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 山西党校学报 Academic Journal of Shanxi Provincial Committee Paay School of C.P.C Apr.2015 第38卷第2期 V0l_38 No.2 《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惭究 价 戴小江 (重庆交通大学,重庆400074)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1203(2015)02—0127—02 自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推动 主义理论变成人民大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武器,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以来,马克思主义大众 化成为高度关注党的创新理论发展的学术界研究的 一从而将其“感情、思想、意志”联合起来。《延安时期马 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对江西时期、延安时期和西柏 坡时期作了区分,认为中国党在这三个历史时 期都在努力探索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但在延 安时期取得的成效最大、影响最深远。其原因不仅是 因为延安时期是中国党局部执政时间最长的时 期,而且是因为在这一时期,国共两党摒弃前嫌合作 抗13,偏居延安山沟沟里,获得了相对安定 的局部执政环境,更是因为国际对中国党 有了更为宽松的态度,以为领袖的第一代中 央领导集体成为党领导下的抗13军民的主心骨,马 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成为全党的共识,这些都为我 党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比江西时期和西柏 坡时期较好的条件。本书最后总结提炼了五条延安 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经验,即“创造性的马克思 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基石;“坚持真理, 修正错误”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在要求;“给人 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 个理论热点。学者们在集中研究马克思主义大众 化的含义、实现路径以后,开始将研究的重点放在马 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研究。笔者认为,虽然马 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命题是党在新世纪、新 阶段提出来的,但毫无疑问,从中国先进分子选择和 传播马克思主义之初,就开始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 化历史进程的研究,也同时开启了对马克思主义大 众化的探索。在1921年中国党诞生至1949年 新中国成立期间,延安有近13年的时间成为中 央所在地、中国人民抗13战争和战争的总后方。 因此,研究延安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于系统 梳理中国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传承, 全面厘清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经验都有着十分 重要的现实意义。延安大学中国党精神与 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谭虎娃博士的新作《延安 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就是一部专门研究延 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专著,这也是作者多年 来从事延安时期中国党历史和建设研究的 重要结晶。 践保证;“善于使用一切宣传鼓动方式”是马克思主 义大众化的有效路径;把“人民的文化提高到一个必 要的程度”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抓手。以上这 《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分为1 1章, 共35万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本书的核心概念, 作者在分析了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客体、 程度、关键和目的的认识后,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界 些历史经验对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着 重要的借鉴价值。从以上论述我们也不难看出,《延 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不仅是一本研究马 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创新之作,也是一本具有开拓性 的理论专著。 定为,用通俗易懂的群众语言把抽象深奥的马克思 [收稿日期]2015—01—23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XKS007 o [作者简介]戴小江(1965一),女,重庆人,重庆交通大学思政教研部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127 当前,对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不 是只有谭虎娃一人,但充分占有史料,对陕北发展变 迁、风土人情有切身体会的学者非谭虎娃莫属。作为 陕北安塞人,谭虎娃从中国人民大学获得法学博士 学位后,回到家乡延安大学从事延安时期中国 党历史和建设研究。他热爱延安,更喜欢自己的 研究事业,愿意为其付出全部的心血和汗水。《延安 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是作者负责的国家社 会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成果之一,成果鉴定等级为 良好。与其他研究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著 作相比,这本书的一大特色是,占有史料充分,对延 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进行了详尽而生动 的阐述:一是延安时期在职干部马克思主义教育的 方法有理论和实际相联系的方法、个人学习与 集体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二是在职干部马克思主义 教育的制度,有自上而下的组织领导制度、每天两小 时的学习制度、写笔记制度、分类编组制度、学习检 查测验制度等。作者对每种方法和制度都列举了大 量的实例。另外,《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 论述了农民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形式,梳理了新秧歌 运动、年画春联、戏剧、电影、标语口号等形式,并在 挖掘史料的基础上,对每个形式都进行了详细而生 动的介绍。以上这一特色是作者长期学术积累和辛 勤耕耘的结果,充分体现出其具有较好的驾驭史料、 凝练史实的综合分析能力和理论概括能力。 《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的创新之处 还在于,其为我们提供了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 究的新的方法,即对待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要“敢拿 来、善辨识”。谭虎娃博士吸收了西方传播学理论的 精华,借鉴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五大要素观点,认为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包括主体、对象、内容、路径和效 果五大要素,在书中用一章的篇幅对延安时期马克 思主义大众化的五大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概括 性的分析。随后,作者用八章的篇幅具体阐述了马克 思主义大众化的五大要素,从而构建起本书的内在 逻辑和外在结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五大要素像 一根红线,串起本书的全部内容,使本书不仅结构清 128 晰,而且各章的内容也成为有机联系的整体。谭虎娃 博士在借鉴西方传播学观点的同时,还重视以马克 思主义传播理论为指导,凸显了党史研究的同 有特性,使本书的写作既不失严谨,又有研究方法的 创新。 《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不拘泥于学 者们通常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体的界定,而将延 安时期外国进步作家、记者也当作马克思主义大众 化的主体。学者们对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 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领导人和知识分子两个 方面,这两个群体对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都作出 了各自的贡献,但对于延安时期外国进步作家、记者 是否属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存在争议。本书 认为外国进步作家、记者虽然主观上没有宣传马克 思主义的想法,但是他们客观公正报道的结果起到 了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甚至影响更大,所以应该 把他们也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看待。为了 佐证自己的观点,谭虎娃博士用一章的篇幅详细介 绍了延安时期外国进步作家、记者对马克思主义大 众化研究作出的贡献。把延安时期外国进步作家、记 者也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体现了作者认 识问题的宽广思路,同时也对学术界研究马克思主 义大众化的主体提供了新的视野。 《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一书,以马 克思主义传播理论为基础,借鉴西方传播学观点,探 讨了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对象、内 容、路径和效果等内容,构建了一个独具特色的马克 思主义大众化体系,从而为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 义大众化进程,解决当前出现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 危机问题作出了有益的尝试。总之,《延安时期马克 思主义大众化研究》不仅结构清晰、论述过程严谨、 史料丰富、语句流畅生动,而且有所创新,在当今众 多研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专著中,具有较高 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能够为学者对马克思主义 大众化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现实借鉴。 责任编辑芳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