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言交流的技巧
标签: 口头语言 技巧 处世
2006-12-17 16:51 阅读(147)评论(39)编辑删除
语言交流是有技巧的,尤其是口头语言,当然要达到一定层次的人才能顾及,就是“阳春白雪”吧!在“下里巴人”这个层次是以直来直去为主体,明白无误,说深奥了还会造成误解及其它不必要的麻烦!
现代社会文盲已不多见,人们都希望给人一个良好的影象,或求职、或社交、或友人议生活、议时政、议人文景观,交谈时语言的深度、广度、趣味性会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心理学上的“首因效应”,固然有外貌、衣着等,但主要是语言或文字。语言技巧高超的人,哪怕是一句讽刺或骂人的话,对方听着并不反感。如果赞扬时运用不当与骂人无异!
2003年老母病重,我回老家侍奉,听几个现代农民交谈,大有收获。有个农民老实木讷,小学读了五年才读到二年级。其中有人取笑他,但没有说他不会读书,而是说他一年级读了四年,基础还真打得牢!你直接说真没用,读四个一年级,真傻,人家会反唇相讥或跟你急,说他基础打得牢,明知是挖苦但听着受用。一个瞎了一只眼的农民喜欢谈论时事政治,经常看看报纸,记忆力也不错,其他人就不受用,虽然没有说出口,潜意识里想的是你五官不全的人还张扬什么?虽然不服,但确实又比不过,只有想法找回,还是在语言上,有一个人就说:他是诸葛亮再世,对世事一目了然。表面上看是赞扬,实质上是暗笑瞎子逞能。
以上两例都以迂回的手法,以双关的修辞语言表达明褒实贬的真实意图。几个人都是初中和初中以下水平,听后我大为折服!
有个烟鬼问神父:祈祷时可以抽烟吗?神父说:不能,他又问:抽烟时可以祈祷吗?神父说:可以。表面上看是一回事,其实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祈祷作为主体是第一位的,是不能有杂念的,肯定不能抽烟;如抽烟是主体,你还想到祈祷,说明你心中有上帝,这不是文字游戏,是有逻辑和哲学内涵的。
乾隆年间有位得心高僧,精通佛法,朋友送他几个鸡蛋他都生吞了,朋友就说:“佛门戒杀、盗、淫、妄、酒,鸡蛋是可以孵出小鸡的,你这不是杀生吗?我是特意试你戒心如何的,得心大师笑道:
“浑沌乾坤一口包,也无皮骨也无毛,老僧带尔西天去,免得人间受一刀”
你看,本来是他经不住诱惑犯戒,经他这么一解释,反而是功德无量,鸡蛋都跟着上西天极乐世界了。这就是语言技巧,这种技巧不是谁都能运用自如的,只有高深文化底蕴的人才能左右逢源,这不是诡辩!
金正昆教授在南方某市讲服务礼仪,结束后,有位先生追上他说:金教授!我今天真开心,你真会吹,你要是去说相声就好了!他是好心追上人家去赞扬,而实际效果是让金教授比挨骂一顿还难受!
2000年,我所在的北京一家企业想办一份内部刊物,当时有中文专业、经济专业、国际贸易专业、医学专业等学科人员,董事长征求意见,谁能当主编!因为我刚到职,都不甚了解,在没人敢当主编的前提下,我毛遂自荐。刊物出笼后,可能有点一炮走红的味
道,有位保定籍员工手拿刊物兴冲冲跑到我面前说:殷教授,你真了不起!有这样的本事还出来干什么?他本意赞扬我,但所有员工都不乐意!因为他没想到他话语的潜台词是:出来的人没本事!犯了众怒!
不要小看语言技巧,口头语言是每天必须用到的,任何人都不能回避。文字语言淡寡无味,别人不看你的。但口头语言是当面锣,对面鼓,一辈子不可缺少。
有的人一辈子不受人欢迎,重要的原因是不看重口头语言、不会运用口头语言,落得个不合群、不地道、孤家寡人的罪名,郁郁寡欢、潦倒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