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99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民事欺诈和刑事诈骗的差异

民事欺诈和刑事诈骗的差异

来源:99网


民事欺诈和刑事诈骗在欺骗手段和侵害对象上有所不同,前者侵犯民法权益,后者侵害财物所有权,对应的追责方式也不同,被欺诈方可主张民事法律行为无效,而刑事诈骗需承担刑事责任。

法律分析

民事欺诈是指以欺诈的行为让对方基于错误的认识做出错误的意思表示;刑事诈骗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虚构事实或者隐瞒让对方陷入错误的认识行为,并且让对方基于错误的意思认识处分财产;民事欺诈主要是侵犯的民法中所保护的权益,有悖民法中的意思自治原则。而对于刑事诈骗主要侵害的是财物的所有权;对于民事欺诈其被欺诈一方可以主张民事法律行为无效。而对于刑事诈骗则应当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拓展延伸

民事欺诈和刑事诈骗:法律界的双重视角

民事欺诈和刑事诈骗在法律界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民事欺诈指的是在民事纠纷中,一方通过欺骗、虚假陈述或隐瞒来获得不当利益,损害了他人的权益。而刑事诈骗则是指以欺骗手段从他人那里获取财物或其他利益,触犯了刑法相关规定,属于犯罪行为。

在法律界,对待民事欺诈和刑事诈骗有着不同的视角和处理方式。对于民事欺诈,法律更注重保护受害人的权益,通过民事诉讼程序追究欺诈者的责任,并赔偿受害人的损失。而对于刑事诈骗,法律除了保护受害人的权益外,更强调对犯罪行为的惩罚和社会的公共利益。

因此,民事欺诈和刑事诈骗的差异在于其法律性质和处理方式上的不同。民事欺诈注重赔偿和维护个体权益,而刑事诈骗则强调犯罪惩罚和社会公共利益的维护。这种双重视角使得法律界能够全面处理欺诈行为,保护社会的正常秩序和公平正义。

结语

民事欺诈和刑事诈骗在法律界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分别涉及民事纠纷和犯罪行为。对于民事欺诈,法律注重保护受害益,通过民事诉讼追究责任并赔偿损失;而对于刑事诈骗,除保护受害益外,更强调犯罪惩罚和社会公共利益。这种双重视角使得法律界能够全面处理欺诈行为,维护公平正义和社会秩序。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民法典》第一百四十规定: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六条规定:行为人与相对人以虚假的意思表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以虚假的意思表示隐藏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处理。

《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五条规定:无效的或者被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自始没有法律约束力。

《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七条规定:民事法律行为无效、被撤销或者确定不发生效力后,行为人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由此所受到的损失;各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Copyright © 2019- 99spj.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5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