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棵银杏树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银杏树的特点,体会作者热爱家乡一草一木的思想感情并受到美的熏陶。 2.进行读懂每句话和注意句与句之间联系的训练。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偶尔”、“虽然……却”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理解词句,认识银杏树的干、枝、叶、花、果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学生通过查字典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二)练习用“偶尔”、“虽然……却……”造句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学生通过查字典自学生字、词,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二)练习用“虽然……却……”造句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见过银杏树吗?银杏树是什么样子的?今天我们来学习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写的文章《三棵银杏树》。
板书课题:三棵银杏树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标画出本课的生字、词及自然段序号。 2.学生通过查字典自学生字,并确认字义。 3.让学生用填表法辅助自学。 例:
(三)检查自学。
1.指名让学生按自然段读课文。 2.注意正音。
“赛”、“虽”是平舌音。
“煮”和“炒”是翘舌音。
“剥”和“曲”是多音字。
3.可采用让学生判断正确读音的方式作巩固练习。
4.分析字形结构。 (1)投影出示生字。
(2)让学生分析字形结构。
例:“肩”为半包围结构;“赛”为上中下结构。
也可以采用填表练习的方式作巩固训练。
例:
(四)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1.让学生质疑:课文中有什么不理解的词语吗? 2.教师释疑。
3.引导学生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古怪——“怪”在字典中是奇异,不平常的意思。古怪一词指跟一般情况很不相同,使人觉得很奇怪或生疏、罕见的意思。常用来形容脾气、样子。文中说银杏树的支干有几支弯曲的程度与一般支干不太相同,写出了树枝的绚丽多姿、与众不同。
赤裸裸——“赤”和“裸”都有露出、光着的意思。赤裸裸指光着身子,不穿衣服,常用来比喻毫不遮掩。课文中出现的“赤裸”和“赤裸裸”两个词都是形容银杏树的树叶落尽,树枝光秃秃的样子。
(五)造句练习。
1.理解词语。
偶尔——有时候,在文中的意思是老鹰有时候停在支干上。
2.指读原句,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带有“偶尔”一词的句子读一读。 3.弄清句式:
在什么地方(时候)谁(什么)偶尔做什么(怎么样)。
4.教师举例示范造句。 5.学生口头练习造句。
6.练习用“虽然……却……”造句 (1)指读原句,弄清前后分句之间的关系。
“白果是银杏树的种子,炒熟了,剥掉壳,去了衣,就是碧玉般的一颗仁儿,虽然不甜,却有一种特别的清香味,我们都喜欢吃。”
句中“不甜”与“清香”、“喜欢吃”意思相悖,出现了转折。经过分析让学生弄清“虽然……却……”这组关联词语表示转折的关系。
(2)教师造句引路。
(3)学生口头练造句。
(六)作业。
1.写生字、词,书面完成造句练习。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课文,使学生认识银杏树,了解树的特点,体会作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受到美的熏陶。
(二)进行读懂句子、注意句间联系的训练。
(三)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句间联系,通过想象感知课文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让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标画出各自然段开头的第1句话。
2.指名读各自然段的第1句话,想一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银杏树的? 3.指名回答。
(1)地点:屋后的空地上。
(2)树龄:多大年纪、没人知道。
(3)支干。
(4)春天银杏树的绿阴给我们带来乐趣,为人们提供方便。
(5)银杏树的花。
(6)银杏树的果。
(7)银杏树的叶。
4.谈话引导。
同学们初读课文,了解到银杏树的基本情况,知道了银杏树的位置是长在屋后的空地上,知道了它四季的变化和不同时期的特点。那么这三棵银杏树为什么会给作者留下这么美好、这么深刻的印象呢?我们还要进一步细读课文,加深理解。
(二)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生自读第1自然段。
(1)想一想这三棵银杏树长在哪里?是什么样子的?
(2)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3)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
(4)引导学生理解“十丈见方”的意思。
教师应告诉学生1丈等于10尺,10丈就是100尺,“十丈见方”是个大体估计的说法,即面积的大小长和宽大致各有10丈左右。
(5)教师出示屋后空地的简图,让学生标画出三棵银杏树的位置。
(6)让学生根据句子意思标画出三棵银杏树的位置。
(7)让学生说说靠右边的一棵有什么特点?其他两棵树什么样?
(8)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
2.学习第2自然段。 (1)指名读第2自然段。
(2)想一想这一段讲了银杏树的什么特点?(古老、生长缓慢)
(3)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抓住重点句展开讨论。
(4)出示句子,比较句意。
“父亲说,他小时候,树就这么高这么大了,经过了30年的岁月,似乎还是这么高这么大。”
“父亲说,他小时候,树就这么高这么大了,经过了30年的岁月,还是这么高这么大。”
(5)指名读句子,思考: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否一样?“似乎”是什么意思?这里为什么用“似乎”一词?
经过比较分析,让学生从句子中明确两点:第一,银杏树是棵古树,因为“父亲说,他小时候,树就这么高这么大了。”可见树龄很大。联系上文“有多大年纪,没有人知道”,都足以说明银杏树是棵古树。第二,银杏树生长缓慢,父亲小时候“树就这么高这么大,经过30年的岁月,似乎还是这么高这么大。”可见银杏树生长十分缓慢,但它到底长没长呢?“似乎”有仿佛、好像的意思。从“似乎”一词可以知道银杏树在生长,但长得十分缓慢,它的变化人们几乎觉察不出来,同时也再次告诉我们树的古老。
(6)指名朗读第2自然段。
(三)作业。
1.熟读第3~7自然段。 2.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学习3~7自然段,了解银杏树在四季中的变化,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银杏树在四季的变化,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请五位同学按顺序分别读3~7自然段。 2.投影出示思考题。
(1)冬、春、夏、秋银杏树各是什么样子的?
(2)银杏树的主干、支干、叶、花、果各有什么特点?
(3)三棵银杏树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欢乐?让学生根据提示边听朗读边思考,在文中将答案标画出来。
(二)讲练结合,体会情感。
1.指名按思考题的顺序回答问题,展开课堂讨论。
2.串联内容,理清条理。依照思考题的内容,教师可采用填写表格的方法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
例:
(1)出示表格的框架。
(2)学生边回答问题,教师边选择要点填写。(注意要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讨论,填
写可用三种不同颜色的粉笔加以区别。)
3.指读第3自然段,思考冬天银杏树的主干和支干是什么样子的?指名回答后,出示句子。
“三棵树的主干都很直,支干也是直的多,有几支却弯曲得很古怪,像画上画的。”
讨论什么是“古怪”?“像画上画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讨论中不要让学生只浅显地认为“古怪”就是指银杏树的支干样子奇特和平常的支干不一样,而是要联系后半句“像画上画的”来体会作者对银杏树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4.指名读4~7自然段。
5.讨论银杏树的叶、花、果各有什么特点? 6.学生边回答问题,教师边在表格中指示重点句。 7.出示句子:
父亲笑着说:“不开花哪儿来的果?等到明年春天留心看吧。”
(1)讨论:父亲的话是什么意思?他为什么不直接回答“我”的问题?
经过讨论,让学生明白父亲的话包括两层意思:一是银杏树也是先开花后结果。二是让“我”自己去留心观察。父亲不直接回答“我”的问题,是以疑问的语气肯定了银杏树开花,而且指出了开花的时间,提醒“我”要注意观察。
(2)让学生反复读“不开花哪儿来的果?”这句话,体会反问句在语气上的强调作用。
(3)让学生将“不开花哪儿来的果?”这个反问句变换成陈述句说一说,加深理解。
8.这三棵银杏树给我们带来哪些欢乐? (1)指读第4自然段。
(2)指名回答问题:
绿阴是孩子们的游戏场所,并且为过往行人提供了休息乘凉的地方。
(3)读句子体会情感。
“银杏树又穿上新衣裳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该怎么读?
这句话表达了孩子们看到银杏树发芽长叶时的兴奋欢快的心情。朗读时应充满激情。
(4)让学生试读,指名读,集体朗读。
(5)“这时候,一缕缕烟就袅袅地升起来了。”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在其中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应该怎么读?
这句话形象地描绘出银杏花为人们带来的恬静安闲的情景,令人陶醉,应注意读出意境。
(6)指名读,巩固练习。
(7)银杏果给人们带来哪些欢乐?应怎样读第6自然段?
在这段中作者对吃热白果的描写很具体,从想起“叫卖声”、“炒熟”、“剥壳”这一系列的描述,可以体会到吃热白果的印象十分深刻,而且“说起银杏果”就“不由得想起”叫卖声,更是在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儿时的回忆,朗读中应读出情趣,读出作者对银杏果的喜爱之情。
9.秋天和冬天的银杏树又给我们带来哪些欢乐呢? (1)指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指名回答,课堂讨论。
经过讨论,应该使学生认识到作者在这段描写中是从两个方面赞美银杏树的美给人们带来的欢乐。一是动态美。秋风中折扇形黄叶随风飘落,这在孩子们眼中是黄蝴蝶翩翩起舞,所以孩子们“拍手”叫喊,这是儿童情趣的自然流露。二是静态美。黄叶落尽,冬季到来,赤裸裸的老树,“弯曲得很古怪的支干”,这本是悲凉、冷清的场面,而在作者眼中却另有一番光景,一动不动的老鹰停立枝头,“衬着蓝天,像一幅古画。”这种宁静的美,使人感到幽雅,古朴,引入深思、暇想。
(3)应该怎样朗读?
“一群黄蝴蝶飞起来了!”是孩子们在欢呼,应该读得很热烈。最后一句中“好久好久,一动不动,衬着蓝天,像一幅古画。”应读得深沉、充满遐想、回味。
(4)教师范读。
(5)学生自读、指名读、齐读,并练习背诵。
【板书设计】
【小资料】
叶圣陶(1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省苏州市人,中学毕业后,当了10年小学教师。以后又在中学、大学任教。“五四”时期就开始文学创作活动,用白话写小说。1923年后,在商务印书馆和开明书店任编辑。抗日战争期间,一边从事教育工作,一边写作并从事编辑工作。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等职。
叶圣陶不仅是“五四”以来卓有成就的作家,也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开拓者。他创作的《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是我国.童话创作的优秀作品。
银杏树 我国珍贵的古树种,也是我国的特产植物。银杏俗称白果树。种子成熟时,外面包着橙黄色肉质的种皮,看来像杏子,可是种子内壳都是白色的,故名银杏。银杏还有个别名叫公孙树,因为这种树在自然生长状况下,长得慢,形容祖父一辈种银杏,到孙子辈树才结实。银杏除树姿美丽外,它的种子可食用,也是一味药材,有润肺、止咳平喘的功效。叶子有杀虫作用,可以防治棉蚜虫。采下的树叶,如果夹在书里,可以驱除蛀书的蠹虫。春天,银杏花开,蜜蜂云集,是一种很好的蜜源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