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
内 部 审 核 员 教 程
第一章 环境、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
第二章 ISO14000的基本知识
第三章 ISO1400标准条款介紹
第一章 环境、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
环境是一个极其广泛的概念。
《辞源》中对环境的解释是:周围的环境,周围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中环境的概念是: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整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中环境的定义:组织运行的外部存在,包括空气、水、土地、自然资源、植物、动物、人,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般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察环境:
环境领域 | 相 关 要 素 |
空气 | 大气的组成、质量与人类生存的要求 |
水 | 地表水、地下水、水的组成、理化特性、感官特性、水生生物、水体功能等 |
土地 | 土壤的分类与组成、用途、规划要求、地貌特征 |
矿藏资源 | 矿物资源的种类、储量、利用率 |
文化遗迹 | 风景、建筑、城市、名胜等 |
野生动物 | 鸟类、动物、鱼类、水生及陆地植物等分布与组成 |
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活动而使环境发生的不利于人类的变化。
环境问题按照形成原因,可以分为两类:
我们所讨论的主要是第二(次生)环境问题,即由人类活动所造成的环境问题。
当前人类面临的一些环境问题具有全球性,这些重大环境问题直接威胁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水、食物、能源等基本条件。现在,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主要有以下几项:
地球大气层能够吸收部分红外辐射能量而阻挡热量向宇宙扩散,这种现象被称为“温室效应”。进入80年代以来一系列资料表明,全球变暖已成为事实。温室效应的加剧主要是因为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增加,并以二氧化碳(CO2)为主。据预测,到下世纪,全球温度将上升2-5度,海平面将上升65cm左右,直接威胁沿海地区和城市。全球变暖的另一个严重后果是对生态系统,尤其是对农业的影响,物种的变化,植物带的推移,自然资源的变化都会产生无法估量的影响。
臭氧层存在于地球上空25-40公里大气平流层中,是地球的保护层,能阻止过量的紫外线到达地球表面。1958年人们发现高空臭氧层有减少趋势。1985年在南极上空首次观察到“臭氧空洞”。至今,北极也观测到同样现象。我国的青藏高原也出现季节性臭氧大幅度降低现象。研究表明,平流层臭氧浓度减少10%,地球表面的紫外线辐射强度将增加20%,人类的眼病和皮肤癌患者将增加,植物受到危害,农林牧业将减产,整个水生生态系统,包括食用鱼类,都会受到影响。部分化合物质在高空紫外线的作用下能与臭氧反应,减少臭氧。这些物质主要包括:氧化亚氮、四氯化氮、甲烷和氯烷烃(CFCS)。我国于1992年提出2005年全面停止生产CFCS类物质的计划。
酸雨通常指PH值小于5。6的降水,包括雨、露、霜、雾、雹、雪等。大气中大部分硫和氮的化合物是人为活动产生的,化石燃料燃烧造成的SO2和NOX排放是产生酸雨的主要原因。酸雨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如:改变水体的酸碱平衡(北欧数千个湖泊的PH值降至4。5而成为死湖),它能直接腐蚀建筑物表面,增加铁路、桥梁、房屋的维护费用,缩短了使用寿命;它会改变土壤离子活性、使森林死亡,危害生物的栖息环境。
除上述问题外,全球性的环境问题还包括水资源危机、海洋污染、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城市环境问题等。
中国主要的环境问题主要分为两大类,即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前者主要发生在广大农村,后者则集中在城镇地区。
如:水土流失、土壤沙漠化加剧、耕地面积减少、土壤质量下降、森林资源不足、草原退化严重、野生及珍稀物种的生存面临威胁、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自然灾害日益频繁损伤严重等。
如:乡镇工业环境污染迅速蔓延、农业化学物质污染形势严峻、整体环境污染不断加剧等。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可持续发展是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其中包含两个重要大概念:需要和。同时,它具有两层含义:一是时间上的公平,即世代间的纵向公平;二是空间上的公平,即每一代人之间的横向公平。
环境标志在国外也称为“生态标志”、“绿色标志”等。环境标志产品也称为绿色产品。环境标志是对产品环境性能的公正鉴定,是该产品环境性能优于其他同类产品的证明。环境标志的评定,首先要制定标准,一般包含:产品的安全、质量、能耗等产品性能指标;企业生产现场的环境状况、污染物排放等要求;生产指标及产品的特殊环境要求(如CFCS类物质的替代率,产品可降解性等)。环境标志的认证方法往往包含了生命周期分析的思想。
清洁生产的观念主要强调三个重点:
产品生命周期(life cycle)也称为“生命循环”、“寿命周期”,是指产品从摇篮到坟墓(cradle-to-grave)的整个生命周期各阶段的总和。
生命周期评价的基本结构归纳为四个有机联系的部分:
定义目标即清楚说明开展生命周期评介的目的和原因;研究范围的确定应保证能满足研究的目的,包括定义所研究的系统;
对一种产品、工艺和活动在其整个生命周期内的数量与原材料需要量以及对环境的排放(四类主要污染物)进行数据量化分析;
对清查阶段所识别的环境影响压力进行定量或定性的表征评价,即确定产品系统的物质、能量交换对其外部环境的影响;
4、改善分析
系统评估在产品、工艺或活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削减能源消耗、原
材料使用以及环境释放的需求和机会。例如改变产品结构、重新选
择原材料,改变改造工艺和消费方式,以及废弃物的管理等。
第二章 ISO14000的基本知识
1990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出版了《展望未来——高新技术对标准化的需求》,“环境和安全”问题被列入最紧迫的四个课题之一;
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一致通过了关于国际环境管理纲要,环境保护与持续发展已成为各国环境的重要课题;
1992年,ISO/IEC成立了“环境问题特别咨询组(ISO/SAGE)”;
1992年12月,SAGE向ISO技术委员会建议:制定一个与质量管理体系方法相类似的环境管理体系方法,帮助企业改善环境行为,并消除贸易壁垒,促进贸易发展;
1993年6月,正式成立了ISO/TC207环境管理技术委员会,正式开展环境管理工具及体系方面的国际标准化工作;
1995年6月,TC207的成员国达到80个,并且有16个国际性组织加入,中国是成员国之一,、秘书国是加拿大;
1996年9月,《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规范和使用指南》、《ISO14004环境管理体系——原则、体系和支持技术通用指南》正式发布。
ISO14000的主要结构如下:
管理标准:ISO14001环境环境管理体系——规范和使用指南
ISO14004环境管理体系——原则、体系和支持技术通用指南
审核指南:ISO14010环境审核指南——通用原则
ISO14011环境审核指南——审核程序——环境管理体系审核
ISO14012环境审核指南——环境审核员资格要求
ISO14050术语和定义
——各国出台相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世界对环境污染的普遍关注
——绿色产品和清洁生产
——环境因素成为非关税贸易壁垒
——预防为主
——从污染源头治理
——全过程污染控制
——标准完备
——要求全面
——无绝对量要求
——适用任何类型与规模的组织
——涵盖企业所有管理层
——不是强制执行
——不增加或改变组织的法律责任
——根据自己的经济、技术条件选用
差异:
——ISO9000:提高产品质量,解决质量和技术法规性贸易壁垒
——ISO14000:控制环境影响,关注人类健康
| 对象 | 内容 |
ISO9000系列标准 | 客户 | 产品和服务质量 |
ISO14000系列标准 | 相关方 | 对环境的影响 |
——ISO9000:无共同质量评价技术准则
——ISO14000:具备统一的评价准则和相同的环境技术背景
——ISO9000是完全的市场行为
——ISO14000中是重要的利益相关方
——ISO9000是满足客户要求,是被动的
——ISO14000是保护生态环境,是主动的
相同:
——通过科学而完整的管理系统,控制质量或环境
——都遵循“规划、实施、验证、改进“的螺旋上升的管理模式(即PDCA循环)
3)都是全面质量管理的一部分
第三章 ISO1400标准条款详解
引 言
“组织越来越重视按照环境方针和目标控制其活动、产品或服务对环境的影响,以实现并证实其良好的环境绩效。”
——主要是因为各国的立法更趋严格,促进环境保护的经济和措施不断出台,相关方对环境问题,如:可持续发展 的关注普遍增长。
单纯以评定自身环境绩效为目的的环境“评审”或“审核”,不足以确保一个组织不仅现在,而且将来也一直满足法律和法规的要求。
——必须建立一个结构化的管理体系并予以实施,并将其纳入全部的管理活动。
“国际环境管理标准旨在为组织规定有效的环境管理要素,它们可与其他管理要求相结合,帮助企业实现环境与经济目标。”
——这些标准不是用来设置非关税贸易壁垒,也不增加或改变一个组织的法律责任。
——本标准适用于任何类型和规模的组织。
——本标准的实施有赖于各个层次与职能管理者,特别是最高管理者的承诺。
——本标准的总目的是:支持环境保护和预防污染,协调社会需求和经济需求的关系。
——本标准要求在方针中对遵循有关法律、法规和进行持续改进作出承诺。
——本标准未对环境绩效提出绝对要求。
——实施本标准,不能保证取得最优的环境结果。
——组织应在考虑环境改善的实用技术的同时,充分考虑该技术的成本效益。
——本标准与ISO9000系列管理标准遵循共同的管理原则,但又不尽相同,如:质量管理体系针对的是客户需要,而环境管理体系则服务于众多相关方和社会对环境保护不断发展的需要。
——可以通过对现行管理体系要素加以修改,使之适应本标准要求。
环境管理体系——规范及使用指南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s
——Specification with Guidance for Use
——环境管理体系要求,一个组织根据:
制订:
——适用于具备如下特性的环境因素:
无
Copyright © 2019- 99spj.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5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