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2 余热锅炉200l2.3 FBB向CFBB的过渡及其问题的解决 宁波热电股份有限公司 张 洪 摘要 九十年代中国CFBB在国家经济高速发展和产业的引导下获得了高 速发展的良机,通过自研、引进,使当今CFBB与国际先进技术接轨。但是,不容 置疑的是:中国在九十年代以前的FBB的艰难摸索为后来CFBB的发展奠定了坚实 的基础。 本文回顾了我国FBB到CFBB的发展过程并对发展中的主要技术问题作了较详 细的分析。 关键词FBB CFBB问题过渡发展 循环流化床锅炉的英文缩写为CFBB。 第一台成功运行的流化床是德国人温克勒 (FRIZ IER)于1921年12月发明的, 燃煤设备上,针对难燃固体燃料的应用,体 现得更有代表性。如山东明水化肥厂采用济 南锅炉厂生产的35t/h FBB、清华大学热电 厂采用江西锅炉厂生产的20t/h FBB、福建 三明化肥厂采用的福州化工厂生产的20t/h FBB、山西晋城热电厂采用的北京锅炉厂生 他将燃烧产生的烟气引入一装有焦炭颗粒的 炉室底部,观察到固体颗粒因受气体的作用 力而被提升,整个颗粒系统看起来就像沸腾 的液体。 产的75t/h FBB、黑龙江鸡东坑口电站采用 哈尔滨锅炉厂生产的130t/h FBB,锅炉的燃 快速流化床则是由麻省理工学院的刘易 斯(WARREN K.LEWIS)和吉里兰(ED. WINR.GIIJJI,AND)在1938年12月最早发 料基本上是煤矸石、无烟煤、坑口煤泥或链 条炉渣。可以这样认为,FBB是8O年代难 明的。当时他们正在为流化床催化裂化过程 (FCC)设想一种合适的气固接触工艺,当 气流以3m/s的速度自下而上通过装有FCC 燃固体燃料燃烧设备的典型代表,在工业生 产中、在坑口工业废物的处理工作中,FBB 几乎成了难燃固体燃料燃烧设备的代名词而 风靡大江南北。根据统计数据,至90年代 初,全国FBB总量达近3000台…。但是, 颗粒(平均粒径约为55tma)的容器时,发 现了细颗粒的聚集以及较高的气固相对速 度。 当时的FBB在大型化上显然受到了制约, 1 FBB和CFBB在国内的早期应用 循环流化床锅炉(CFBB)最早缘于流 因此,难以突破130t/h的设计容量。 在作为大型洁净燃烧设备的应用上,国 外引进技术的CFBB则体现得特别充分:如 AHLSTROM公司技术国内生产的燃用石油焦 的镇海炼化热电站的220t/h CFBB、 AH[STROM公司技术国内生产的杭州协联热 电公司的220t/h CFBB、内江电厂引进示范 化床锅炉(FBB),缘于化工系统的催化裂 化流化床设备。将FBB和CFBB作为燃煤设 备的提出当时基于二个角度,就是难燃固体 燃料的燃烧和方便脱硫。在我国早期的FBB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余热锅炉2002 3 型AHLSTROM公司生产的410t/h CFBB均是 这一类设备的典型代表。 2 90年代国产CFBB的推出 9o年代是CFBB大力发展的年代,这得 益于当时国家的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的 需要,进而提出对电力的迫切需求。小火电 的兴起,从根本上讲是由于国家电力不足、 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鉴于当时国家对环保 问题已相当重视,认为中小型燃煤设备必须 采用FBB或CFBB,甚至将这一要求作为项 目报批的一项必备条件(至今仍然如此)。 但是,当时市场上普遍对配置12MW的75 t/h燃煤设备表示出极大的兴趣,而FBB在 75t/h以上的燃煤设备上已暴露出其不足: 主要反映在飞灰烧蚀量、埋管的磨损(埋管 的磨损速度与密相区的物料直径为1.5次 方L3J的关系)和为了解决炉膛吸热强度从而 将布风板做得特别巨大,如北京锅炉厂的 75t/h FBB,其床面面积达32m2,一个大床 面分为六个小床面,以适应埋管受热面的吸 热需要(见图1)。而CFBB在这几个方面却 有其独到的优势:由于彻底改变了传热机 理,CFBB炉膛截面强度是FBB炉膛截面热 强度的2—3倍…。因此,CFBB无需采用沉 浸技术利用密相区受热面的大传热系数来满 足吸热负荷的需要(沉浸管传热系数高达 22 _270kW/m oC),如75t/h CFBB的布风 板床面面积仅为7—8m2(见图2); 高的分离效率在满足循环量的同时,也 实现了高的燃烧效率,当分离效率大于 95%时,燃烧效率将达到98%以上[引,因 此,同品质煤种其飞灰烧蚀量可比FEB降 低l 20个百分点。当然,CFEB技术突破 的关键还是在于利用其更高的炉膛截面热强 度解决燃烧设备的大型化问题。于是,CF— BB应运而发展。在9o年代国产的75t/h CF— BB中,中科院推出的二级分离技术和绝热 图1 75t/h FBB炉膛布置 图2 75t/h CFBB炉膛布置 型旋风筒的高温分离技术是当时的主流派。 杭州锅炉厂、无锡锅炉厂主要生产销售二级 分离技术的CFBB,该种产品于1992年l2 月中旬通过产品和技术鉴定;济南锅炉厂主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4 余热锅炉2002.3 要生产销售绝热型旋风筒高温分离技术的 CFBB,于1993年4月21日通过技术鉴定。 2002年前得到商业化推出。 4 FBB应用中解决的问题为CFBB的成功 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期间,该二种炉型产品的总销售量突破 300台L2 J。进入9o年代的中期,一种引进 德国Babcock公司的Circofluid循环流化床锅 炉在北京B&W公司生产,并得到商业应 用,这种炉型采用炉膛受热面塔式布置,旋 无论是FBB还是CFBB,当时推广应用 中的技术问题主要有五方面。布风板面的设 计、返料系统的设计、分离系统的设计、防 磨设计和炉衬的设计。 4.1布风板 风分离器中温分离和炉膛内循环,使燃烧效 率在对旋风筒分离效率不是太过追求的条件 下又得到了进一步的突破,达到99%以 床面不易干净、流化点不易寻找和运行 上 J。这在当时,不得不说是一个好的炉 型,因为前面二种技术均存在不可克服的不 中极易结焦,是当时FBB推广过程中的一 大难题。新采用FBB的单位几乎将点火问 足:二级分离高温百叶窗分离器的故障率高 和高温绝热型旋风筒分离器内结焦、过厚的 旋风筒内衬热震性差,使这二种技术的运行 可靠性不能很好地得到保证,在95%负荷 连续运行时间能够达到3000小时以上就已 经是运行得相当出色了。 3引进技术的CFBB的应用和发展 题和运行中的结焦问题,当作产热部门甚至 决策部门的重大问题来对待。当然,其中存 在设计上的不足,与此同时,运行手法还未 完全摸索成熟也是一大问题 在当时许多 FBB采用单位中,点火结焦,锅炉才送上去 就结焦,甚至连续结几次、十几次焦,似乎 成了并不奇怪的事情;克服了运行和点火困 难的单位,几乎将点火的技术作为一项高回 报的技术咨询来对待。而对欲上FBB项目 到9o年代的末期,随着国外循环流化 床锅炉的引进、传统汽冷型旋风分离器制作 工艺的解决,以及制作工艺简单的水冷异型 分离器的推出,使冷却型旋风筒的使用得到 了推广,在获取大循环倍率的同时兼顾了分 一的单位,与锅炉制造商进行技术接触时的第 个问题就是询问炉子会不会结焦。现在如 果对循环流化床已经达到相当的熟悉程度, 可能对当时提出的问题还会感觉到十分可 笑。但当时这一问题的提出为后来FBB过 渡到CFBB打下了相当重要的基础。如为解 决运行中床面干净的问题,开孔率的探索 (指风帽小孔开孔面积与布风板面面积之比, 该值一般取在0.025—0.004)、盆型布风板、 离器的可靠运行。水冷异型分离器技术由清 华大学的岳光溪教授在改进Fw技术的基础 上引进国内,首先对其进行生产和销售的厂 家是四川锅炉厂;而传统汽冷式旋风分离器 在哈尔滨锅炉厂、东方锅炉厂、上海锅炉厂 和杭州锅炉厂得到成功的制作,尤其是杭州 锅炉厂蜗壳汽冷型旋风筒的制作成功,代表 着当今世界上最高旋风筒制作工艺得以在国 内突破 J。从而使近10台进VI技术(主要 是AHLSTROM技术)国内生产的220t/h CF— 倾斜型布风板、冷渣口上部结构方案的探 讨、风帽型式等等问题,使由于设计结构上 的不足导致的结焦得到彻底的改善;同时, 从点火的方法上也作了大量的探索,从当时 的木炭点火、木柴点火发展到现在的油点 火甚至变床上点火为床下点火;运行中找流 化点,从当时的仅靠试验发展到今天的用炉 耙探床和进行准确的冷炉试验,也为今天循 BB于90年代末期得以商业化推出,近20 台采用消化后技术(对220t/h AHINTROM 技术的消化并缩小)国产的130t/h CFBB于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余热锅炉2002.3 环流化床的推广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4.2返料系统 返料系统的探索没有走很困难的路程。 但早期的FBB中,用L型非机械返送阀占 了相当的比例。作为一种非机械型输送阀, L阀(图3)在当时的大多数应用场合是十 分可靠的。但其应用的条件要求阀内的灰位 必须是明确的(启动前就必须保证好阀内的 灰位),否则将由于烟气短路而使分离效率 大打折扣,同时由于L阀一般均是将返料回 送至炉膛的密相区,因此最后可能造成返料 口结焦,从而使锅炉带负荷失败。虽然L阀 也属于移动床的输送,但由于输送量的限 制,基本上应用于35t/h以下的FBB中,而 对于较大型的FBB(75t//h),当时一般使用 H型非机械输送阀。H型非机械输送阀(图 4)的返送点一般在密相区的出口或稀相区 的进口,输送量虽然大,但输送口对炉膛内 物料也易收入,造成输送阀的堵塞、结焦, 使物料的输送失败,最后导致负荷上不去和 烧蚀量提高。随着CFBB的推出,v阀(图 5)开始应用。可以说,V阀克服了H阀、 L阀几乎所有的缺点,却涵盖它们几乎所有 的优点:输送量大、带高阻气板的向下倾斜 型料腿使输送点位于密相区,同时对v阀 的启动无须任何特别的要求却不会发生输送 口结焦和堵塞的情况。 进料 充 气 ——◆L 图3 L阀结构 4.3分离系统 自从提出CFBB以来,分离系统就成了 CFBB“古今中外”的核心话题。实际上, CFBB与FBB的分界性区别也就在于此:分 离效率决定了物料循环倍率,而分离器的型 式却决定了分离效率。循环系统实际上由分 离和返送二个系统所构成。分离系统考核的 指标通常用分离效率来衡量。但实际上分离 效率并不能方便准确地评价一个分离器的分 离效果。因为从分离器的分离效率的定义来 说,为其出口物料量与其进口物料量之比。 但在热态运行条件下,分离器进、出口物料 量是无法测量的参数.因此,当仅有某一结 辫1|r j 回抖 图4 H阀结构 回科 ..|_一 图5 V阀结构 构类型旋风筒冷态试验参数时,这个表征参 量的意义就不是那么大了。现在普遍用切割 粒径这个参量来表征一个分离器的分离效 果。切割粒径指的是分离器分离下的物料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6 余热锅炉2002.3 中,粒度组成中各占50%的粒径分界。毫无 疑问这个数值越小,分离器的分离效果越好。 大量的实验和应用证明:旋风筒是一种 最好的、效率最高的分离元件-4 J。实际上, 国外一直将旋风筒作为主要的分离元件。在 国内早期发展FBB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就是考虑到旋风分离器的工艺复杂、制作难 度大,一直都用些小型但却简单的分离元件 作为分离器。这其中比较有代表意义的有: 平面流分离器、槽型分离器。作为FBB的 分离系统,这些类型的分离元件已足以满足 设计要求。从理论上讲,平面流分离器的分 离效率可达到9o%,实际上,从20t/h FBB 和35t/h CFBB的使用来看,其平面流分离 元件对锅炉所保证的运行效果,绝不亚于后 来75t/h CFBB二级分离对锅炉所保证的运 行效果;槽型分离器由于其结构简单,制作 安装方便,从而在FBB中也得到了较为广 泛的使用,理论上槽型分离器的分离效率为 75%一80%,最近的改进型槽型分离器,据 分析分离效率将达到85%-5 J。平面流分离 器多用于高温段的分离,槽型分离器则多用 于中低温段的分离。高温旋风分离器的应用 才是解决CFBB的大型化问题的关键。 4.4炉内衬 炉内衬的设计,开始的出发点是着眼于 保证炉内衬在炉内的耐磨性能,于是,追求 高强度、大厚度的内衬材料成为了当时的必 然。但是,后来的使用实践证明,这二个追 求反而贻误了内衬可靠性的保证。因为,炉 内衬在运行中大量暴露的问题不是被冲削, 而是被龟裂和剥落,从而造成炉内衬的不可 靠。当今的内衬已走向采用中高强度(通常 认为炉衬材料的抗压指标一般取在60MP 80MPa,而不是8OMPa甚至100MPa以上)、 薄炉衬(8O甚至60mm以下)和高的热震稳 定性,再辅以良好的烘炉手段-6J,使龟裂、 剥落问题得到了根本的改善。 4.5防磨措施 炉内金属件的防磨问题,实际上缘于二 个方面:良好的运行手法和有效的防磨设 计。在防磨设计方面,传统的手法一直都在 应用,如:合理的风速(磨损速度与风速的 3.6次方成正比)、防磨盖瓦的应用、尾部 受热面采用膜式顺列布置方式、均流板的应 用等。但是,良好的运行手法,却是在这些 防磨设计的基础上达到理想的防磨效果的最 终体现【 。 总之,国内的循环流化床锅炉,发展到 今天是应该喝彩,应该庆贺的,尤其是对国 内9o年代循环流化床的发展速度值得称赞。 因为在9o年代国内完成了从FBB到CFBB 的过渡。二十一世纪的头十年,国内循环流 化床将进入大型化的时期,随着410t/h炉 型的引进和开发、随着四川白马630t/h循 环流化床示范炉的引进、随着国家对环保的 日益重视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作为一切工业 的源头——能源生产工业的环保型绿色设 备,必将迎来她的又一个艳阳天。 参考文献 [1]张振杰,张绪伟.循环流化床锅炉设计与运行 中的若干问题初析.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 [2]姜作仁,那永洁.循环流化床锅炉在中国 的发展.中科院热物理所. [3]岑可法,倪明江,骆仲泱,循环流化床锅炉理 论设计与运行. [4]岑可法,倪明江,骆仲泱.气固分离理论及技 术. [5]张子栋,杨励丹,鲍亦令.低倍率循环流化床 锅炉槽型惯性分离器. [6]江伟程,张洪.循环流化床锅炉内衬的复合烘 炉工艺. [7]江伟程,张洪.浅谈循环流化床锅炉安全经济 运行管理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