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99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新课程标准下小学科学教学研究

新课程标准下小学科学教学研究

来源:99网
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斛学教学研穷 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生物科学系 张静 [摘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通过深入解读新课程标准(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同时应用儿童心理学、儿童 心理发展学的相关理论,研究新课程标准下如何更好地进行小学科学课的教学工作。研究表明,传统的以“灌输式”为主的教学方法 和手段,已经不能满足科学课程要求,而且与小学生心理特点不相适合,因此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手段是取得小学科学教学成功的最基本的因素;此外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必须要遵循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等,都是小学科学教 学要取得成功必不可少的因素。通过此研究,以期能为小学科学教学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科学教学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实验、操作为基础,以学生常见的事物和现象为 主要认识对象,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媒介”,将科学与生活实际紧密的 联系起来,从而培养学生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门综合性 学科。作为科学素养的基石,小学科学课程的基础性地位已经不容质 作结构主义。后来经过科尔伯格、维国斯基等人在理论方面的补充与 发展,最终为建构主义理论应用于教学创造了条件。根据建构主义理 论的观点,学习是在一定的学习环境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他 人的帮助获取知识,并最终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以图式的形式而获得, 疑,特别是关于“儿童的科学”的研究表明,小学科学课程对于发展儿童 早期朴素的科学观念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u 。因此这就要求学生全身 心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在科学教师的指导、启发下,主动去探求,从 而获得良好的科学素养。在这个过程中,科学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 用,它是实现教师和学生沟通的媒介,是处理好教师和学生关系的基 石,是学生良好发展的关键,因此进行小学科学教学的研究具有很重要 的价值。 1.新课程标准下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和教师的角色特征 1.1小学科学教学的主体是学生 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灌输式教学方式,主要体现了教师的“教”, 而忽视了教学对象(学生)的“学”。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教会学生,如果 没有了学生,那么教学的存在就没有任何意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 切教学活动都要以学生的“学”为主要目标。由此可见,传统的教师为 教学主体的灌输式教学方式,不符合教学的发展。科学课程标准强调: 小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为学生提 供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 过程中正确掌握知识,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 。当然学生的这种主体性 并不是放任自由,而是在科学教学活动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教师 的教授、指导和引导下所表现出的积极态度以及有性和创造性的 学习行为。 1.2小学科学教师的角色特征 1.2.1教师的主导性 小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人,并不是说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完 全依照学生的要求而进行、教师不重要了、教师属于从属地位。可见在 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既不是教学的主体,也不是从属。那么,小学科 学教师究竟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古语日:“师者,传道,授业,解 惑也。”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教师扮演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角色,可以说 没有教师,就没有文化的传播,可见,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 用,这个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教师通过教,使学生从未知到知、从不会 到会以及传授学生学的方法。主导性表明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要地位 和主要责任。主导性包括对学生的领导、诱导和指导等综合的作用与 责任,因此,科学教师的主导性是建立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基础上的,它 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保障131。 1.2.2如何发挥科学教师的主导性 教师主导性的发挥要具备三个要素。一是“目标”、二是“路线”、三 是“被导的主体”。有了“目标”才知道“导向哪里”,有了“路线”才知道 “沿着什么去导”,有了“明确的被导的主体”才知道“怎么去导”。首先 教师要深刻理解科学教学的观念,是指科学教师要明确科学“为什么 教”。科学教师要理解社会对科学教育的要求和期待,明白科学学科的 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懂什么”、“学会些什么”、“体验到什么”、“形成些什 么”。科学教师要把社会的需要和学生学习动机通过眼前的科学教学 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知道“要把科学教学导向什么目标”;其次,科 学教师要明确科学“用什么教”和“怎么教”。科学教师必须熟悉科学教 材及背后的科学学科,要对科学的文化体系和技能体系有个概观,对科 学教材中的“学科体系”有必要的了解。具体来说就要将本教材目标与 总目标的关系,本教材的特点、重点、难点以及本教材与学生之间的连 接点搞清楚,只有这样科学教师才能知道“把科学教学导向目标的载体 和道路是什么”;最后,教师要熟知学生,只有熟知自己的学生,教师才 能把客观的科学技能学习与学生主观的条件很好地结合起来,只有这 样教师才知道“怎样把眼前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导向目标”。 2_,j、学科学教学设计的依据——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一词最早是由瑞士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又译 其中学生处在中心地位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 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 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 灌输者。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 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技能是在一定 的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 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当包括“情境”、 “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因此科学教师在进行科学教 学设计的时候,首先要考虑的是教学环境,即学生在什么样的环境下进 行学习,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学校教学设备的情况合理的选择 最好的教学环境,例如室内、室外等;其次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 还要考虑到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以及加强学生 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社会之间的交流等。 3.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 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培养目标,教师所采用的教 学方式、手段、途径和由教师指导下学生学的方式、手段和途径 。由于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首先 就必须要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这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设计以及选择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基本依据。有研究表明,进入小学,儿童的思维 方式在逐渐发生着变化,面对问题,他们开始尝试摆脱具体形象思维的 事物的左右,而是尽量通过对事物的特点的分析逐步达到目的,思维方 式在悄然发生变化,抽象思维方式已经突显出来 ;此外,心理的不成熟 性以及好奇心强是小学生最基本的心理特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 针对小学生的这些心理特征,有针对性的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主要采 用直观的、具有启发性的教学方法。例如“发现式”教学方法、“探究 式”教学方法等。 4.结论 (1)小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但这种主体不是放任自由、随心所 欲的,而是在教师的教授、指导和引导下所表现出的积极态度以及有独 立性和创造性的学习行为。 (2)小学科学教师是科学教学的主导,这种主导是建立在以学生为 主体的基础上的,它包括对学生的领导、诱导和指导等综合的作用与责 任,是实现学生主体性的保障。 (3)教师在进行小学科学课程教学设计中,必须要考虑四个因素, 即:“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 (4)教师在进行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必须要 以小学生心理特征为依据,主要选择直观性强的、具有探索性的教学方 法。 参考文献 [1]梁志喜美国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历史回顾与启示….科技教 育创新,2009(10):222—22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科学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1:5. [3]王媛媛.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T].课堂教法, 2010(06):48. [4]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一)[J].学科教 育,1998,(3):29—31 [5]张寿昌论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_J].吉林大学学报, 1991(()9):152—155 [6]陈威.小学儿童心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 32-34 t ・-——35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9spj.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5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