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笑曲线
微笑曲线(Smiling Curve)是国内重要科技业者宏基集团创办人施振荣先生,在1992年为了“再造宏基”提出了有名的“微笑曲线”(SmilingCurve)理论,以作为宏基的策略方向。微笑嘴型似微笑的嘴巴,微笑嘴型两端朝上,用以解释知识产权、品牌、服务等要素对企业产品价值的提升,实质是附加价值曲线。
微笑曲线的左端是研发,右端是品牌和营销,中间是制造和装配市场竞争激烈竞争态势下,处于中间环节的劳动密集型的制造、装配是价值链条中附加值最低部分,居于左端与右端的研发与营销附加值高。
理论指出,在全球价值链的分析框架中,生产过程只是全球价值链的一个中间环节,以为代表的附加值,其两端是设计研发、品牌营销等环节,而这两端环节的主要构成主要是生产性服务产业。没有研发能力就只能做代理或代工,赚一点辛苦钱;没有市场能力,再好的产品,产品周期过了也就只能作废品处理。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作为全球最大的电信网络解决方案提供商,全球第二大电信基站设备供应商,在电信领域为世界各地的客户提供网络设备、服务和解决方案。华为的发展很好地印证了微笑曲线。
华为是全球领先的信息与通信解决方案供应商。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的业务涵盖了移动、宽带、IP、光网络、电信
增值业务和终端等领域,致力于提供全IP融合解决方案,使最终用户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通过任何终端享受一致的通信体验,丰富人们的沟通与生活。
品牌出口的重要基础之一是技术,特别是高科技行业,没有核心技术,品牌会空壳化,没有生命力,华为从一开始就非常重视自主的技术路线。以华为的特定用途集成芯片(A-SIC)研发为例,早在1999年,华为就意识到开发WCDMA,ASIC技术是一种必然趋势。当时业界尚无任何成熟的ASIC,某西方公司已经公开宣布他们将于2002年推出ASIC。于是当时很多声音认为自己开发风险太大,不如今后直接购买该西方公司的技术。但华为认为,要提高WCDMA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就不能在核心技术上受制于人,因此必须启动自己的ASIC项目。事实证明,华为走对了,在华为ASIC技术突破后,这家西方公司却一再宣布延迟推出芯片,最后彻底放弃了该芯片的开发。
华为在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的思路可以说是与生俱来。1988年,华为成立伊始。一开始的华为只是代理一家企业的模拟交换机,根本没有自己的产品、技术,更谈不上品牌。但志存高远的华为义无返顾地把代理所获的微薄利润,点点滴滴都放到小型交换机的自主研发上,利用压强原理,局部突破,逐渐取得技术的领先,继而带来利润;新的利润再次投入到升级换代和其他通信技术的研发中,周而复始,心无旁骛,为今后华为的品牌战略奠定了坚强的技术基础。
华为实施全球化经营的战略。我们的产品与解决方案已经应用于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际市场已成为华为销售的主要来源。经过10多年的努力拓展,华为已经初步成长为一个全球化公司,在海外设立了22个地区部,100多个分支机构,这使我们可以更加贴近客户,倾听客户需求并快速响应。
在研发上,值得注意的是,华为在美国、印度、瑞典、俄罗斯及中国等地设
立了17个研究所,每个研发中心的研究侧重点及方向不同。采用国际化的全球同步研发体系,聚集全球的技术、经验和人才来进行产品研究开发,使他们的产品一上市,技术就与全球同步。华为还在全球设立了36个培训中心,为当地培养技术人员,并大力推行员工的本地化。全球范围内的本地化经营,不仅加深了他们对当地市场的了解,也为所在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华为作为微笑曲线的实践者,其自身的发展正有效地验证了微笑曲线的正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