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风景园林起源于18世纪,它以开阔的草地、自然式种植的树丛和蜿蜒的小径为特点。这种园林风格的发展受到了英国潮湿多云的气候、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带来的城市扩张,以及对开朗、明快自然风景的追求。英国本土的丘陵地形和大面积的牧场为风景园林提供了灵感,而社会财富的增加则为园林建设提供了资金支持。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英国式风景园林的独特风格,并使其受到世界各地城市公园建设和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广泛影响。
英国风景园林的历史演变始于17世纪以前,当时英国园林主要效仿意大利园林的风格,以几何形状和封闭环境为特征。然而,到了18世纪初,英国开始探索本土的园林形式。查理二世的外交官W.坦普尔在1685年的文章中提出,中国的不规则园林可能比其他形式的园林更美。这一观点启发了英国园林师从本国自然风景中寻找灵感。1713年,园林师C.布里奇曼在斯托乌府邸拆除了围墙,引入了园外的自然风景。随后,W.肯特在园林设计中大量采用了自然式手法,创建了顺应自然的河流、湖泊和草地。肯特的助手L.布朗进一步改造了斯托乌府邸,使之成为一座充满牧歌式自然美景的园林,这种风格随后广受欢迎,形成了“自然风景学派”。
尽管自然风景学派影响深远,但也引起了一些批评,因为许多古典园林的原有风貌因此被改变。在这一时期,建筑师和园林师W.钱伯斯提出了在英国园林中融入中国元素的观点,但由于缺乏深入研究,这一风格的热情很快就消退了。另一位园林师H.雷普顿则提出在建筑物周围使用花坛、棚架等装饰性元素作为过渡,这一手法受到广泛接受。总的来说,英国自然风景园的产生和发展虽受到欧洲资本主义思潮和中国园林艺术的影响,但它是英国特定环境下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