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矩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No.5 第五期 Journal of Gannan Normal University 0et.2013 ・文学研究・ 论英美文学的社会功用和当代大学生 审美教育的关联性 陈述斌 (赣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西赣州341000) 摘要:英美文学作为英语语言本体艺术加工产品的结晶,具备国际影响力,英美文学的社会功用也藉此彰 显。英美文学的社会功用和其关学价值相生相立,通过影响大学生意识形态产生审美教育,同时,英美文学社会功 用的发挥受到时代审美标准的影响。 关键词:英美文学 审美教育;文学的社会功用 中图分类号:IO-02;G40—0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8332(2013)05—0065—03 美是人类社会实践的创造物,是人类文明的结 于这一点,美学研究的重要任务就是从现实的审美 晶,也是人类积极面对生命的体现。审美观从审美 需要出发,借鉴历史上的审美经验,博采众长,以树 的角度看世界,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它是在人类的 立适合我们时代要求的审美趣味、审美观念和审美 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和政治、道德等其他意识形态有 理想。近年来,发掘文学人文意义的社会指向性活 密切关系的意识形态,也是以审美心理为核心的美 动非常活跃,各种新思想层出不穷。英美文学在大 学范式。不同的时代背景和文化环境下,不同社会 学生审美价值塑造方面既有的影响模式和途径逐步 团体的人具有不同的审美观。当代大学生处于国际 被人们所重视。进一步探讨如何利用其完成英美文 化进程迅猛发展的时代,不可避免地以各种形式接 学对大学生审美价值体系塑造的推动作用也成了新 触着英美文学及其衍生物,由此,在物质文明13新月 时期美学研究和英美文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异的现代社会中,英美文学成为了当代大学生审美 一、意识形态是英美文学的社会功用对大学生 价值体系中的重要影响元素之一。 群体审美产生影响的根本途径 大学生作为时代审美的新生力量和美学理念的 文学的社会作用是通过精神层面实现的,审美 重要载体,其审美个性是在主体精神的提升和个性 教育客体对英美文学的接受是性情得到陶冶的过 意志的加强中形成的,欲保障当代大学生具备主流 程,是灵魂得到重塑的活动,它不会像物质作用那样 而正确的审美取向,就需要他们的主体素质全面提 直接改变人们的生活实践,产生即时社会效应或者 高。文学的人学本质昭示着文学教育就是塑造和锻 作用于个体。从英美文学影响力的作用方式方面定 炼人性的实践过程,其承担的社会责任或社会意义 义,这种影响方式是内在的、情感的,并不是建立在 非同小可。然而,由于种种客观原因,如考核单位应 政治体系理论或道德规范约束等方面的。英美文学 试需求,学生兴趣点,知识背景及社会环境等因素, 并不能直接教会大学生什么是绝对对或错,甚至文 目前国内高校文学教学的直接知识传授和语言技能 学并不直接传递给大学生它所承载的主体是弘扬正 培养功用等方面成了各方力量重视的核心,而现有 义还是抨击。文学只是将美呈现给读者,而这 模式下文学教育提高受众的美学涵养作用被很大程 个审美过程则要求读者必须是通过主观意识形态实 度上弱化了,这其中的理论支持也很长一段时间不 现,只有主动感知美的读者和忠实地展现美的文学 在大家的视野之中。美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体 作品相遇,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才会成为文学审美意 系,是文艺发生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指导原则之一。 义实现的主导。人生价值、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乃 上世纪中叶,美学大师车尔尼雪夫斯基指出,每 至人类社会的存在法则等都将成为文学审美通过意 个时代,每代人的审美标准和鉴赏心理都在发展,同 识形态的方式不断深化并产生长久影响力的内容。 时,这种发展取决于整个社会的文明和进步。 基 湘潭大学季水河教授将文学审美活动置于情感心理 收稿日期:2013—09—15 基金项目:2012年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JC1203) 作者简介:陈述斌(1979一),男,甘肃庆阳市人,赣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及文化研究。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3正 论中 J,认为情感陶冶是文学审美教育的途径,情 感体验是文学审美欣赏的基础,而情感判断是文学 审美评价的特点。这种关于情感因素和审美教育实 践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比如,大学生个体可以从美 国清教主义文学里读到美国缔造者们的严谨、自律、 奉献、敢于挑战的民族开拓精神 ;从自然主义作 品中领略本时期作者们对当时美国社会人与人之间 “丛林法则”化关系的一种担忧和控诉;从浪漫主义 作品中感知诗人的豁达和细腻,对内心感受的忠实 和强调,而这些都是组成美的世界的根本,也是文学 社会功用传递和作用的基本方式。美国浪漫主义小 说家赫尔曼・麦尔维尔的代表作《大白鲸》中亚哈 船长的身上传出一种美的力量,那是一种坚持,是一 种信心,是一种为了实现自我挑战不惧生命受到威 胁,不惧承受孤独,不惧经受考验,乃至不惧和敌人 同归于尽的魄力所散发出的魅力。很多大学生在阅 读原作的时候能感受到这一切,能够从意识形态方 面感知到亚哈坚持的力量。文学为大学生提供一个 新空间,没有意识形态的构建,文学的社会功用就无 以存在。当代大学生审美教育的核心部分就是大学 生个体意识形态体系的建立,英美文学作品的审美 层面浸润作为一种有效途径无疑对大学生审美教育 的意义非常重大。 二、英美文学社会功用的发挥受到时代审美标 准的影响 随着世界范围内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西 方化进程日益加剧,英美文学社会功用的影响力自 然不言而喻,这种社会影响力很大程度是伴随着西 方价值观的输入发生的。西方社会主流价值观和时 代审美标准赋予了英美文学社会功用新的内容。凌 继尧教授在他的《美学十五讲》中提到 j,“美感既 有个体差异,又有时代、民族和阶级的差异性”。这 句话强调的是审美标准的不定性,英美文学中这种 不定性表现地也是非常突出的。英国史诗阶段人们 推崇个人影响力,强调为部落或族群挺身而出的精 神甚至英武的暴力表现,这个时期的英国文学作品 中充满了肃穆气氛;16世纪英国文学强调人文情 怀,“人”作为精神逐步摆脱上帝的个体,“人性”被 迅速唤醒,文学作品中充斥着对“人”个体需求的无 限追求;17世纪英国文学中赞许的反权威气概和18 世纪文学中提倡的开拓精神,这一切都是审美标准 随着时代变化所带来的直接影响,这种影响彰显着 明确的时代特色。可以说是社会的变迁带来了审美 标准的变化,但是文学主流美学价值的变化却集中 的显现着。这种美学影响结果不会因为少数个体的 “背经离道”而发生变化,也不会为同时代的个别事 件所影响,有着时代背景赋予它的稳定性。大学生 处于当代环境中,不可避免的有属于自己时代的审 美标准和美学框架,这与特定时期英美文学所传递 的美学观念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美学标准矛盾。这种 矛盾的存在构成了文学社会功用作用于读者和当代 社会的主要要件。当代大学生解读这种矛盾,解构 这种矛盾,在面对这些矛盾的同时探究时代美学的 内涵及美学标准的差异及变迁,这些保障了文学社 会功用的影响力,同时也透显出时代审美标准对文 学社会功用的影响。如美国自然主义作品西奥多・ 德莱赛的《嘉莉妹妹》中描绘的农村女孩嘉莉从乡 下到芝加哥寻找属于自己的梦想过程中出现的困 惑、诱惑以及挫折,在这些因素下,嘉莉一步步走向 自己的物质梦想的巅峰,同时她也失去了很多,受尽 了贫困的折磨,背叛感情的困惑,物质富有和精神追 求之间的矛盾,等等。故事的发展反映了嘉莉的个 人命运抗争和理想在美国当时追求物质成功的社会 背景下的柔弱和无力,传递给我们的信息更多的是 个人命运和社会背景之间关系的思考结果,揭示的 主题之一是个人品德追求和物质追求之间的矛盾。 随着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变迁和当下我国社会主流 价值观的变化,很多大学生不能意识到嘉莉在对待 爱情和追逐物质的时候有任何不妥之处,他们会觉 得这是一个灰姑娘变公主的故事,一个成功的个人 奋斗传记。而原作品中嘉莉在不断靠近物质梦想的 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彷徨,困惑甚至痛苦却被大多数 大学生在面对这个作品的时候所忽略,他们中绝大 多数人认为嘉莉是位创业英雄,所作出的所有决定 和行为都是为理想而奋斗的壮举。 三、英美文学的社会功用和其美学价值相生相 立 曾任社会民主工党总委员会普列汉诺 夫有过大意如下的表述,社会因素的近似催生近似 的精神成果,社会存在为文学美学价值的传播提供 了土壤,但同时也是文学美学价值彰显的制约性力 量 这并不是说文学自身的意义彰显是完全被动 的,而是说文学的出现必然伴随着作者自身的审美 价值和所处时代的审美痕迹,这种价值和痕迹一旦 产生不会随着时代和文化的变迁而变化。相反,文 学本身所传递的特定审美价值是其社会功用的根本 途径。站在文学史的长河中去对待英美文学的审美 价值,更能确定作品的价值所在,衡量它的社会功 能。立足于现实审美准则,审视文学作品中传递的 美学框架,这就是文学作品和社会时代的审美关系, 正确认识这种审美关系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过程是美 学社会功用的根本源头。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 《西风颂》是至今仍然被人们传诵的名篇,2O世纪 20年代郭沫若先生就将其翻译成了中文引入国内, 第5期 陈述斌论英美文学的社会功用和当代大学生审美教育的关联性 67 《西风颂》的最后一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更是人人成诵。前期新文化运动所主张的“提倡科 过来可以理解为此种社会功用的需求较弱。 英美文学的表现形式在当代中国社会已经呈现 多元化发展态势,电视剧、电影、网络视频、甚至网游 游戏等现代传媒产品中无不渗透着英美文学的各种 学与民主,反对愚昧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 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和“西风颂”中的“西 风”承载的摧枯拉朽,推陈出新的意象迎合了新文 化运动时期国人对于新思想和新力量的渴望。《西 风颂》在中国的影响持久而深远,就连十年特殊时 期都能获得被吟诵的“”,这和该诗的文化背景 以及作品本身的美学特征分不开。20世纪初,中国 文化社会处于一个特殊的对外试探性开放的时期, 尤其“五四”运动后,文学引进目的性明确,从未有 过的民族危机使得文学社会功用特殊需求产生,而 《西风颂》中“西风”意象唤醒大地,摧毁枯叶,播种 新生的无往不胜的力量正是中国当时社会所渴望的 力量,《西风颂》自然也就变成了呼唤,歌颂革 命力量,向旧社会、旧势力发出战斗宣言的篇章。 《西风颂》的美学价值就存在于其社会影响和精神 呼唤与当代社会需求的高度契合。人们以社会变革 的审美角度对待文学作品,对其美学价值进行发掘, 而文学作品的社会功用也得以延展丰富化。当代大 学生接触到《西风颂》的时候也把“西风”意象模板 化地接受为力量和人民大众的象征,一旦我们 回归到文学审美的最初意义,我们对《西风颂》这首 诗的审美角度就可以多元化探究,“西风”既是“破 坏者”,又是“保存者”;“西风”从天地之间产生,随 着自然形态发展而不断壮大,摧毁它的世界中一切 旧的牵绊、阻碍,用不可阻挡的气势播种下新力量的 种子,催生新的生命个体,这是什么?这是人类的新 思想、灵感到来的气魄。文人要创作出传世之作,就 要突破自我,摆脱思维定势的窠臼,重新定义自我, 重新诠释世界,这就是作者的灵感,这也是“西风” 的力量,是“西风”意象的内涵。“西风”作为诗人灵 感的解读却并不为大多数的中国人所感知,我们反 原始元素,其社会功用的发挥再也不是简单地以某 个时期或某个团体的特定需求为转移了,时代审 美标准进人多元化、不定性发展阶段,大学生群体作 一为当今社会较为前沿的文化团队,其审美教育承载 着一个民族的未来审美趋向发展。不论是论及英美 文学社会功用所作用主体的思想意识形态,还是大 学生审美教育的时代性特征,我们都能得到一个清 晰的结论,当代大学生审美教育和英美文学的社会 功用之发挥是相互作用,互为补充,其内涵也在不断 丰富。只要我们能够把握塑造当代大学生主体意识 形态这个根本途径,遵守英美文学社会功用必然受 到时代审美标准的基本规律,正视它们之间的密切 关联性,必然会促使英美文学的社会功用与其美学 价值的发掘相辅相成。这种关联性不仅为丰富当代 大学生审美教育途径提供理论支撑,为英美文学的 社会功用拓展了时代特征明显的新领域,也为相关 领域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提供了更宽广的探索空间。 参考文献: [1] 张法.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131—135. [2] 季水河.视野中的文学和美学[M].北京:东方出版社, 2002:141—143. [3]史志康.美国文学背景概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8:8—13. [4]凌继尧.美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58— 159. [5] (俄)普列汉诺夫美学论文选[M].程代熙,译.西安:陕西人 民出版社,1983:46. 责任编辑:钟俊昆 On the Relevancy of British&American Literature and Contemporary University Students’Aesthetic Education CHEN Shubin (School ofForeign Languages,Gannan Normal University,Ganzhou 341000,China) Abstract:British&American literature serving as the outcome of English language extends their influence to the global sphere through the procedure of globalization.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British&American literature and their aesthetic values are closely bonded together and their influence extends through the ideology of the objects.The timely aesthetic criterion is also an essential ele— ment of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British&American literature.To sum up。the relationship of British&American literature and con- temporary university students’aesthetic education becomes a problem worthy to be discussed. Key words:British&American literature;aesthetic education;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liter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