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学科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在企业管理领域,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较高层次的专门人才。具体要求如下:
1、较好地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2、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为我国企业管理做出贡献的奉献精神。
3、在企业管理学科领域内较全面和较系统地掌握相关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了解本学科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前沿动态,具有创新精神和进行科学研究以及从事企业管理工作的能力。
4、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
5、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研究方向
1、企业管理工程
对于企业管理来说,无论是在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不同的管理过程职能中,还是在高层管理、中层管理和基层管理等不同的管理层次中,或是在业务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不同的管理领域中,都存在大量的错综复杂的系统工程问题,而且这些问题之间又存在复杂的相互关联.本方向就是将企业作为一个复杂的整体系统,运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和原理,采用定性原理分析和定量模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综合分析企业系统的内部结构、系统性能,及其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深入系统地研究企业的经营管理问题。
2、企业组织与战略
企业组织与战略作为企业管理的研究领域之一,具有协调企业内、外资源及能力的融合功能,它几乎涵盖了企业管理理论整个范畴。其实质是恰当地将企业管理各分支的基本理论与企业能力及客观环境有机的结合,以关注全局、长远及动态的全新思维制定缜密周全的战略方案,并成功地加以实施,从而使企业赢得持久竞争优势.本方向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公司战略环境分析、顾客及竞争对手分析、内部资源及能力分析、制定公司战略及竞争战略、战略实施过程与评估、战略形成的动态性、战略变革与发展、各类企业战略的分析比较、国际扩张及全球战略等。
3、财务管理与会计
财务管理与会计着重研究企业的资金运动轨迹及财务资源配置,它渗透在企业的各个环节。财务管理与会计本身是一种管理活动,它通过管好资金、成本以谋求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是有助于加速现代化建设的一门经济管理科学.本方向主要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财务管理与会计的相关理论、方法和应用。随着我国经济和资本市场的发展,财务管理与会计也在不断演变,目前本方向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投融资理论、绩效评价理论、成本战略、报表分析、会计理论与实务、实证会计理论、税务筹划理论与实务、审计理论与实务,公司治理研究等.
4、生产与营销管理
本方向着重研究企业生产管理和营销管理的各种理论和实际问题.主要内容包括:(1)生产与运作管理:主要研究生产环境管理、生产过程的组织、物料需求计划(MRP)、制造
资源计划(MRP II)、企业资源计划(ERP)、准时化生产方式(JIT)、大规模定制、库存管理、采购与供应链管理、流程规划与再造、质量管理、虚拟经营等。(2)营销管理:主要研究目标市场识别、市场细分分析、市场定位分析、营销战略制定、营销调研、消费者行为分析,以及国内外营销领域的一些热点问题,如关系营销、服务营销、绿色营销、非盈利组织营销、企业间营销、流通理论、客户关系管理、营销工程等。
5、人力资源管理
现代企业和其他组织之间的竞争表现在许多方面,但从根本上说,最核心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因此,人力资源管理越来越受到理论界和实务界的重视,已成为企业和其他组织管理的重要内容.本方向着重研究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和实务,主要包括:人力资源规划和计划的制定、人力资源的招聘和录用管理、人力资源的培训和开发管理、人力资源的绩效评估、薪资管理、管理者行为研究和人力资源管理实务研究等等。
三、学习年限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按课程学习与论文工作并重的原则,课程学习累计1~1。5学年,论文工作量不少于1学年。根据实际情况,经本人申请、导师同意、学校批准,可适当提前或延长1年,在职硕士研究生可延长2年。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分配
硕士研究生总学分不少于32学分(包括2学分实践环节)。课程分为学位课和非学位课程,其中学位课程不少于18学分,非学位课程约12学分。对于同等学力和跨学科考入的硕士生需补本科生课程,其成绩可减半登记学分,但不占应修32学分的总学分.每门课为2~3学分,每个学分占20学时。
在硕士研究生应修32学分中,学位课应占57%左右,非学位课占43%左右(包括实践环节).其中, (1) 全校公共基础学位课共7学分(必修),约占22%; (2) 一级学科基础理论学位课不少于5学分,约占16%; (3) 专业学位课不少于6学分,约占19%; (4) 专业非学位课约12学分,约占38%; (5) 实践环节2学分,约占5%。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见表1,其中各门课程的说明见附录《经济管理学院各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说明》.
表1 企业管理学科硕士生课程一览表 最低 课程类别 课程名称及学分 学分 8337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A类课程 公共基础课 83321—1 英语(上) 83321—101英语(下) 53409现代管理理论与方法 B类课程 53459管理研究方法 基础理论课 53305管理运筹学 53363现代经济学 3 3 2学分 3学分 2学分 3 3 6学分 7学分 学位课 53460企业组织与战略 53384公司理财 C类课程 53373会计理论专题 专业基础课 53461高级人力资源管理 53404生产与运作管理专题 53380高级营销策划 53396企业组织理论与设计 53462管理沟通专题 53394企业文化研究 53463管理学经典外文文献研读 53408投资项目评估专题 53393企业国际化经营 53412项目管理专题 53383公司并购与重组专题 53392企业管理思想史专题 53415资本运营研究 53414业务流程再造 2 3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6学分 不低于11学分 非学位课 53417组织行为研究专题 D类课程 专业选修课 53416资产评估专题 53413消费行为专题 534商业模式专题 53465市场研究专题 43466品牌营销专题 53466科研方法与文献综述 53371管理会计研究 53369财务分析学专题 53370财务管理理论专题 53377资源与环境核算 53398人力资源会计研究 53374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 53467公司治理专题 2 2 2 53376西方会计实务 53375审计专题 53406税务筹划专题 53303管理科学与工程理论体系研究 53314系统工程理论与应用 53318预测技术 53307决策理论与方法 53304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53317信息系统开发基础 53345经济计量学与多元统计分析 53316系统评价理论与方法 53313系统仿真与系统动力学 53301ERP系统原理与开发 53302动态优化与大系统理论 53311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技术 53378博弈论 53329国际贸易专题 53366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专题 53343进出口贸易专题 53400商务谈判与合同专题 53326国际技术与服务贸易 53344经济法专题研究 53395企业与公司法专题研究 53405市场与法律专题研究 53328国际经济法专题研究 必修非学位课 83373自然辩证法概论 实践环节 2 2 2 2 2 2 2 3 3 3 2 2 2 3 3 2 2 2 2 2 2 2 2 2 2 1学分 2学分 2学分 五、培养方式和方法
充分发挥导师的主导作用,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发挥学术群体作用的培养机制。在思想教育方面,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与经常性的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研究生要参加学校、学科所统一规定的政治学习、形势教育,树立良好的科学道德.注重研究生的个性发展,发挥研究生在整个学习阶段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课程教学应采用启发式和研讨式,激发研究生学习的主动性的和创造性,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要培养研
究生的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动手能力,要求研究生完成学位论文。要培养研究生实事求是、严格、细致、理论与实践统一的作风,以及严谨的治学态度.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校内外的学术活动,开阔视野、活跃学术思想。此外,要求研究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保持身体健康。
六、实践环节和学术活动
硕士生在校期间应参加教学实践、生产和管理实践、科技服务、社会调查等活动。时间不少于40学时或20个工作日,以培养硕士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教学实践可采取多种方式,如辅助导师从事本科生课程某个章节的授课,批改作业和试卷,辅导、指导学习、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论文等。硕士生的实践环节由导师或学科组负责检查和指导,并进行考核,写出评语,计2学分。
导师和学科组应积极要求组织研究生参加有关的学术活动,使其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动向,开阔视野,培养开拓与创新精神。鼓励硕士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每正式发表1篇论文计1个学分(此学分占实践环节的学分)。此外,要求研究生积极参加10次及以上学术报告(讲座)。
七、中期考核
硕士生中期考核一般在第三学期或第四学期进行。考核内容包括政治思想、道德品质、遵纪守法、课程学习、外语水平、文献综述、实验操作能力、开题报告和写作表达能力等。考核由学科组组织专家5~7人,结合开题进行业务考核。政治思想考核由研究生院党总支组织进行。
根据考核结果进行人才分类管理。考核合格进入论文阶段;考核不合格不能进入论文阶段,视情况缴费延长学习时间;专家认为不宜继续培养者,按学校规定进行处理;考核优秀者可作为提前报考博士和获得奖学金的候选人。
八、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或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全面训练,是培养研究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培养创新能力的主要环节。硕士研究生应选择理论上有一定深度,且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的课题作为学位论文的题目,要注重论文的创新性和实用.主要要求如下:
1、论文选题
学位论文选题是硕士研究生进行学位论文工作的开端,也是硕士研究生进行学位论文研究工作的重要环节.论文选题一般应遵守以下原则:
(1) 先进性:硕士学位论文课题应在理论、方法等方面体现出一定的创新性和先进性. (2) 必要性:硕士学位论文课题应当是在理论上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的课题,且对国家
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实际意义的课题。
(3) 可能性:硕士学位论文课题的研究内容应当符合科学原理,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合
理,难易程度和工作量适当,在规定时间内能够获得预期的成果。 硕士学位论文选题要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进行。课题尽可能结合已有的科研项目,并且尽可能符合研究生的科研素质、特长和兴趣。
2、文献综述
文献调研和综述是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研究和写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扩大硕士研究生的知识面、活跃学术思想、培养工作能力及掌握国内外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动态都有重要意义。硕士研究生必须较广泛地阅读中外文献,并写出文献综述报告。
3、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是指为阐述、审核和确定硕士学位论文题目而举行的报告会,它是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的重要环节,是监督和保证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重要措施。本学科硕士学位开题报告的内容包括:(1)选题的目的和依据,说明选题的理论和现实意义;(2)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研究动态(含参考文献);(3)课题的研究内容、基本思路;(4)本课题研究的学术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5)拟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手段;(6)预期达到的水平和所需的科研条件;(7)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及解决的途径和方法;(8)研究工作量、工作进度计划和经费估算。
硕士研究生一般在第二、第三学期进行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前,硕士研究生要做好系统的调查研究、查阅文献资料和文献综述等工作,充分了解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动态,按上述要求写出开题报告,供参加开题报告会的有关专家审阅。开题报告后,硕士研究生一般应根据专家小组的评议意见,对选题和研究方案进行修正、补充和提高。
4、研究阶段的检查和控制
硕士研究生要定期向导师报告论文研究的进展情况,导师要随时检查硕士研究生的论文研究和写作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正确的指导,确保硕士论文的质量和水平。论文初稿完成后,由导师审阅,提出修改意见。硕士研究生对论文进行修改补充并达到要求后定稿。经导师同意后,按有关要求进入论文答辩阶段。
5、论文水平
硕士学位论文要能反映出硕士研究生在本学科领域已较全面和较系统地掌握了相关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取得的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并具有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
关于学位论文的其它具体要求参见本校研究生院制定的有关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