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99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如何培育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论文

如何培育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论文

来源:99网
如何培育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

摘 要:十七届七中全会公报明确指出:要将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报告中进一步指明了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路径和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方式。高校更应该在社会主义的范围内,站在马克思主义价值学的视角下,厘清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对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进行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观;大学生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0-009-02 一、引言

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深化文化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问题的重大决议》明确指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高校作为一个国家文化创造力最发达、思想成份最复杂的教育场所,对于提炼和培育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思潮和教育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全文报告中又明确提到,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进一步指明了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路径和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方式。大会同时指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不仅仅为培育和践行提供了基本的

范围,也为进一步提炼当代大学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原则。 对于当今的我国高校,在理论上厘清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关系,对于实践发挥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校园文化思潮和教育作用,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从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到党的明确指出继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从作为和谐文化的根本到作为为社会主义的兴国之魂,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在社会主义建设历程中逐步被揭示。

二、核心价值体系的探索历程及其主要内容

众所周知,任何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培育不是短时间可以完成的,封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历经千年才日趋成熟与完备,资本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也经过了几百年的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内在需求,必将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产生于全国劳动人民的实践过程中。 1、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的探索历程

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决议》中,第一次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命题。次年在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同年,党的十七次全

国代表大会召开,报告全文中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深化文化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再次强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全会明确指出,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除了要将其融入到国民教育与精神文明教育中,还要融入到党的建设全过程,贯彻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个方面,从而实现对社会思想的引领。党的再次论述了核心价值体系,对其部署了新要求。 2、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共同构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体内容。

在核心价值体系的探索过程中,理论工作者从社会建设的几个领域出发,逐步提炼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致范畴,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分别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等五个领域高度浓缩

了当前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前所述,这为培育和践行提供了基本的范围,也为进一步提炼各个微观领域的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原则。近年来,已经有些社会领域、行业,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要求,结合自身的情况,培育和提炼出了有自身特点的核心价值观,比如“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的北京精神,“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上海精神。这为做好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提供了有效的借鉴。 三、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人类在满足自身生命需求的生产劳动过程中,与自身、自然建立了各种各样的关系,归根到底,价值关系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效用关系。在这个关系中,人是主体,自然是客体,主客体之间是通过人类的生产、生活即实践得到统一。

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来看,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是观念层面的东西,是全国人民奋斗的共同基础,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是兴国之魂。发挥其凝聚人心的作用时,它以客体的形态出现,与主体相作用时,核心价值体系便体现出其它客观性与物质性。 价值观是一个社会中公众所持有的关于如何区分对与错、好与坏,违背意愿或是符合意愿的观念,是决定社会的目标和理想的普遍、抽象的观念。而核心价值观是相对于一般的价值观而言的,是居于核心地位的,是全社会所共同拥有主流价值观念,居于核心地位,起核心与统摄作用的价值观。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是个别与一般的、普遍与特殊的关系。具体而

言,中国特色核心价值体系是形成的核心价值观的前提与基础,而核心价值观是核心价值体系的凝炼。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程中,二者缺一不可。

对于厘清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高校可以说担负着民族的兴衰,充分发挥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实现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培育,显得尤为重要。

四、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客观根源及其路径 1、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客观根源 (1)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深入,我们的改革开放程度也一步步地向纵深行进。国际交流从点扩展到面,各国的文化交流也进一步扩展,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念(包括一系列不健康的、甚至是有敌对性质的价值观),也由此进入到大学生的思想生活领域中。当代大学生主体已经是90后的一代,可以说,他们正是历经这一历史进行的全程见证人。市场经济所引起的一系列变化,无一不在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成长轨迹上打下深深的烙印。当代高校中“非主流”的盛行,便是这一变化最强有力佐证。在价值观上,核心价值观不起引领作用,其核心作用就会被替代。与其说是时代要求我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不如说是时代在逼迫我们。 (2)大学生自身的需求

当代大学生是青年人中的佼佼者,是青年人中的精英分子。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大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不单单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还要树立高尚的价值观。如果一味只讲求实用性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内在素养的提升,特别是正确价值观的培育,培养的只是没有内在的半成品,也有可能是培养了一个高智商的敌对份子。只有在思想层面放正的位置,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同,才能把自己的命运与前途和国家与民族的前途结合起来。青年人,特别是大学生的时代任务,决定了他们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恪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客观需求。 (3)高校自身任务的需求

大学存在的历史由来已久,作为高等学府,大学承担着传承文明、创造知识、服务社会的职责。其任务是具体的、历史的、客观的、现实的。

从世界大学发展史上看,大学从一开始便与社会思想紧密相结合。从古今中外的高校史看,高校对社会的进步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于我国的高校而言,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当前,高举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高校责无旁贷。正因为高校其自身特殊的历史使命,积极培育具有高校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核心价值体系的实体化,从而对整个社会起到一个引领与示范的作用,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与进步,有着重大意

义。

2、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 (1)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形态,是介于资本主义与主义之间过渡社会形态,与其它社会形态相比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具有过渡性质。作为社会主义兴国之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内在本质特征,因此必须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提炼、培育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充分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无产阶级核心价值观的精辟论述,要充分认识理解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中所形成的新的理论思想、实践运动,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主义的世界观、方,积极和大胆吸纳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特别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积极因素和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文明成果,从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最广泛的、最有代表性的提炼和培育。 (2)加速高校自身价值体系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是社会主义的,其次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培育的先进文化的代表与结晶。高校作为先进文化的集中交流与创造领域,也是思想碰撞最激烈的地方,因此,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显得尤为重要。归根到底,价值观领导属于意识形态上的东西。意识形态领域,我们不去占领,便会有其它的意识形态来占领市。高校必须主动去占领大学生的思想教育阵地,加强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积极培育核心价值观。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全面掌握大学

生的思想动态和校园内部的思潮风向标,因势力导,充分利用高校的人资源优势,组织专家学者加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研究,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地位和科学内涵的认识;以生活化、实际化的方式,主动去靠近大学生,以优良的工作技巧与方式,贯彻党的路线、方针与,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校园中的主导性地位,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染力。

(3)加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实践

高校培养的是同时代青年人中的精英。大学生不仅仅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要以把内涵道德的提升放到学习任务的显著位置。高等教育自古就是以德为先。当代在高校里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与教育,与整个社会的需求,与当代大学生实现自身价值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古人就曾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如何把“德”内化当代大学生的内心中?这不仅仅是个理论工作者要解决的课题,归根到底还是一个实践性的课题。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的关键在于实践,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以理论形态的方式与大学生的实践结合,并在实践中得到不断的培育、升华、提炼。 五、结语

人类的不单单是物质方面的,还有精神境界方面的。马克思认为人类是用劳动创造自己、创造世界的,也必将依靠劳动而到最终的。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要得实践与培育,归根

到底,是来源于当代大学生乃至教育工作者的实践与工作。以理论探索为前提,深刻剖析当代大学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前提和客观内在需求,明确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范围与实践路径,对于培育和践行当代中国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有着至关重大的意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9spj.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5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