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关总署在报关企业注册登记由许可改为备案后,新增备案报关企业1238家,同比增长22.5%。这一改革举措使企业在报关过程中更加便捷,减少了繁琐的行政审批环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在今年4月29日进行了修改,取消了报关企业注册登记的海关行政审批事项,改为全面实施备案管理。海关总署为此出台了一系列便民利企的措施,例如“全程网办、全国通办”,受到企业的广泛欢迎。
企业在办理备案申请时,只需登录“单一窗口”或“互联网+海关”提交申请,经所在地海关审核办结后,自行打印备案回执,实现全程无纸化网上办理,大大减少了企业的奔波和成本。
截至8月底,全国海关备案报关单位达到159.87万家,同比增长5.7%。其中,进出口货物收发货人157.71万家,同比增长5.58%;报关企业2.16万家,同比增长15.%。
为了进一步提升外贸企业的通关便利性,海关大力推动AEO国际互认合作。AEO认证企业出口到互认国家(地区)的货物,可享受多项便利措施,如减少单证审核、减少查验、优先办理等。
海关总署以“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成员国、中东欧国家和重要贸易国家为重点,积极推进互认合作进程。截至目前,中国海关已与新加坡、韩国、欧盟等20个经济体46个国家或地区签署了AEO互认安排(协定),互认国家或地区数量位居世界首位。
去年以来,海关总署启动了企业集团加工贸易监管改革试点工作。试点企业通过一系列举措提高了生产效率,确保了供应链稳定,同时减轻了企业负担,释放了改革红利。
目前,已有20个海关开展了企业集团加工贸易监管改革试点,共有63家企业集团的184家企业参与试点。试点企业加工贸易进出口值2066.9亿元,减免保证金约8.6亿元,节省企业物流、报关等费用3298.4万元。
此外,海关还全面推广实施了“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退货中心仓模式”。该模式下,跨境电商企业境内代理人或其委托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仓储企业可在区域内设置跨境电商零售进口商品退货专用存储地点,进行退货商品的接收、分拣等流程。
据企业测算,该模式可平均压缩整体退货时间5天至10天,缓解了跨境电商进口45天的退货运抵时限压力。
海关还积极探索大数据和智能化,研究推行“互联网+稽核查”,实行监管。同时,创新“多查合一”工作模式,整合涉及动植物检疫、商品检验、进出口食品安全、企业管理、保税、海关统计、关税等7个领域69个后续核查事项,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促进企业规范经营和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