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上升,导致超额准备金降低,导致货币供给增加 利率下降,导致超额准备金上升,导致货币供给减少
货币供给对利率影响货币供应量的变化还存在收入效应、价格水平效应和通货膨胀效应这三大效应。
(1)收入效应:造成消费长期低迷的症结不是老百姓热衷储蓄“不愿花钱”,而是居民收入水平跟不上经济发展速度。居民收入水平与财富的增加,会增加其交易性货币的需求。因而,央行在适度增加货币供应量时,会促使人们增加对货币的需求,从而使利率水平因收入水平的增加而上升。
(2)价格水平效应:一般而言,当银行增加了货币供应量,社会总产出和价格水平都会上升,人们投入生产或消费商品需要花费更多的钱,因此对货币的需求也会增加,而对货币需求的增加又会使得利率上升。这一点也正是流动性偏好理论所强调的,物价水平的上升会导致利率的上升。
(3)通货膨胀预期效应:货币供给的增加也可能使人们预期未来价格水平会更高,预期通货膨胀率的上升也会提高人们对货币的需求,从而导致利率水平的上升。
最终货币供给对利率的影响情况,取决于这四项效应的综合作用。下图描绘流动性效应小于其他效应,通胀预期缓慢向上调整。起初,流动性效应降低了利率水平,然后收入效应、价格水平效应和通货膨胀预期效应开始发挥作用,从而使利率回升。由于后两种效应力度更大,所以利率逐渐上升并超过初始水平。
在市场中,如果货币的供给量增加,会使货币的流动性增加,很有可能会导致市场中的货币流入银行。由于市场流入银行资金较多,会导致银行的资金压力减少,很有可能会使银行存储利率下降。反之,如果货币供应量减少,市场中流入银行的资金就会相应减少, 这会导致银行的资金压力增加,从而很有可能使银行提高利率。
通常情况下,市场处于经济萧条时,国家会采用扩张性的货币、增加市场上的货币供给量,货币市场上就会产生货币供给大于市场所需,使市场利率降低。而在市场通货膨胀严重时期,会采用紧缩性的货币、会减少市场上的货币供给量,回笼市场中的货币。货币市场就会产生货币发行小于市场所需的情况,从而导致市场利率上升。