出嫁,基本都由父亲操心,几个姊妹中,父亲也最疼爱二姑。父亲说,你要为难,我到城里给你们租一套房子住。房租,我出!二姑妥协了,她留足了自己住的房间,其余的,就留给了父亲折腾。折腾,是二姑说的。二姑的原话是,让哥折腾去吧,都六十几岁的人了,只当我的梨园几年没有收成。
父亲满脸堆笑。他当即给我们约法四章:明年春天前,不许踏入他的梨园半步;今年春节的团圆取消;不管是谁,不许打听和走漏梨园里的半点消息;贷款的事情也已落实,信用社的领导十分支持他,利息他自己付,不要我们操心。二姑和我,每人借给他一万元钱,利息照银行利息按季结算!
那几月,我不知是如何度过的。我几次打听父亲的消息,二姑都摇头叹息。二姑说,哥这次,怕是中邪了……
就在我度日如年的时候,二月的一个清晨,父亲敲响了我家的门。父亲站在门口扬扬手中那张纸说,去吧,在你们的报纸上给我登几次,这个钱,你就掏了吧。而且,父亲说,水平再高,你也不许改动我一个字!说完,父亲转身走了。
父亲要我登的,是这几句话:开春了,想到田坝头走走,就来城对面的山上,这里有好多花;走累了,就来我家里歇脚,家里有很好的茶;耍饿了,可以在我家吃饭,家里有喷香的肉菜。落款是父亲的姓名,地址是二姑家,还有一个电话号码……
没办法,我去广告部交了钱,在我们的报纸上如实照登了几次父亲的那几句话。 接下来的事,我打算换一种方法讲述。
我要讲的,是父亲包下二姑的梨园四年后的事: 二姑家的楼房旁边,现在又多了三幢楼房。
二姑家所在的那座山,现在叫梨花山(以前叫张家山)。
二姑家所在的那座山,现在是苍溪县规模最大、最热闹的农家乐山庄积聚群。 二姑家所在的那个农家乐,被命名为全县“首个农家乐”。 ……
我多次问及父亲,当年怎么就能想到办农家乐,父亲总是久久地望着山对面的小城,不作言语。
还是我的二姑,那个当年说父亲怕是中邪了的二姑,解开了我心中的那个结。她说,你不要问了,问了哥也不会告诉你。我估计,哥就是那次在你那里送梨子回来后,才下了决心的,要是他早告诉我这些,我也不会拦他,他这几年,也就不会这么苦了。
二姑说,哥的意思,我懂,城里人看不起他,他就要想尽一切办法,让人家正眼看他。 (摘编自《短小说》)
7.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文章开头写“父亲”给“我”送梨后,便不再来小城,却没有交代送梨时发生了什么事,从而给读者留下了悬念。
B.“父亲”认准的事决不退让,他为了包下二姑的梨园,说了狠话;为租下二姑的楼房,居然要替二姑到城里租房。
C.“父亲”不让“我”改动他要登报的文字,并非不信任“我”的文字水平,而是因为“送梨事件”给他的内心带来创伤。
D.文章虽然写了“父亲”和二姑、“父亲”和“我”、“我”和二姑的矛盾冲突,但却能让读者从中感受到浓浓的亲情。
E.文章详写四年前“父亲”办农家乐的故事,略写四年后的情况,这样的情节安排有利于突出主要内容和人物性格。
8.文章以“春到梨花开”为题,有何含义?请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章写二姑这一人物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项训练(二十九)
1.(1)芳与泽其杂糅兮 (2)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3)几处早莺争暖树 (4)只是当时已惘然 (5)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6)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一处1分,错、漏、添字则该处不给分)
2.[答案] (1)肇事(1分) (2)三人成虎(1分) (3)③(1分)
[解析] 第(2)题涉及四个成语,其中“三人成虎”比喻谣言重复多次,就能使人信以为真。与语境“加上之前的孙兴、莫少聪涉毒”不符合,属于望文生义。其他三个成语的意义分别是:满城风雨,形容事情传遍各处,到处都在议论(多指坏事);义愤填膺,意为胸中充满义愤;大相径庭,比喻彼此相差很远或矛盾很大。都符合语境。第(3)考查标点的用法,“药家鑫校友”是对人物身份的介绍,并非专有名词,因此不能使用引号。
3.[答案] 指除直观意义上的阅读书籍或学习技能之外,更倾向于淡化功利性和超越技能学习,用以提高人的精神素养、改变经济对人的支配性影响的一种具有特定含义的学习行为。
[解析] 本题考查句式的转换。需要完成的句式转换任务有两个,一是将全句由一个并列复句改造为一个长单句,全句只能有一套语法成分;二是把句中处于定语位置的“用以……影响”调整到句子其他位置。第一个任务的解决思路是去除“是”和“学习行为”,将“除……之外,更在于……技能学习”转换为定语成分,放到第一个“学习行为”之前当定语;第二个任务的解决思路是将“用以……影响”转移到第一个“学习行为”之前,照样当定语。最后再结合句意,对两个长定语的位置略作调整。
4.[答案] 示例一:南大决定校庆接待“序长不序爵”,是一种很好的价值导向,应予以鼓励和提倡。首先,在整个社会官本位思想仍然根深蒂固的环境中,南大的特立独行体现了一种正气、一种风骨,对社会风气的改变有良好的示范意义;其次,趋炎附势的风气也表现在教育界,特别是校庆时,嫌贫爱富,媚官媚钱,庸俗之风盛行,南大的决定是大学中的异数,体现了硬气和担当,树立了新风;再次,南大的决定也是对教育公平和人格平等理念的坚守,让每一个校友都能在母校感受到温暖,这种理念将成为良好的校园文化,影响一代代学子,并进而影响社会。
示例二:南大决定校庆接待“序长不序爵”,理念虽好,但恐怕很难实行。首先,现实有着较浓的官本位思想,对权力和财富的崇拜在整个社会还有一定的根基,要逆潮流而动,会成为众矢之的;其次,简单化地以官位大小来衡量与评判个体的成败价值,这种观念即使在当今高校也广泛存在,南大要独树一帜,在高校中可能会遭到孤立;再次,如果一位校友身居高位,大学能够不搞点“特殊待遇”吗?在利益面前能够坚守自己的理念吗?
(观点2分,一条理由2分,两条理由4分,语言表达1分;其他观点言之成理也可)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综合运用能力。题目的要求实际上可以分解为两个部分,一是“上面材料所述事实”指什么,二是你的看法和理由。第一个要求属于题目的隐性要求,只有先完成这一要求,才能使“看法”有具体的对象,评论才会有目标。筛选材料的中心句后,可以得知“事实”指的是:南大校庆,校友接待序长不序爵。在这一“事实”的表达中,“南大”“校庆”“校友”是几个至关重要的关键词,也是后文评论的重要理由或依据,考生如
果忽略这些重要前提,纯粹评论“序长不序爵”的正误,很可能会不好自圆其说。当然,答题时,考生还可以结合社会、时代、文化等进行阐述。由于本题涉及的评论内容与高中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理由阐述会有一定难度。
5.[答案] BC (答对一项给3分)
[解析] B项,觉新没有主张用盛大仪式来庆祝,觉民和觉慧表示强烈的反感;C项,火柴厂工人到周仲伟家停工,周仲伟并不想把火柴厂转给东洋大班,而想与益中公司合作。
6.[答案] (1)“他”指宝钗,(1分)“小孩儿口没遮拦”指黛玉在宴会行酒令时失于检点,说出了《西厢记》《牡丹亭》中的句子。(2分)宝钗以姐姐的身份教育黛玉,解了黛玉的疑心,使黛玉十分感动,因此说她是个好人。(2分)
(2)“另一个聋子”指卡西莫多,(1分)审问的是卡西莫多劫持爱斯梅拉达之事。(1分)聋子法官的审问引来哄堂大笑,卡西莫多一言未发,聋子法官却指责他诽谤、蔑视法庭,(2分)最后判他接受鞭刑并示众。(1分)
7.[答案] CD(答对一项给3分)
[解析] C项,“不让‘我’改动他要登报的文字”与“送梨事件”不存在因果关系。D项,“我”和二姑没有矛盾冲突。
8.[答案] 点明故事的美好结局,暗含作者对“父亲”的肯定与赞美;“父亲”经过苦心经营,冬去春来,梨园终获丰硕的果实;“父亲”创办“农家乐”,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迎来了人生的另一个春天。
[解析] 标题含义是小说文本的常见题型。考生一般应从两个角度去解说,一是结合文本内容,指出标题在小说中的表面意思,如本题,“春到梨花开”即指父亲的梨园在春天终获丰硕的果实。二是要结合小说的主题、人物等,指出标题的深层含义,如本题,即指父亲实现了自己的美好愿望,迎来了人生的另一个春天。
9.[答案] 示例:①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写二姑对“父亲”态度的变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②丰富故事情节与结构,写二姑交代“父亲”办“农家乐”的起因,使故事情节和结构更加合理完整。③衬托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写二姑的妥协、退让,衬托出“父亲”的执拗、要强。(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对小说情节安排的理解分析。“二姑”在文中是一个次要人物,其存在的价值一般可从情节关联和主人公形象塑造两个角度着眼,至于与小说其他要素的关系,如能自圆其说,也可考虑。答题时,要注意区分“推动情节发展”和“为情节作铺垫”这两种说法的不同。一般而言,只有前一情节与后一情节存在明显因果关系时,才能表述为“推动情节发展”。本文中,“二姑”的让步与父亲梨园的发展存在因果关联,因此可以表述为“推动情节发展”,也正是由于这一原因,参才会将其为一点作答。另外,回答本题时,还要注意题干中“分析”的要求,要注意结合小说的具体故事情节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